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湾

大余湾

大余湾的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细看族谱,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缘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黄陂区木兰川。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则至今保留明清时代石砌宅子数十幢,建筑风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嘉庆年间。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有明清时代石砌宅子数十幢,建筑风格是湖北古民居中的精品。

据《余氏族谱》载,大余湾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婺源、德兴迁居到此。大余湾先民认定古代琴师俞伯牙为余姓祖先,并传岳飞的世系曾到此隐居,故有"俞伯牙先祖发祥地,岳鹏举后昆遁隐村"的说法。家族发展史上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明清时,村里诞生过100多位秀才进士,近现代则有名流百余人。

大余湾整体布局奇特,75栋明清古建筑遍布,大多数古民居外墙上遗留着清代手绘彩色壁画,计有上千幅。站在村后旧寨山上鸟瞰全村,其"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钱吊葫芦,中间怀抱太极图"的风水格局清晰可见。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折叠编辑本段古村新貌

春日里走进大余湾,老宅虽陈旧,仍可看出昔年的气势。古宅均用大块大块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三的墓和余氏族谱都保存下来。

大余湾人砌筑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大余湾与婺源的确一脉相承。这个湾子的先人系余姓大户,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诏令赣湖大移民时,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徙到如今的木兰川,在余氏宗谱上有明确的记载。当初之所以选择在此定居,是因为认定这个湾子是一块极为罕见的"风水宝地"。

大余湾古村落体现了贴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木兰山是大自然钟灵毓秀的杰作,木兰川是一条10公里长的画廊般生态山谷。大余湾位于木兰山东南坡,木兰川南端出口处,使得这一带绮秀的自然景致也有力地参与了大余湾乡土文化的塑造。这里村前屋后的山水都被纳入到村落整体规划布局里来并被分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含意。

折叠徽派老宅

走进双泉村大余湾,"有余亭"旁的广场一队穿得红红绿绿的村民正吹吹打打,两个游客扮新娘新郎上演迎亲民俗。四十多栋老房子以此为中心,沿着几条青石板小路向周围伸展开去。精美的老宅,滴水线石墙,飞琉瓦,鸟兽檐,室内多精致木雕,门前画檐廊,气派堂皇。时间毁掉一些细节,又增添一些沧桑。

村子始建于明初,主体为民国初年修建、少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大余湾景区刘爱祥总经理介绍这里的建筑模式: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满村子讲的都是黄陂腔,为什么地处鄂东,老宅却高低错落着两叠或三叠马头墙--这分明是徽派建筑。

村里的余氏族谱解答这了个问题:明代洪武年间,余氏的一世祖余秀山率族人从江西迁到黄陂研子、木兰川,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明清至民国,大余湾人经商致富,开始大兴土木,建设美好家园。遗留下来的就是大余湾如今的老建筑。

折叠双泉传说

大余湾所属双泉村的名字,源于一段传说。黄陂文史专家黎世炎介绍,传说唐朝一高僧云游木兰山后,经木兰川,来到大余湾背后一座山头,环顾四周,但见群山环抱,茂林修竹,山花烂漫,山下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不禁感叹:此乃风水宝地,若建一座庙宇,定香火旺盛。遂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不胜惋惜:"可惜,如此胜景,但缺甘泉。"无意间双足跺地,竟然有两眼泉水翻卷,清澈甘冽。

此后,高僧四处化缘,终于在山上建成双泉寺。此寺"文革"中被毁。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掘出一缸窑藏钱币300多斤,从唐开元到清乾隆的钱币都有。

折叠田园生活

进景区大门不远,看见一位老者坐在老宅前听楚戏,身后堆放着十几只蜂箱,小摊上摆着几瓶自酿的蜂蜜,老伴坐在旁边的树荫里缝缝补补。

老宅挂着一块"余家明宅"的房屋保护牌,外墙还钉了一块"蜂农世家"小木牌,记者跟他聊起来。

老人说自己就是余家明。这座老宅是先辈修建的,石砌外墙非常坚固,内墙为"鼓皮"木板墙,损坏后改为砖石墙。房子老旧了,是保护建筑,已经不能私自修建、改造。

老人原在黄陂粮食局工作,1950年代末因言获罪,坐了一年多牢,出狱后回老家大余湾务农。1980年代中平反,恢复工作。退休后又回到大余湾,享受田园生活。自己放养蜜蜂,楼上还养着一群鸽子。老人售卖的当季荆条蜜、百花蜜,不算贵,各买一瓶,回家尝了,甘甜里有股花木清香,比超市的更接近蜂蜜本味。

