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 归途作品:烙印之童趣

童趣
我家和祖爷爷二爷三爷三祖爷几家在同一个院子里居住,大五门家的三个爷爷从前也在这个院子里住,后来人多了住不下,他们在隔一道土圪梁的前湾里新打了三孔土窑洞,搬到那里去了。但是家里的大小事务都在一起过。吃饭的时侯,他们几家的孩子多,家里窑洞太窄小,大家觉得家里窝心,顺便端着饭碗,一起爬上离他家院子只有十来米高的山梁梁,这山梁正好是我们家院子里坐西向东的那排室洞的脑畔。既通风,又亮眼,还可以跟下边院子里的人说话。他们坐在路边的草草上,一排排一溜溜,好像小燕子落在电线上。挥动着手中的筷子,还抢着跟下边院子里的人招手说话。时儿喊话,时儿转身玩耍,发出一串串"咯咯咯"的笑声,那笑声是那样的爽朗,那样的单纯,真的甜美和温馨。我记得,那也是我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五门三个爷爷家十六个孩子都是奶奶们"挨身身"生的,大爷家老三仅比我大一岁和我从小一起上学长大的发小,二爷三爷家的老大分别比我小二岁到四岁,小时候我们都在一起玩耍。我家院子里三祖爷爷生了一个男孩,两个女儿早出嫁。那男孩就是我的十四爷,我平时就叫他"侯爷爷",他比我大七、八岁。当时还没有结婚。三爷家也是一个儿子五个女儿,跟我家门挨门,小叔比我大三岁,上学比我高一个年级。也算发小经常在一起。二爷家八个孩子,也是二奶奶"挨身身"生的。大伯是他家的长子,也是教师,文化人,爱玩又会耍,他比我爸大一岁,是我们的小学老师,也是我家的"娃娃头"。他家老四比我大一岁,是我同进同出一生相随的发小同伴。大伯的儿子比我小六岁,月子里我陪着他长大。
我最渴望的是大伯放学回家,他回来家里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前后两院子大孩小孩都是他的崇拜者,也是他的"跟疪虫"。又是打瓦,又是溜冰车,浮水,打宝(纸叠起来的方块)点豆豆,顶拐拐,女孩子踢毛健子,翻皮筋,掉手帕。晚上都坐在祖爷爷家炕上,点两盏煤火油灯打扑克。那时谁也不赌赙,都是赢豆豆,或者弹脑奔。这也是我们的家风和祖传。星期日和寒暑假期,白天领一群孩子上山去砍柴,晚上回家睡前讲故事,小孩子们一起捉迷藏。那里是天真的世界,那里是无邪的海洋,那里是我们一个快乐的天堂。
我的童年就生活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渡过的。爷爷们和父辈们的欢声笑语陪伴着我长大。家里的大大小小,穷穷富富,男男女女谁也不欺负谁,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互帮互助谁也不小瞧谁,大家是公平公开透明的。尽管我们的活动是玩耍,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常常是只有前进,没有退缩,退缩不前就得淘汰,就得出局,就得"阵亡"。这就是我们的游戏规则。我们就是一个训练有序的小团队,大伯是我们家的"王子",他是我们的领袖,他和爷爷们一起陪伴我们成长,他给我们心中树起了目标,同时培养了我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志,又率领我们勇往直前,跨跃了一道道人生的障碍,让我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1,城里大爷的形象
城里大爷是大一门"生荣"的后代,兄弟二人排行"太"字辈。还有两姐妹。
太奎大爷,本应随父生活在"塬上",可是大爷是读过书的识字人,早年参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后来安排工作,长年累月奔波在市县两地,身在公家,心系老家。他是我们这个家庭那一代人进步和发展的典型代表,为我们大家庭争得了光荣。太安二爷子承父业,当了一辈子的务实良民。平时少有接触,口碑相传是好人。记得埋葬大祖奶奶的时候,我随沟里的一大家子人去塬上,他们家已搬迁离开老院子,到了现在儿孙们居住的新地方。我们小时候上坟去塬上,也没少吃他家的饭。一生勤劳一生清贫,忠心耿耿守诚信,村里村外好威信。
