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读印——秦代私印

相比于秦官印,秦私印的篆法较为灵活,毕竟私印使用者级别不高,且制作大多由民间作坊中的工匠来完成,缺少像制作官印那样严格的约束机制,印文多以可以辨识为标准,故制作不可能如官印那样精心。这反倒成就了秦私印中奇趣迭出的特殊美。
秦印文字既不像战国玺印文字的奇诡,也不似汉印文字那样均匀饱满。在篆刻艺术史上,秦印恰处于一个转折点,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承战国玺印的风格多变,下启汉印之整饬端庄。秦印恣肆,往往随机生发,却很少有拙劣之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印面多设界格,笔画在舒展自如的同时不会破坏整个印面的稳定;另一方面,印工也有着高超的手段,能够对印面进行适度的调节。
相比于秦官印,秦私印的篆法较为灵活,毕竟私印使用者级别不高,且制作大多由民间作坊中的工匠来完成,缺少像制作官印那样严格的约束机制,印文多以可以辨识为标准,故制作不可能如官印那样精心。这反倒成就了秦私印中奇趣迭出的特殊美。整体来看,秦私印的篆法千变万化,多呈恣肆之美。
秦私印在历年中陆续有一些出土,从发掘简报中可以看出:秦私印以铜质为主,印形主要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为多,印钮通常为鼻钮,印文大多数为刻凿的白文。如1954年重庆巴县冬笋坝船棺墓M2墓出土的铜质鼻钮“高”印。重庆巴县冬笋坝M49墓出土的铜质坛钮“敬事”印、铜质鼻钮“富贵”印、铜质鼻钮“万岁”印,以上出土四印经考古工作者的考订,定为秦代。陕西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出土二方铜质鼻钮印,一为“彭祖”印,10毫米见方,通高9毫米,一为“徒唯”印,纵12毫米,横8毫米,通高10毫米,与这两方印同时出土的还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故二印的年代当为秦代。(参见许雄志《秦印技法解析》,重庆出版社,2006年)
早期的秦私印印文的字势多以弧线为主调,但由于方折的笔画比圆弧的笔画更宜于施刀凿刻,所以到了后来随着秦印模式的渐渐固定,同时在印文方面也渐渐走向方折化,即“印化”的过程。这就是“趋于便利”因素对于制印工艺的改进,这一点在成熟的秦印及后世印章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而在所谓的“印化”之前,秦私印如“阴秦”“张婴”“隗都”等,都是长方形状,都有“口”字或“日”字界格,且均以圆转笔势为主。
随着制印技术的改进和小篆的渐趋成熟与标准化,秦私印中也出现了一些制作精整,字法严谨之作,如“杨”“赵安”“张义”等,在字法的流畅和工稳上丝毫不逊于官印。
然而,这类工整精致的私印在秦私印中毕竟属于少数,从秦私印的整体风格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和趋势:
一、趋于隶化
我们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及《里耶秦简》中可以看出,秦代隶书(古隶)在日常书写中的使用上已经非常普遍,但面貌区别于成熟的汉隶,介于篆隶之间。秦隶的产生,是出于书写便利的现实要求,印章的制作同样也存在这种要求,只不过官印关乎凭信,又有严格的印制要求,故制作时比较精心,而对于私印,则不免为求便捷而变通字形。秦私印的隶化是以秦隶在民间的流行和大家易于辨识为依托的。如“程婴”“去疾”“赵隋”“”“赵仁”等印篆法上都有明显的隶意,特别是“程婴”中“婴”的“女”部、“去疾”中“疾”的“矢”部,都与标准的隶书结构无异。

在秦私印中,隶化现象至少在一半左右。尽管秦印对隶意的表现也是经过印化的,但秦印的隶化都很高古,有些印文较之小篆显得更为朴拙。隶意是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时追求简捷而形成的,秦私印中的隶意同样是追求刻制便捷的结果,这是我们学习秦私印要特别注意的。

