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碎片化的概念串起来

王洪水先生曾经对我说,人的一辈子都在结构化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各种概念。智能化涉及的概念很多。我想用“感知到认知”这条线索,把智能化中一些重要的概念串起来。匆匆写完,未及审视。

三年前,我突然意识到“感知到认知”的重要性。此后每隔半年,就会有些新的认识。昨天突然意识到:“感知到认知”与智能化的关联如此之强,超出了原先的直觉。

在笔者看来,“感知、决策、执行”的统一是自动化的理论基础,也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理论基础。三类工作的差别,可以从“感知到认知”的变化来分析。

传统自动化的特点是“感知等于认知”。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把感知到的信号变成认知到的信息。传统控制论的特点是“感知等于认知”:某个传感器传来15mA的电信号,系统知道它对应150度;某个开关信号为0,系统知道机器停机了。但是,在传统的自动化系统中,看到产品的样子(光学信号),却不能判断是不是“质量异常”。也就是说,传统的自动化系统缺乏认知能力。

人的优势在于“认知能力”。人类看到产品的样子,就能判断质量好坏,在设备旁边听了一会,就知道运行不正常,这就是利用人的“认知”能力。其实,信息系统之所以需要人决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需要人的“认知能力”。

智能化技术要提升机器的“认知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图像识别),其实就是提升机器的“认知能力”。而更加一般性的工业智能化,也是以认知能力提升为前提的。比如,系统收到烟道温度300度的信号,这是感知;判断烟道堵了,这就是认知。RFID的一个重要作用,其实也是提升了机器的认知能力。

“感知到认知”是系统开放性的要求。自动化系统之所以能够做到“感知等于认知”,是“变化有限性”决定的。自动化系统虽然允许外部有变化,但一般是在既定范围内数量的变化,不允许这些变化超越“如来佛的手掌”。而“认知”针对的是系统本身结构的变化、子系统的变化。例如,工业4.0系统中经常面的加工对象、工艺甚至流程的变化。无人驾驶的汽车,会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变化。系统开放性大了很多。这时,就很难做到“感知等于认知”了。

认知的作用是对接知识。认知的本质,是通过信号确认对象所属的概念范畴。而人类的知识几乎都是以概念为载体的。所以,只有在认知的基础上,才能与人类的积累的知识对接。“知识管理”成为智能化的重要工作,也在于此。换句话说,机器的认知能力提升后,工业知识数字化的意义才变得强大起来,甚至成为推进智能化的核心工作。

概念与场景的结合。“我是谁”是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回答这个命题,要了解人的角色。一个人会有多重角色:张三在单位里是职工,在医院是病人,在家里是父亲、儿子。不同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应不同的概念、对应不同的工作、权力和义务。所以,角色的确认是与场景的要求有关的。认知过程同样如此。智能化过程强调“信息集成”,本质上具有了描述场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工业系统的认知。

模型对感知和认知的作用。在笔者看来,模型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增强感知和认知能力,尤其是感知能力。例如,在连铸过程中,冷却水用量是容易测的,而钢坯内部的温度是不容易测的。利用数学模型,人们可以根据冷却水的用量推算钢坯的内部温度。再如,利用3D模型,人们知道一个对象的ID之后,也就能知道这个对象的其他信息,而不需要现场测量。

工业现场的感知与认知。现代工业以“流程化、标准化”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感知到认知的转化要容易得多。我反复强调理解现在工业,本质上是要理解两件事情:首先要理解现代工业的复杂,其次是理解“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知道:工业的智能是“吴淑珍式的智能”,而不是“巴菲特式的智能”。

(0)

相关推荐

  • 北航站&清华站大咖分享!机器人大讲堂走进百所高校-柔性机器人专题

    "柔性机器人是协作机器人下一代产品,以灵敏力感知能力为特色的新一代柔性机器人,实现了对人类力觉的高度仿生,更安全更灵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协作."2019年9月23日.24日, ...

  • 智能化与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维纳的控制论是个伟大的思想.这个理论诞生已经80年了,但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然为我们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维纳强调了信息感知.决策和执行过程的统一与融合,是自动化的理论基础,也是信息化智能化的理论基 ...

  • 王继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数智化等概念内涵深度辨析

    在智慧物流研究领域,我们常常常遇到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智能化.数智化.智慧化等重要概念,对这些概念,我们看起来好像很懂,但细究起来又感觉说不清楚,常常一头雾水. 不知道这些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之间 ...

  • 西媒:睡眠碎片化,不是好兆头

    原创参考消息2021-05-07 18:55:42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4月30日报道,睡眠频繁中断导致的睡眠不佳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特别是心脏.一项研究首次表明,夜间入睡后无意识的清 ...

  • 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低效、耗时、碎片化的问题?

    文章源于:教育研究与评论 作者:何捷 教育研究与评论 <教育研究与评论>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首批学术期刊",连续荣获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教学类重要转载 ...

  •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更需要系统性学习

    文丨月月 · 主播丨小夜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内容,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模式. 就拿阅读来说,我们的阅读模式从纸质阅读被切换为手机阅读,这种阅读模式的特 ...

  • 2021年,如何用碎片化时间完成阅读计划?

    作者 | 阿酒 来源 | 用时间酿酒 大家好,又是我,爱问少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5月,不知道你们2021的flag都实现了几条? 如果有做阅读计划的话,那今天这篇文章,就能帮你更快的实现目标哦,话不 ...

  • 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低效、耗时、碎片化的问题?丨头条

    2012年,谷歌(Google)正式提出了"知识图谱"的概念,并宣布以此为基础构建下一代智能化搜索引擎. 我们所理解的知识图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来源于智能化的图书情报 ...

  • 中医并非落后,是太超前,传承中遗失太多内容,导致碎片化

    据已有的证据,人体经络99.9%是某种量子通道. 但是在大自然中只有量子运行的路径,而这些路径是每时每刻都变化的,路径是随机的,而没有固定的量子通道. 根据量子力学的经典表述,在量子被观测之前,在空中 ...

  • 五个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好方法

    如果文章有启发,可以把我星标哦~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只想刷一小会儿某音,却不知不觉的一刷就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似乎自己的时间不知不觉的都被这个"时间怪物"给吞噬了. ...

  • 碎片化成果的互联互通——《秦楚经纬》代后记

    碎片化成果的互联互通--<秦楚经纬>代后记 这个因发愤而兴小制作的面世实在拖得有点久了.把一个应该极短时间里快速脱手的短平快拖了四年,或者也是计划不如变化吧.造成这样的拖沓.如此之长的等待 ...

  • 为什么,你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信息会变...

    为什么,你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信息会变的迷茫? 以下9种思维模式你喜欢那一种独立思维的模式? 选择一个思维模式,让你像设计者思考,将你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奇迹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