折叠编辑本段四大特色

折叠风水特色

大余湾"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如意太极图",风水特色鲜明。"青龙"、"白虎"、"双龟"、"葫芦"、均指村落周边的山包,尤以"双龟"、"葫芦"最为形象。连结"葫芦"的"金线"则是指木兰山系的山脊一线。耸峙在葫芦山北侧的是旧寨、新寨、谌家寨几座山峰(峰顶垒有石寨墙)。"太极图"系指村前一处水陆地貌形似太极图结构。

折叠民居特色

大余湾先祖以力田为本,十五世纪后由经商而勃兴,乃广置产业,造华堂四十余栋。其中,据《余家菊景陶先生回忆录》记载(P190):"献廷公机警笃厚,读书明理,乡党不称其名而呼曰余四爹。壮年回乡,置田产二百石,造住屋十栋,皆石墙到顶。造研子岗同顺典当铺屋,永兴号铺屋……资本共约银十万两"。献廷公即余文发,居余氏16世。"石墙到顶"是基本特色,还有"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后来户数),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顶有飞流瓦,檐仲鸟兽状,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水塘",房屋内部结构特色为木柱木板代山墙,村落整体布局是村前以溪壑为堑壕,村后以山寨为屏障,村中有百子堂(大屋)、德济、源丰三座花园镶嵌,外御贼寇,内享安居。大余湾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户,约139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有33户,3228平方米,其中,余家文、余传福等农户的民居建于明代,多数民居建于清代。

折叠人文特色

大余湾先祖祖籍江西婺源,为避元末兵难而先迁居武昌,后再迁木兰山系南麓。大余湾先祖带来不少书籍,传到"文革"时仍有28箱,据说内存岳飞手稿、郑板桥真迹,可惜这些书籍史料毁于"文革",但大余湾盛行读书之风由此可见一斑。相传俞伯牙(琴师)是余氏祖先,至宋代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近现代则演绎出名流一百多,父子四留洋的辉煌。从余秀三二世祖繁衍至今达23世。可谓世代均有人才出。近现代余家菊(1898--1976),曾任台湾政府国策顾问、青年党主席、"国大"主席团主席,有多部著作传世,其长子传 一家定居美国纽约,其三子传韬之媳陈幸是陈诚的女儿;余传斌是我国棉花专家;余传典是我国铁路专家,在建设朝中铁路中节约投资200多亿朝元,受到朝方嘉奖等。

折叠文物特色

大余湾主要文物是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同时也存有其它几类文物。如21号民居、54号民居等多处保存着太师椅,21号民居存有"雍正朱批谕旨"盒,54号民居存有"四豆同荣"贺寿匾,数家民居尚在使用雕花木床(如61号)。此外,嘉庆二十二年所立石碾,以及散存的石磨、石碓,还有纺线车、织布机、脚踏水车等许多老"古董",需要给予抢救性保护。

大余湾的这些特色构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质,原黄陂图书馆馆长、退休在家的余永奇老人称之为"一朵美丽的木兰花",并以此为题编写歌词,请湖北省歌舞剧院院长龚国富(余家菊的孙女婿)谱曲,请一级歌唱演员演唱、录制歌片。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

由于显著的建筑特点、人文特点,2002年11月,大余湾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大余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早在2007年,黄陂区就完成了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保护和修建的两部规划,并通过专家组评审。按照规划,投资商将对大余湾总投入约1.5亿元,建设"三线十二节点"、"五个自然组团"、"前庭后院"。建成后的大余湾将形成古建筑参观区和后山体验区。

古建筑参观区通过对5户重点古民居的展示和百来户民居的集中打造,让游客从房屋的精雕细琢中、从装饰摆设的讲究中、从家庭文化的打造中,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后山体验区以大余湾600年的人文历史、典故传说衍生出系列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在爬山的过程中去探寻、去体验,如孝子文化--摞子石的故事,风俗民情的传统--晒米石的传说,大余湾的读书传统--西峰尖的书院和文庙,大余湾繁盛的根源--葫芦塘探秘等等。两个区域自成一体,特色鲜明,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大余湾的综合旅游体。

大余湾这里,只见一栋栋明清古宅横卧山底,古宅一律石砖黑瓦、雕檐画栋,一条条青石板路蜿蜒其间,乍一看,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疑是到了江西婺源。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路线