二、以直代曲
秦印多出于刻凿,在金属印材上凿刻,无疑直笔易于表现,以方笔代替圆笔成了最为便捷的选择。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秦印都是以直笔代曲笔,以率意代替精整,表现出明显的趋于便利刻凿的现象。这种率意中也有草率的成分在,在铜上刻凿,就是方笔和直笔也不甚规范,这使得秦私印文字呈现出一种活泼烂漫、变幻莫测的奇趣之美。秦私印中存在纯方笔的作品,这些印文经过了充分的印化,但纯方笔的作品毕竟是少数,而最有形式意味的,则属方圆并用,如“留浦”“南卢”二印,圆笔与方笔相结合而以方笔为多,整体坚劲而独具风骨,已与汉印的整饬风格相类。
秦私印方圆处理上,还会形成猛利坚劲的线条,这虽是制作方法对篆法的影响,但也形成了篆法与线条的特色,即刀痕突出,笔意而若隐若现。如“王唐”“嘉”“韩郾”“汪参”等,无不具有优美且耐人回味的形式感。另如“相”字圆形私印,边框略显斑驳,左半部“木”字旁用方笔,右半部“目”用圆笔,印面形式分外动人。
三、以斜取势
秦私印整体印风率意,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章法上的欹侧跌宕,其手法主要是通过笔画的倾斜来取势。秦私印中的欹侧处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均在变化中不失自然。如“李汤”一印,字形较为端正,但整体动感十分强烈,特别是“汤”字中的三点水极尽欹侧之美。“工修”“翟民”二印,其趣味性主要来自其笔画的倾斜,这种倾斜与其说是字法上的,不如说是章法上的。
个别笔画的欹侧在秦印中极常见,秦私印中就更加常见,这种做法促成了秦私印整体上的率意之风,这也可看作是秦印创作可以挖掘的潜力之一。秦私印中,每每会出现出人意料的佳作,如“揖童”一印,平画斜刻,颇有奇趣;“魏谷”一印,短小的斜笔方向纷杂,为印面平添了变化;“赵图”斜笔较少,“肖”部上几个小斜笔十分灵活。
另有部分秦私印初看奇肆之极,但却不失匠心独具,这反倒是需要我们今人认真学习的。如“李勉”一印,两字均有极强的向右下倾斜之势,不仅是字形的倾斜,还伴着字内部件之间的结构错位;“徒穿”“兆汤”二印处理方式亦属此类,这种结构的倾斜较之字形倾斜更显得险象环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界格明显倾斜的印,如“桥错”一印,其效果更倾向于章法的趣味感。
笔画的倾斜与结构的欹侧,只有在秦印这种变化不定的形式中才宜于表现。以斜取势是秦印中比较常见的处理方法,虽然魏晋凿印也常见此法,但远不如秦印的手法浪漫和从容,对于当下篆刻研习者,在创作中不妨尝试借鉴秦私印的这种处理方法。
四、疏密处理
一印之中有松有紧,一字之内顾盼有情,很耐品味。
成熟的篆书的重心一般略偏上,即使在汉印文字中也依然是上紧下松的特点,而左右一般平均分布,左右并列的两字印更是如此。秦私印的章法,在疏密处理有的无意为之,有的精心刻画,有的疏密安排十分巧妙。如“放诸”一印,采用罕见的斜角呼应格局,印面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各留红一块,遥相呼应;又如“臣寅”一印,“臣”字由小篆的竖长变为扁方,同时为外形方整,转折变得方挺,而“寅”字则是较多地保留了小篆纵向伸展的特征;而“公柏”一印,留白极具匠心,“公”字形较小且极力挤压,两侧留出大片空白,“柏”字则在字内左右部件之间留下小片空白,与“公”字相呼应,这种巧思绝非无意为之,而是充满了制作者的智慧。
在疏密处理上,秦私印还常通过局部夸张的方式来完成。如“杨利”一印,通过极力夸大“易”部,而压缩其他部分来形成节奏上的变化;“赵得”一印,通过夸张左半部,紧缩右半部来营造疏密上的变化,这种夸张似乎很随意,而这种处理恰恰是形成秦私印恣肆率意之风的方式之一;“鄙□”是一方很奇特的秦私印,十分夸张地放大了“鄙”下的方块结构,与其他部件形成对比。
秦私印大都作风率意,局部夸张较为普遍,以上所举数印乃其典型者。在学习中多加留意和体会,对于我们的创作或许会有较大的帮助。秦印文字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其对印章形式的适应,进而促进了秦印形式的完备与成熟。下面就秦私印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略作分析。
张喜 秦铜质私印。纵15毫米,横9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印的“张”字并未占到“日”字界格的一半,“喜”字的长形占用空间较多,且横多竖少,横势明显。“张”字的斜笔集中在下方,既使得下部的相对舒展,也可破“喜”字之绵密;而“喜”字的上部的收束使得印面中部显得通透,进而此印整体上显得层次分明,疏密有度。此外,因为“喜”字的横向笔画层层相叠而难变化,故“张”字“长”部的两个短横变为曲笔,“弓”部末画强势斜下,给人以爽朗劲健、痛快淋漓的感觉。
焦得 秦铜质私印。纵19.5毫米,横11.5毫米。现藏上海博物馆。这方秦系半通印的布局颇具特色,一是“日”字格不做上下均分,二是“焦”字部首的挪移。“得”字右下的“寸”部处理的比较回环伸展,占位较多,整个字的重心向右下伸展。而“焦”字本来是上下结构,此处处理成左右结构,右边的“隹”部平正,左边长竖与中间的界格相连,四个横极力缩短,为左边的“火”腾出极大空间,“火”部也不客气,写得落落大方。整方印的章法貌似险峻,其实整体上还是比较均衡的。
赵游 秦铜质私印。纵18毫米,横10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印在字形的处理上极具巧思。“赵”字“肖”旁的三点呈游离状,而“月”下部收缩,貌似大头娃娃,有朴厚之感;“游”字整体看较端庄,但字内部件的穿插极为巧妙,“氵”和“子”分别置于“屮”“人”之下,结构的处理上自然天成,令让人惊叹。“氵”尽管十分微小,但在整方印上却显得十分显眼,好在各个部件之间彼此照应,浑然一体。而“屮”部中竖的微倾与“人”部弧线的横向逸出则可谓神来之笔,使整方印耐人寻味。
李赤 秦铜质私印。纵18.5毫米,横11毫米。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李赤”二字平实写来,在字法上没有刻意求变,均取小篆写法。“李”字的方整与“赤”字的圆转形成对比,“赤”字的弧笔消散洒落,为整方印平实的基调上增添了一些舒展。该印匀净规整,在视觉上不像有些秦私印那样具有太大的冲击,但或许正是这种“圆转均匀”的风格更符合秦时印人的审美追求吧。
(0)