我小时候并不知道城里还有个当干部大爷。因为他是塬上我大祖爷爷的长子,我的生活不在他的生活里。只是听沟里的大人们说起过他的故事,因为没见过面,所以觉得很遥远,对于他的故事,也只是听听而已。祖爷爷去逝那年他来了,他还带了塬上所有的兄弟和家人,因为,我们的血缘关系还没有出"五服",大家都得给先人披麻戴孝,以敬亡灵。他跪在头排的第一个位置,哭的稀里哗啦,看起来很伤心的样子。埋葬了祖爷爷,他直接参与并了理了我家的后事,然后才离开我们村。我问爸爸"他是谁?",爸爸告诉我,"那就是城里住的你大爷"。于是我才知道这位久闻大名的大爷。
大爷中等格子,因为是秋天,他戴了顶蓝卡叽单帽,塌在头顶显的他那上宽下窄的脸狭有些消瘦的样子,但是两只明眸的眼睛炯炯有神,加上他那贴身的中山装上衣一搭配,方方正正,典型的老干部样子。虽然他已是退了休的人了,看上去且很精神。说出来的话一听就是那种善良正派、工整有序型的干部。他对身边衣帽不正,嬉皮笑脸的人不肖一顾,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忌恶如仇,不苟言笑,说话铮铮有声。一般人看他很伟严不敢接近,他在众亲眼中就是一杆公证的称。他是我家的"雷峰塔",他是我家的"包文丞"。他是我们家大大门的长子,十四个爷爷的老大,也是位了不起的大哥,他给我们家树起了做人的丰碑,他把灵魂丢给了我。
一九七五年到七六年,我在延川中学上高中的时候,他知道我家的困难,他让他的小女儿和我同班同学的小姑,悄悄的把我叫到他家里,名义是干活,实则是暗暗变着花样的帮助我。从那以后的好多年里,他家就成了我城里的家,他就是我城里的家人,我就是他农村里的亲孙子,我也常想回家看看他们,每次去他都是那样的亲切和忘情,没有丝毫的约束或拘禁。是他鼓励我下身体做事,站起来做人,是他给我插上远走高飞的翅膀,鼓励我人生第一次单独走出县城,看到了外边的世界。他心里明白,我们这个家,家大业大的,像我这样的关系当时在中学还有好几位,农村还有好几十个,他是大家庭里唯一久住县城里的城里人。那时候城乡差别并不大,家里的光景都差不多,你说他有儿有女有孙子,有家有口有老婆,小家就有一大堆人和事,一个已经退休了的人。大奶奶是家庭妇女没工作,自己家的生活也不宽裕,之前他家里就一直照顾家户自己的侄男侄女和外甥,你说他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和心思帮助这么多的人。自然也少不了大奶奶的仁爱和慈祥替他帮衬。他不但是做到了,而且做的是那样的顺其自然,顺利成章,亲切友爱,默默无闻,不但帮了我们大家,而且还是那样的让人舒心惬意,一辈子内心深处慢慢的感动。因为他一辈子除了公家和小家的事情,还心里一直装着那个曾经生养了他的大家庭里的人和事。他总是把温暖和援助先送给最需要的人。他的胸怀是那样的宽阔,他的思维是那样的独特,他的行动是那样的高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巨人,值得我们家永远敬仰的老人!
2,我爷爷和他的亲兄弟
我们是大二门"生华"的后代,我爷爷是长子,他还有两个兄弟,三个姐妹。
我爷爷大名"太元",他是个"苦命"的人。十几岁就被他的父亲支派当兵,明里是保家为国,实则是给这个大家庭尽义务。当了十几年的兵,没怎么摸过枪,应该是没上过大战场。二十来岁丧妻,家里丢下三岁的儿子没办法过活,他便扛着儿子上了前线,他的长官看他无奈,格外开恩放了他一条生路,让他退到后方去。他迫于生计,他把心肝宝贝交给了别人,背景离乡"倒插门",不得不改姓人家的姓,做了别人家的"招汉"。常年定居在别的村庄,一辈子没有一个完整的家。老家里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个人。
在我的记忆里,他就是我家的一位过路客。一年四季回不了两次家,匆匆忙忙,忙忙碌碌,马不停蹄的赶场。回家也是坐下吃一顿饭,问寒问暖拉拉话就走了。小时候我常去他家里玩,他待人热情,处事精明,为人豪爽,勤劳致富,在那里也有了他的幸福和希望。有一次,他在延川中学看了正在那里读书的他的小儿子,然后,过来看我这个亲孙子,走的时候偷偷摸摸給我兜里塞了一块六毛钱,还说:"爷爷身上只有这么多了,你别嫌少,咋买上点菜票吃。"说罢,他带着满脸的无奈一跛一晃走出了学校的大门,没想到他也是铁骨柔肠的男子汉。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是那样的凄凉和可怜。