自驾:先抵达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向北进入黄陂区,去大余湾与去木兰山是同一条路线。如走南线,从研子岗镇就要东拐了,从木兰山川下游进入,不必翻山坡,但要经天然堤涉过滠水河。如走北线,从长岭镇东拐,有一条南向岔道可翻山入川(可惜还未安装指路标牌),翻山时有几个盘山弯道还是要格外小心。周围有木兰八景等多个4A级景区,在武汉赏花,详见武汉赏花地图。

背包:从汉口火车站乘坐292路公交车(刷卡3.6元/现金4元)直接坐到终点站:钓台道新客运中心。大约1小时路程。下车后,旁边就是黄陂汽车客运中心。到站内买黄陂--梳店的车票,票价6.5元。这趟车会途径大余湾门口,跟司机说一声在大余湾门口下车。路程约半小时。下车后就可以看见大余湾的售票处了。需注意的是:下午从梳店--黄陂的车最晚是2点半从梳店出发,到达大余湾也就是2点45分左右。大余湾附近没什么地方可以住宿,因此,大家需要自己掌握好游玩时间。

一、六安余学铭

(0)

相关推荐

  • 隐匿在深山的徽式古村落大余湾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着乘坐公交到武汉远郊的景点去游玩,先坐地铁2号线到汉口火车站,在火车站附近登上一票直达的292路专线车,终点是黄陂钓台道客运站,到客运站时10点刚过了,发往大余湾的P51刚走了一趟,下 ...

  • 行走天下 | 木兰花香遍黄陂 美中不足待改进

    时逢建党百年,春暖花开.水清瘴散,三八妇女节前,人文武汉文保志愿者团队组织了两天的武汉周边寻访,为今年的文保寻访交流暖身. 此次活动更像是一次"还愿之旅". 首先,人文武汉多年的网 ...

  • 一段留白(外一章)

    ◆ ◆ ◆ 文 | 广和 一段留白(外一章) 四季已然不是很分明 冷暖交替仍有交代 都说万事万物天注定 例如冬天,竟到得这快 时令大雪难见雪花飘 冬至,却悄然到来 周遭开始变得单调 缺失了斑斓的颜色 ...

  • 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武汉黄陂大余湾

    武汉黄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大武汉的后花园近些年来开发了众多景区,其中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村落,名为大余湾.这里北靠木兰山,东依木兰川,西临滠水河,村中的建筑古朴典雅,布局精致考究,湾前的水塘呈现 ...

  • 大余湾村

    大余湾属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依山傍水,宁静如画.占地面积300亩,该村的古建筑群属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筑,20余条巷子纵横分隔.现存50多户石砌屋,大部分至今仍保持较完好.这些石屋雕梁画栋,是典型的明 ...

  • 最美中国-家乡武汉的风景-黄陂大余湾

    朋友喜欢摄影,她跟我说,武汉没有什么很好的风景,值得一拍的地方,应该就是大余村了 尽管去深圳生活了十几年,但我还真是老武汉了,但大余湾还真没有听说过,于是我立刻来了兴趣,她说,大余湾十年前就开始售票了 ...

  • 大余湾休闲采摘一日游

    很久没有来大余湾了,今天天气舒适,正好游览一下这个颇具明清古建筑风格的民俗村落.因为是非休息日,这里除了我们这波游客,基本没什么游人,毕竟从市区来这里还是不太方便. 此次游大余湾,是参加长美集团回馈客 ...

  • 大余湾、木兰山、木兰天池之旅(tiam hodiaŭ)

    Ĉi tiu semajno denove bonvenigis la jaro por veni bonan tagon. Vendredo matene estis ankoraŭ pluvi, ...

  • 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 ----湖北武汉市大余湾村

    大余湾位于武汉黄陂区西北,隶属闻名遐迩的木兰风景区,距武汉市区约40公里. 村寨后面群山连绵,乃是木兰山余脉,不远处,滠水河似一条银色的飘带,环绕山岗缓缓流淌.上了山顶,眺望山下,大余湾的全貌一览无遗 ...

  • 余氏村落-木兰乡大余湾村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 湖北黄陂:木兰山下小婺源 300年古村大余湾

    默认段落 黄陂,是武汉的一个区,其北部与大别山余脉接壤,是大武汉都市的远古发源地.我初识黄陂是从看云雾山的杜鹃花开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三年时间游逛了区内很多风光秀丽的地方,见识了它作为武汉后花园的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