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自画像中的我(25)

尼古拉·菲钦自画像
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种类,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专门的素描艺术家其实并不多。大师们的廖寥几笔的创作草稿就价值不菲,一方面是他们深厚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是对美术史发展的开阔眼界。
西欧的素描多为油画或壁画做的素材单色稿,为彩色绘画作品提供参考,也有一些是单纯为了研究造型而作的写生或默写。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作品可以看出,很多是用生动的线条来造型的,和速写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随意性很强。其素描并不是照抄对象,他们画中的光影也并不完全是写实照抄模特儿。
画家画自画像也应该是这样。首先把握了自己的精神面貌之后,再一点就是在理解了形体后以我为主用单色塑造形体,而不是照抄形体调子,反而忽略了画家的自主性与创造意念。
天才的画家,或者说伟大的画家都会在潜意识的状态下,将本人的特质自然地注入到画面中。
(下面作者按收稿排序)
画家崔轩自画像

约克斯库尔在论述生物的知觉过程时,认为能够被生物知觉的刺激只是那些和其自身的“知觉标签”相吻合的,除此之外的刺激是不能被知觉感知到的。这是高二时备战高考的一幅自画像,现在再来看这幅自画像,对自己反复进行暗示的认知标签与框架的确都很好地反映在了画面上,但其他的一些本应具备的标签却缺席了。 (崔 轩语)
画家崔鹤庭自画像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自画像当然是画家的自我观照和表现。这幅画像还是年轻时的习作,反映的也是那时侯的心理状态,如今老之已至,恍兮惚兮之中竟然看不到自已了! (崔鹤亭语)
画家裴晓军自画像


我生长于南京,曾有缘到天津来求学。想起年轻时的我对绘画孜孜以求,仿佛就是昨天,每每画完一幅画感觉心里无比的愉悦与兴奋。(裴晓军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