相关推荐

  • 从印文看中国印的演变

    中国印(篆刻),连同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如果以字释意,"印"字的左半部是个"爪"字,即手,右半部是个"节"字,就是符节,也 ...

  • 2021.10.19逸雲軒古璽印微拍

    逸雲軒玺印微拍定与2021.10.19周二晚19:30开拍,期待在您的参与支持! 1 [ 赢] 材质:铜 枞横高:13.65*13.22*9.48mm 重:7.1g 秦风格鼻钮单字印,无修补,印文刻凿 ...

  • 2021.4.11逸雲軒古璽印微拍

    逸云轩古玺印微拍"定于  2021年4月11日(周日)19:30举行,盛世成馨1.4群恭候您参与! 1 [宜子孙] 材质:铜 直径:11.86mm高:9.28mm 重:4.5g 汉风格馒头钮 ...

  • 2021.3.23逸雲軒古璽印微拍

    逸云轩古玺印微拍"定于  2021年3月23日(周二)19:30举行,盛世成馨1.4群恭候您参与! 1 [私公之玺] 材质:铜 枞横高:12.77*11.75*4.88mm 重:1.9g 战 ...

  • 盛世过眼录 | 惊鸿一现古玺印 第六辑

    韓宮之印 汉,龟钮,银质 印面纵横各约15mm,高约12.5mm 成交价:RMB 38,000元 西汉早期龟钮私印,纯银质地,十分罕见,龟甲刻画运刀犀利,文字深峻遒劲,可想见当时所用之人身份非同一般. ...

  • 慧 · 读 | 张九的私印,迷死你

    缘   起 由毓慧老师撰写的专栏<慧·见>(共100期)已经和大家告别好几个月了,一些热心印友总是恋恋不舍,希望有机会能再看到毓慧老师的文字.经过金石君反复努力,毓慧老师终于同意再开专栏, ...

  • “日”字界格的秦代姓名印

    秦印文字既不像战国玺印文字的奇诡,也不似汉印文字那样均匀饱满.在篆刻艺术史上,秦印恰处于一个转折点,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承战国玺印的风格多变,下启汉印之整饬端庄.相比于秦官印,秦私印的篆法较为灵 ...

  • 十一枚秦代的姓名印赏析,秦私印中奇趣迭出的特殊美

    秦印文字既不像战国玺印文字的奇诡,也不似汉印文字那样均匀饱满.在篆刻艺术史上,秦印恰处于一个转折点,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承战国玺印的风格多变,下启汉印之整饬端庄.相比于秦官印,秦私印的篆法较为灵 ...

  • 古晋私印 300枚原印,很多字专家都没认出来!

    印谱印人印讯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将晋大夫势力所瓜分的事件.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

  • 读印:徐三庚的私印“徐三庚印”好在哪儿?

    配合印人传系列,我们今天来读一方徐三庚的印,就是徐三庚的一方自用印"徐三庚印",如图: (徐三庚和他的"徐三庚印") 我们已经知道,他是争议最大的晚清印人,他在 ...

  • 汉私印的变化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玺印和秦汉印章大部分为私印.这些私印与其同一时期的官印相比,没有像官印那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但这些私印无论在文字形式.艺术特色或是印章形制上,都比官印来得更复杂和多样化,从艺术研究 ...

  • 规矩平整,经典的汉私印

    @篆刻微刻 汉私印,汉代时期私人印章的总称.秦以前,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汉代私印数量极多,形式丰富,尺寸略小,用途形制更广泛.但平整规矩的印文形式不是很多.

  • 荐书|清代铜印印谱之冠,录1000+先秦古玺、秦汉官私印《双虞壶斋印谱》精彩重现

    双虞壶斋印存 吴式芬 辑藏 ▏吴重熹 编刊 有清一代铜印印谱之冠 1000+先秦古玺.秦汉官私印 与陈介祺齐名的收藏大家吴式芬收藏本 原色高清影印 一本小书 提供上千种先秦古玺.秦汉官私印资料 篆刻爱 ...

  • 战国时期的私印特征及欣赏

    战国私玺,一般比官玺尺寸略小,约1至2厘米见方,这类玺印有朱文和白文两种.朱文多作宽边细文,这种文字,细细毫发,却十分坚挺,俗称"绵里针,',质地多数用铜,间有用银的,均出自铸造,真印文与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