他在别人家门生儿育女,虽然都是我的亲人,但是他的儿女们一辈子兄弟姐妹心里有圪棱。他心里像镜子一样的透明,他惴着明白装糊涂,顾了后妻还要管前妻家的人。七八年春上他得了病,心心念念想回家,父亲用架子车把他拉到县医院看了病,在病危的时候回了他的老家我们的家,咽气的那一刻心里仍然有放不下的事,他嘱吒我爸说:"打折胳膊连着筋,无论如何都是一家人。你是大哥,一定要帮弟弟收回那条心"。有人不太理解他的人生,说他是个没上过战场兵。说他的一生苟且偷生太窝囊。然而他告诉我"这个世界能活着的人,就不冤枉"。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是一个无比热爱和珍惜生活的人,他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他是个不屈不饶的拓荒者,他到死也没有说出自已心中的委屈和悲伤。
我家二爷叫"太和"。他与大哥的生活截然不一样了。他在祖爷爷的家里是个"跑门外"的生意人。不一样的命运就有不一样的人生。早年他跟着祖爷爷走南闯北,驰骋商场,一身正气,八面威风,身手不凡,一生刚强,为人仗义,处事大方。他是他父亲的好助手,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是我们大家庭值得骄傲的能行人。有一年,我家里断顿吃不上,他看见我端着饭碗里的糠团子苦的吃不下去,呆呆坐在石台上,他把自己碗里正吃的半绺玉米黃送给了我。记得那是我一生吃到最甜最香的五谷杂粮。他和大哥一样也是一副铁骨柔肠。他的一生既管好了自己的十口小家,还要照顾我们这个众多人的大家庭。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生活过的展堂。高高的身材,瘦长的脸庞,挺挺的鼻梁,一副洪亮的"男中音"嗓门,憨厚的模样。说话直来直去,铿锵有力,做事周到具体,雷厉风行。不识字,明事理,能喝酒,爱交往,人缘好,会合作,有磁场,有霸气。大家庭里的人和事都跟他商量。
我家三爷叫"太清"。是个正儿八劲的庄稼人。在祖爷爷的家里他是主管家里农活的好把式。一年四季统领着家里的男人们务庄稼作农活,样样精通精力旺,年年丰收有余粮,前屯子圪堆后屯子满,二十四节气心里藏,虽然他没有读过一天书,但是作务农活差不了样。他绝顶聪明,不张扬,格子低,人勤快,爱清洁,会思量,大小事情自己扛。十三岁接过小送来的三奶奶圆了房,生了一个宝贝儿子,生命就在儿身上。儿子上学他跟着,每次上学他都要送,望子成龙的心里強。晚年,还当了几年学校的大师傅,生性独立爱要強。直到自己的儿子当了校长,他才回家养老了断心肠。
别看他们兄弟三人不常见,事事务务总相帮。那几年,我家里连续埋葬了几位老人,我爸孩子多,劳力少,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爷爷们要钱帮钱,要粮帮粮,要人的时侯男女老少一齐上。我们大家庭里的红白喜事,包括四季农活、孩子上学等日常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你帮他,他帮我,打水劈柴,作饭让房,待人接客,各把一行,他们配合的天衣无缝,不用商量,无一掉队,干活的时候总是争先恐后的抢,"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弟兄"谁家的事情都一样。三位爷爷灵活多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给我们做了最的好榜样。团结就是力量,活人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至今我梦里头还记得他们每个人的模样。
3,十四爷的平和及顽强
十四爷是大三门"生瑞"的儿子。三祖爷一生体弱多病,还命运多舛,取了两房。三个儿女,老年得子,欣喜若狂。小时候十四爷跟着院里的孩子们一起长大。善良厚道,吃苦耐劳,不爱读书,不善言辞,生性温和,心里敞朗,为人处事,洁身自好,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他家就像大家庭里的粘和剂,家里的人都喜欢去他家里串门,也常有村里的人来人往,但是从来没有事非。与人为善,从不争強。记得他小时候干事情也十分的专注,也爱钻研,人细心,爱时尚。他是我们中间做枣木烟斗做的最好的一个,食油一浸黑红明亮的,抽起汉烟滋滋作响。有一次他自制玩具手枪,火药爆炸,炸伤了他的右手姆指,鮮血直流,我们站在他身边,吓的双手握脸,两眼紧闭,眼泪直淌。我们的喊声和手枪的爆炸声加在一起震耳欲聋。响声过后,我们回头看他的时候,只见他两腮上提,本来就陷在两颊之间的那双小眼登的瓦亮瓦亮,一口上下紧叩着白生生的牙齿,被他黑呦呦的脸蛋衬托地像一幅活着的人像油画,站立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左手捂着血淋淋的右手一声不嗯不响。还看着我们似笑非笑的样子。可见他的意志是多么的顽強。他一辈子兢兢业业当农民,是我家爷爷们最后一位守着黄土地吃饭的人。
