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荐】茅卫东:不要把自己交出去
茅卫东:不要把自己交出去——
晚上参加毕业学生的聚会。十多年未见,有些学生音容笑貌基本没变,但名字几乎都叫不出来了。一问,各行各业的都有,基本上都为人父为人母,有几位还生了二胎。自然少不了感慨,相互羡慕,和之前其他毕业生聚会一样,比较容易取得共识的一个看法是:学习成绩和以后生活好坏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必太在乎孩子的分数。
这是一个让人喜忧参半的看法。喜的是,孩子在家里的学习压力会小许多;忧的是,这个看法表面上看没有问题,细细推敲下去,可能会有新的考虑。
曾看到过一个调查,说学习成绩好坏与工作收入高低总体来讲还是成正相关的。我想,收入高低与生活好坏总体上也是成正相关的。这么多家长和老师疯狂地抓学生的成绩,根本上说是看到了两者之间这个关系。
当然,具体到个案,肯定有反差,可能还很大。比如有的人读书时成绩很差,毕业后做生意赚了很多钱。有的人学习成绩一般,但情商很高,工作后深得领导青睐,步步高升。说学习成绩和以后生活好坏没有必然联系,是有生活经验为支撑的。
收入高低与生活好坏的关系,也是如此。坐在宝马里哭的人肯定有,年薪百万千万却“过劳死”的也大有人在,高官富商跳楼跳河被双规的新闻也时有耳闻。但收入高总归是好事,整日里在街上觅食,心灵再高贵,即使瞬间成为“网红”,怕也是“后继无人”。而人类,不论是肉体还是文明,总是需要传承、延续的。一大家子衣食无忧,有钱有闲才有机会活出自己。是的,我说的是“有机会”,并不是“一定能”。
还是那句话,在我目力所及范围,现在很多人所谓“生活好坏”的衡量标准还很大众化、物质化,缺少个性化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在当下,一个人说出“学习成绩与生活好坏没有必然的关系”这句话时,不论他说出此话时是得意还是怅然,很可能,他已经处在迷失自我的状态。这样的人,现在是大多数,与学历、财富和官位无关。“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子啊?”“中国人一直就是这样子的啊!”但我以为,与其说是生活绑架了我们,不如说是我们把自己交给了别人。我们为了跟上别人的脚步,为了能够随大流,接受了大众的标准,甚至不惜为此放弃自我。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那份归属感、安全感。
这就像小时候,班里流行什么,没有的学生就会缠着爸爸妈妈买。这个东西不一定是他喜欢的、必须的,但因为“大家”都有,所以“我”也得有,不然我就和别人不一样了,显得另类,容易被孤立。
当然,如果哪个学生手里有一个特别好玩、特别好吃、特别贵重的东西,他虽然是少数,却不会被孤立,还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羡慕、崇拜。因为拥有这些东西符合孩子们的天性,其他学生只是暂时没有条件满足自己,于是这个学生就成了引领者。
很多人成年后,即使已经工作、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但内心里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标准,依然习惯于靠随大流、不出格、甚至做个办公室里的“隐形人”来获得安全感。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文化,大家开始相互监督。一旦有人出格了,大家就会群起而攻之,就像对待那只新进笼子不懂利害关系贸然去摘香蕉的猴子。
好像是为了证明我的看法,聚餐结束回家,群里有网友在感叹:我男朋友因为我太理想化和我分手了。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想的太多,觉得只要吃饱穿暖,领工资就好了,什么教育国家大事不是我该关心的。我很喜欢教育自由(谈)的观点和见解,但我不敢转朋友圈也不敢乱说话,领导看到又要批评,都被批评好多次了。
有个性,有见识,本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但在这里,却容易被视为奇怪的另类,危险的异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是非经常是由人数的多少决定的,对错基本是由权利的大小判断的。有时不免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回了中世纪。
许知远在《失意的荣耀》里说过:“或许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但个人的抵抗、内心的抵抗却仍可能做到。当你抱怨整体的沦丧时,并不意味着你个人一定沦丧。你可以谈论历史与记忆、音乐与诗歌,丰富你的人生,理解他人的痛苦,扩展生命的维度。你不必成为斗士,却可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思想与情感深度的人。”非常有诗意,有哲理,我只能对学生说句大白话:“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守住不害人的底线,这样的生活就是好生活,无需和别人比较!”
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让别人来评判自己的生活,不要让自己的快乐源于“把别人比下去”。更不要把自己交出去,要学会拒绝别人的引领,坚持“我选择,我负责”的态度,自己的生活由自己说了算,因为我们都已经是成年人。许多人之所以没法成长起来,就是因为被引领得太多太久,缺乏自我成长的机会。一个不成熟的人,面对困难往往会习惯性地问:“那我应该怎么办?”或者,会完全依赖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比如,看到学习成绩与生活好坏好像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于是就不太在乎——其实更可能是不在乎孩子的分数,甚至不在乎孩子的学习。
现在许多学校在组织月考、周考,考后第二天就公布分数进行排名,这当然是变态的做法。但父母如果不在乎孩子的分数,不在乎学习,这又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不应该简单地以分数高低作为奖惩孩子的标准,但父母需要和老师一起通过分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看看孩子是不是学习的料、是不是足够努力、学习方法是不是对头,等等,而不是看到孩子分数不高情绪低落后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努力了就好!”
可以不在乎分数,但一定要重视分数背后的东西,这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个基本态度。我一直主张:“尊重学生不爱学习的权利!”孩子可以不爱读书,但TA一定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事情。这样的话,他日后才能够秉持“我选择,我负责”的态度,不轻易把自己交出去。我以为,这就是成长,与分数无关;这样的生活才是有品质的生活,与收入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