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速递 | 芽囊原虫属也是肠道菌群中一大将,莫要忽视它!

肠道微生物群中芽囊原虫属亚型的流行率和变化

瑞士学者Jeroen raes于2018年8月31日在《Gut》上发表题目为《Population-level analysis of Blastocystis subtype prevalence and variation in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的文章。该研究结果强调了芽囊原虫属作为健康肠道微生物群的共同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存在可降低IBD患者率,并证明了芽囊原虫属亚型表征对于评估芽囊原虫属,微生物群组成和宿主健康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研究摘要

芽囊原虫属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人群中,其与更高的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相关。芽囊原虫属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寄生虫,但芽囊原虫属可能是共生的,其假定的潜在致病性可能来自亚型的多样性。目前,在17种已知的芽囊原虫属亚行中有9种存在人体中。已有研究表明,一些亚型具有独特的功能潜力。然而,人类肠道中的芽囊原虫属亚型和微生物群特征之间的潜在关联还没有研究。

本研究通过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的V4可变区的扩增子测序分析来自佛兰德肠道菌群项目(FGFP)中的616个健康个体以及107个IBD患者的粪便样品, 进而评估芽囊原虫属及其亚型与宿主特征及细菌和古生菌的组成的关联。

结果表明:(1)芽囊原虫属在健康人群中的存在率为30%,而在IBD患者中为4%;(2)在先前确定69个的肠道微生物群协变量中,只有年龄与芽囊原虫属亚型携带者状态相关;(3)微生物群落组成和芽囊原虫属亚型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其效应大于宿主协变量;(4) 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与芽囊原虫属的流行率和亚型变化相关;(5)在拟杆菌肠型样品中所有芽囊原虫属亚型都普遍存在较少,有趣的是,芽囊原虫属亚型3和4与Akkermansia呈负相关,表明芽囊原虫属亚型与宿主健康相关。

这些发现具有直接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粪便移植的供体选择中,建议排除对芽囊原虫细胞呈阳性的样品的供体。由于芽囊原虫属亚型效应优于先前报道的微生物群协变量,因此与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发现相关的临床应用应包括评估芽囊原虫属亚型的效应。

文中主要图片说明

图1 芽囊原虫属亚型的流行率,分布情况即细胞密度。 A:健康人群和IBD患者的芽囊原虫属亚型的流行率。IBD患者呈现较低的芽囊原虫属流行率;B:FGFP,TwinsUK(n = 1045)和美国肠道项目(AGP)(n = 7567)中的芽囊原虫属流行率;C:芽囊原虫属亚型的18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及其相对丰度的箱线图。可视化中省略了两个极端异常值; D:四种更普遍的芽囊原虫细胞的箱形图。

图2 与肠型和芽囊原虫属亚型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的变化。A:在微生物群落空间中芽囊原虫属携带者和非携带者个体(上图)和芽囊原虫属亚型携带者(下图)的PCoA 分析图;B:芽囊原虫属亚型非携带者和携带者的细菌属的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SDI)。芽囊原虫属的存在与更高的丰富度和SDI有关。与ST3相比,亚型ST2和ST4具有更高的SDI ;C:不同肠型的芽囊原虫属亚型的分布情况。 RuminococcaceaePrevotella肠型比Bacteroides1,特别是Bacteroides2具有更高比例的芽囊原虫属。

图3 芽囊原虫属亚型携带者与微生物群落组成密切相关。 A:细菌与古细菌属和芽囊原虫属亚型之间的热图;B:Akkermansia相对丰度与ST3的丰度呈负相关,与ST4呈正相关;C:最常见的芽囊原虫属亚型载体者之间的AnaerotruncusCoprobacter 和 Enterococcus

相对丰度的差异。

图4 与之前报道的微生物群协变量相比,芽囊原虫属亚型对微生物群落变化(细菌和古细菌)的效应大小。HDL:高密度脂蛋白; TNF:肿瘤坏死因子。

原文下载

长按或扫描,免费下载原文

原文免费下载网址:https://gut.bmj.com/content/gutjnl/early/2018/08/31/gutjnl-2018-316106.full.pdf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