4,普则塬爷爷的传说
大四门是"生春"老人的后代。三位爷爷还有一位姐妹,我平时接触的少。偶尔白事见一面,待人接物也很和善。据家谱记载他们都是些勤劳致富,生性要強的人。早年跟着四祖爷爷开荒种地,拦牛放羊,都是作务庄稼的行家里手。"太兴"大爷一直在塬上住,他是个勤奋务实的灵便人,与人为善,能说会道,方圆出了名的红白理事总管大能人。我们也没少吃他家的饭,曾经村里当过领导,敢于承担,乐于助人。后来六个儿女都登劲,后继有人好门风。"太贤"二爷随父定居普则塬,他是个勤劳致富的实在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不出门,辛勤劳作爱清静,少言寡语不得罪人。五个儿女都是有模有样的正派人。"太亮"三爷也随父亲到了普则塬,他说他是个命苦的人,自幼丧母,中年丧偶,人生三大不幸遭遇俩,苦难恶运心不怂,半生未娶争口气,就怕儿女前家后妻受罪撑不定。又当爹又当妈,把三个儿子拉扯大,娶了媳妇才脱身。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家庭和睦儿女顺,村里村外出了名,门里门外受人敬。三位爷爷一直保持着祖宗八代在农田里磨爬滚打、种地打粮的原始本色。一辈子谁也没有离开那块黄土地。都是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的老农民。
5,沟里大爷家的故事。
沟里大爷是大五门"生吉"老人的长子。他家兄弟三人,年龄相差大。五祖爷年轻病逝的时侯"太富"大爷年仅十三岁,"太福"二爷四岁,"太斌"三爷不满周岁。可怜大爷少年丧父和他年仅三十二岁的母亲相依为命,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热爱生活,勇于担当。正当中年时,母亲又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发扬"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优良传统,秉承祖先的教诲,与其二门三门兄弟联手,精诚团结,密切配合,携手共进,振兴家业。他家很多年和我祖爷爷生活在一起,分工不分家。他从小懂得怎么与人合作和交往。农业社成立合作化后,他率领两个弟弟全力撑起那个苦难的家,他自己生了九个孩子,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严格教育,迎来后来的兴旺发达。他们的生活里有许多传奇动人的故事,曾经也谱写了一曲曲侠肝义胆,忠孝仁义,刚烈顽强,勤劳致富的壮歌,被人传颂,令人敬仰。
我对这位大爷深刻的印象,最早是五祖奶奶出灵时的那一幕场景,永恒铭刻在我的心间。那时候,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大人们不让靠近灵柩,只见三位大爷一起爬在灵柩上,用自己的身体紧紧贴在母亲的灵柩,时儿双手朝天嚎啕大哭,时儿单手相扣呻吟着抽泣,时儿垂胸顿脚仰天长啸,时儿三兄弟紧紧的拥抱围着灵柩转圈寻找。哭喊着没吃没喝的爹娘,撕心裂肺的伤痛发出凄惨的吼声,仿佛这个人就根本不该离开这个世界,不该走的那样匆忙。一种无需有的悲伤,没名其妙的冤枉,哭声喊声嘶哑了的声音,还有那送别的鞭炮声,混杂在一起震耳欲聋。他们的身后,没有吹手,只有阴阳,白哗哗的一片披麻戴孝的男人女人,最后变成了一条长龙,长长的跪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的发送,他们以身相依,以命相抵,死死的拧着那根已经捆好灵柩的老绳,死活不肯放手,他们是那样的无助和绝望,无比凄凉。无奈之下有人強行撕开他们的手,用肩头扛着他们的身体,这时候听见那个阴暗处久等了的阴阳"咣当"一声令下,大家头叩在地人,灵柩被一群人簇拥着从久跪的人群身边擦过,抬到大路上。这是我今生今世见过的最悲壮最凄惨最让人伤心一次生死离别。
