南北战争结束,胜败两方握手言和,战争之剑干净入鞘

1

零星的枪炮声渐渐地平息了,一个打着一面白旗的南方军士兵从阵地的掩体中爬了出来,他晃着手中的旗向北方的阵地走来,他的身后是一个军官,他是罗伯特·李将军的参谋马歇尔上校。

他们没有走出多远,就站在那里。

此时:1865年4月9日上午十时。

此地:美国弗吉尼亚州阿波曼托克斯镇考特-豪斯村。

从北方军的阵地中也走出了一个骑马军官,他是格兰特将军的参谋班卜柯克上校,他的身后是一个骑着马的传令兵。

卜柯克的马到了马歇尔的跟前,他跳下了马,见马歇尔向他行了一个军礼,于是回了一个礼道,请带我去见李将军。

几分钟后,卜柯克在一棵苹果树下,见到了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李躺在一张由铁轨架起的毛毯上,他接过马歇尔转交给他的格兰特将军最后通牒,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抬起头对卜柯克说:“作为败军之将,我接受格兰特少将的命令,投降仪式就在下午一点举行吧。”

“是格兰特中将,先生”。卜柯克更正了他。

2

1865年4月9日下午一时,阿波曼托克斯镇考特-豪斯村威尔摩·麦克里安的庭院里,一排苹果树下拴了十几匹战马,二层楼房最大的房间里,58岁的李将军和他们的参谋人员坐在放在屋子中间、桌面嵌着大理石的桌旁,43岁的格兰特将军和他的参谋人员坐在靠近窗子的一个椭圆形小小的桌子旁。这时如果有外人进来,一定会认为格将军是败军之将。

相差十五岁的格将军与李将军是老相识,他们都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只是毕业时间差了十四年,但他们在十八年前的墨西哥曾经并肩作战。

如果不是李将军在战争开始不久就跳了槽,他格将军也许还当不上这个北方军的总司令呢。

南北战争爆发之初,林肯总统原本任命罗伯特·李为联邦军的指挥官,但当弗吉尼亚州于1861年4月决定退出联邦、加入南方的邦联时,李选择为自己的家乡而战,辞去北方的军职,改为南方的邦联效力。

换成别的国家,一个自己的最杰出的军事将领要为敌方服务,那是绝对不可能允许的,但林肯却同意了。

选择离开北军、加入南军,这对李来说,也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在他做出这个选择后不到半年,他的整个相貌大变,从美髯公变成白发将军,认识他的人都为此感到震惊。

那时,他才54岁。

3

李加入南方邦联后,先担任同盟国总统杰斐逊·戴维斯的军事顾问,后又担任北弗吉尼亚军团指挥官,他使这支军团成为南北内战时最著名的部队。在4年的内战中,李将军指挥了多次战役,多次以少胜多、出其不意地攻击敌军,显示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为他赢得极高声望。

但最后他还是失败了。

1865年4月2日,格兰特电告林肯总统:“自从我军开展攻势以来,共俘虏敌军12000人,缴获大炮50门。”林肯当即电复慰问:“请允许我向你和你的部属表达全国人民的衷心谢忱,承蒙盛情邀请,我将于明天前往你部。”

此时,北方联军在迫使罗伯特·李军撤出匹兹堡及其他据点之后,以较小的伤亡代价切断了李军与里士满之间的联系。4月2日夜间,罗伯特·李重整残部,准备破网西窜。与此同时,林肯在西蒂波因特登上一辆单个车厢的专列,前往匹兹堡前线会晤格兰特。

此后几天,北方军队取得了节节胜利,直到南方军队接受投降。

4

1865年4月9日晨,罗伯特·李尝试突围却发现四面八方都是北军。

背水一战显然是以卵击石,有人向他提议向西部疏散至森林打游击,李深思了之后否定了这个主张,他说那样我们就成了为害百姓的土匪,我决定向格兰特投降。

现在,两位总司令在一家农舍里见了面,罗伯特·李穿着一身崭新制服,腰悬宝剑,手戴鹿皮手套站到格兰特面前。而格兰特穿的却是一件士兵的旧军衣,皮靴上溅满了泥污,只有肩头的三颗金星表明他的中将身份。

格兰特先向他的学长表示了道歉,他说因军需基地不在附近故不能穿戴整齐,失礼了。

随后两人开始聊一些往事,从西点军校到墨西哥战争,见格中将迟迟不肯切入正题,李上将到有些急了,他说,还是言归正传吧。

格将军给了南方全体将士不同寻常的尊重:南军军官可以携带手枪或佩剑;每个军官和士兵都将得到一份由格兰特将军签署的证明书,照明他们是放下武器的平民,他们可以自由地回到家乡,不予追究、不受歧视。这种证明书签署了近三万份。格兰特将军的承诺,保障了每一名降军个人和家庭的安全和尊严,士兵和军官在战争后都没有被逮捕或坐牢,也没有遭受经济和政治的压力,他们都重新获得了一个普通平民的权利!

格兰特所提的条件相当宽大:在签署假释状后,各方官兵返回家园,他们可带回一匹马或一头骡子以便种地。

李说他的士兵还要带着自己的武器回去,这格将军也同意了。

5

一场持续了4年,付出六十多万士兵生命的内战,就这样结束了,没有战犯,没有秋后的算总账。仿佛这场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场内战从来没有发生过。

这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战争结局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南方败局已定时,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在胜利来临之前不是高兴万分而是忧心忡忡。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庆祝胜利,而是应该怎样尽力避免留下战争后遗症,即不要让战后的美国人民生活在互相敌视、互不信任的阴影之中,更要紧的是要避免南方陷入永无休止的丛林游击战。

接受失败对于罗伯特·李也同样是的苦的。有人向他建议打游击,他知道,游击战必然产生暴力,只会在民众之间积累起仇恨和报复,给同胞带来长期的痛苦和牺牲。

直到今天,李将军这个决策仍然为后人所敬佩。 

6

战争之剑在公元1865年4月9日的下午四时半悄然入鞘了。

入鞘时,这把剑干净得没有一丝血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