有人说五祖爷是"伤寒",五祖奶是"哮喘",无论是什么病,都不是即刻致命的病,致命的伤。都不应该让他们撒手人寰,在不该走的时侯走的那么匆忙,丢下难舍难分的妻儿老小,丢下永远不能弥补的悲伤。但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样的一个贫困的地方,贫困的年代,贫困的环境,贫困僚倒的人群中,缺衣少药,穷山僻壤。山上的树皮都被饥饿的人扒光了,家里没有粮食,那还有储备的救命良药良方。他们的凄凉是时代的凄凉,他们的悲伤是大家的悲伤。
之后,我记忆中他始终是那样的高大伟岸和要強,他家那么多的人口,大家都要吃饭,还要供孩子读书,弟兄侄儿也在身旁等他帮忙,但是不曾见他向谁借钱借粮。生活中无论穷富贵贱、饥饱忙闲都是那样的刚强,不卑不亢。劳动的时候,他经常是大家前边领头的榜样,农业社里他是牲畜饲养员,锄禾种地,犁田拿粪,打窑碾场的把式,提起的农活样样精通在行。大鸣大放大字报的时代,村里异姓人给他放了一张《炮打活阎王》的大字报,竟然有人说他是"活阎王",他看到后笑了笑,不慌不忙,不声不响,让他二弟写一张《老鼠会墙XX祥》的大字报,反击对唱。他不读书不看报,干起活来有本领有思想。说话办事有理有节从来不张狂。他简值就是我们家门里户里的一只"头狼"。他先后帮助二弟读书、三弟当兵、招工转干都吃了国库粮,二爷成了公社出了名的"铁算盘",三爷成了解放后我们村里送到前线的第一个解放军。三位爷爷个个都是方圆老百姓羡慕学习的好榜样。他们三个的兄弟之情胜过了父子之情,被人们传为佳话。
6,塬上大爷的情怀
塬上大爷是大六门"生祥"老人的后代。兄弟两人,姊妹四人,是我们老家的最后一块阵地。
"太平"大爷是家里的长子,也是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一生忠心耿耿,勤俭持家,没有走出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当了几十年大队书记,老百姓干着公家的事,平凡人干了些不平凡的事。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一丝不苟,全人全意,不辞劳苦为众人。小时候沟里人上坟到塬上,他家就是接待站,又是吃饭喝茶拉话又是烧酒纸烟管饱。他家里的我那个候奶奶对人热心,爱好勤常,贤慧能干又漂亮。七九年我在寺河村社办中学当民办教师的时候,我的工资报酬都是粮钱,全部分配在老家的村,他笑着对我说:"你是公社里的好教师,也是咱家里的能行人,有些地方贫困拖欠教师的工资三五年不兑现,咱们村里你放心,爷爷我保证你孙子的粮钱不误事。"他的话说的很贴心。他说到做到有诚信。我这才真正认识了这位塬上老家里的大爷。
大爷中等格子,结实厚重的身材,略有苍白的小平头,看起来是个干脆利落的人,干起活来不要命。为了村里人吃上自来水,先修公路后拉电,没明没黑的领着村里人。先后修通了塬上到东沟河的拉水的汽车路,塬上到公社到柏树塬等几条环山公路,村里早早有了水上塬,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村里人集资拉上电,早年结束了煤油灯的历史见光明。他早战群星,夜战灯,脱皮掉肉战秋冬,任劳任怨不啃声,村里村外好人品。他家大小七个儿女,一对双胞胎.村里村外也是好光景。双胞胎女儿还是我的学生,他对我生活很关心,每次见面格外的亲。
二爷"太雄"是位优秀的小学老师,一辈子为人师表,勤勤恳恳,也是我们家里少有的文化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进步就在身边。一元复始,万物复苏,天地轮回。一眨眼我已经是六十岁的人啦。此时此刻我真是感概万千,:按照先祖的殷殷期盼:生荣、华、瑞、春、吉、祥六门豪杰,他们各门都有各自的精彩。大门:恩泽天下.;二门:惠风和昌;三门:人杰地灵;四门:忠厚贤良;五门:孝道永存;六门:功德无量;我们的家族真是:高高山上一支刘,百年沧桑尽风流,世人评说人间事,后继有人万户侯。这些闪光的记忆,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打印我的骨髓里,照耀着我的人生,激励着我前进,爷爷们!孙子永远感谢您!
本栏目主编:马枚素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归途,原名,刘台阳,男,汉族,陕⻄延川⼈,1961年7⽉29⽇出⽣,⼤专⽂化。曾经是教师 转⾏政,历任乡镇领导职务,现已离岗。喜欢⽂学创作,在当地刊物和宗谱》中刊发过⼀些⽂章。现居美国加州·硅⾕。
(0)

相关推荐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回忆我的奶奶/宋亚兰

    奶奶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十个年头了.尽管岁月已经远去,她的音容笑貌,乃至和奶奶在一起的每一个细节都永远地烙印在了我的生命里,梦中萦绕. 奶奶是韩家山的,嫁给爷爷生养了六个子女,父亲是老小. 正值饥荒年代, ...

  • 18户山里人相聚过年,妈妈甩儿子祈福

    原发在腾讯和头条上的图四说明中,抱孩子的应为妈妈,而不是奶奶,特在此更正.请大家谅解,谢谢! 2017年1月28日,农历大年初一,在陕西宝鸡金台区峡石镇刘家底村,回家过年的村民集中在村口林大爷家院子里 ...

  • 那年那月那些人(下):世事悲欢喜,终抵不过一抔黄土

    本文作者:张贵堂 那年那月那些人(上):人间多少事,道不尽这扑朔迷离 那年那月那些人(中):春风十里佛,哪管了这绿肥红瘦 "你说你,这么多年咋个不找个老伴呢?"翠女一边帮二柱收拾着 ...

  • 二 爷 / 文: 袁建军

    二   爷 小时候有好几个爷爷,只知道喊"大爷"."二爷"."三爷",其实小孩子根本就搞不清这其中的宗族关系!比如,除了爷爷的大哥我喊&qu ...

  • 小说《缘为兵》【四五〇】长相思往日亲人

    小说<缘为兵>[四五〇]长相思往日亲人 小说连载<缘为兵>(初稿)未完待续 图/文:梁佛心 炕柜上边儿的墙上挂着一个小镜框儿,里边儿只有一个人的一张相片儿,那个人叫贺水清.怹是 ...

  • 民间故事:山羊撞在墓碑上,隔壁老汉当晚暴毙,此人被金砖绊倒

    南宋初期,偏远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位名叫通大郎的农户,家里的日子相当艰难.他的父母都健在,但是都体弱多病,老父亲痛风,老母亲心痛,常年吃药.他的妻子利氏精神有一点问题,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的时候做事 ...

  • 76岁老人居住山村,年轻时打石头砸断腿,说一车石头才卖一块五

    雨后初晴,笔者和两位朋友到中条山里的一个村子采风,沿着水泥铺就的蜿蜒山路进入村内不久,一位蹲在路边的大爷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经与大爷聊天得知,这块位于路边的地块是他家的庄稼地,地里有一根用来浇水的水管 ...

  • 沂水长一个大家庭走出了十八个八路军(一)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编者按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本号推出著名军旅作家徐志耕及其爱人高启明的中篇纪实报告文学<沂水长>,揭秘一个家族走出18个八路军的 ...

  • “中原红木杯” 浣花文学奖散文组 | 朱爱华:风中的水仙

    "中原红木杯" 曾经一度薄情地以为,嗲嗲(dia,平声,指爷爷)与姆妈早已淡出了我的生活,只靠血缘关系维系着他们在我生命中的存在. 1. 二伯坐在廊前打盹.嗲嗲的气息,从他的脸部欢 ...

  • 椿树王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椿树王 作者:栾 勇 有时候跟朋友笑着说,我有一个祖传的增高秘诀.朋友赶紧追问,话匣子打开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