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格尔之乱(二)萨木萨克是谁?

萨木萨克。就是曾经发动大小和卓之乱的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儿子。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最终大小和卓是通过瓦罕走廊逃亡到了巴达克山(今阿富汗巴达赫尚),在清政府的压力下,巴达克山的苏丹处死了大小和卓。而清政府按照惯例,则坚持死了也要把尸体给我的原则,硬是拿回了尸体挫骨扬灰。同时也引渡回了大小和卓的亲属,押解到了北京(详见《大小和卓之乱(三十三)结局篇:大小和卓之死》)。

小和卓霍集占无子,而大和卓波罗尼都则有四个儿子,分别为阿斯玛、巴哈敦、阿不都哈里和幼子萨木萨克。其中前三个儿子都随大小和卓逃到了巴达克山,自然最终也都被押解到了北京,但这个萨木萨克当初却并没有逃往巴达克山,而是被其奶妈带到了安集延(今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首府)。

安集延的位置,宛如向吉尔吉斯斯坦腹地伸出了一个触角,东侧即中国新疆

波罗尼都到了京城的三个儿子,后来仅阿不都哈里(又译写为阿卜都哈里克)见于记载,因为年幼无知,免于问罪,被赏给功臣为奴。而萨木萨克则始终没有被清军找到。

乾隆二十六年(1761)三月,当时的阿克苏办事大臣海明奏报,找到了萨木萨克,但清政府很快就查明。这个找的的萨木萨克是个冒牌货。

乾隆四十九年(1784),真萨木萨克长大成人,派人秘密潜回喀什噶尔,与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其睦之弟额穆尔等私下勾结,联络白山派信徒,被库车王鄂对的儿子鄂斯满发现,清廷这才知道真萨木萨克此时已年届三十。

鄂斯满是鄂对的长子,鄂对家族是南疆的回部公家族之一,鄂对、鄂斯满父子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时时立下了赫赫战功,随后在平息乌什之乱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今天一般习惯叫鄂对为第一代库车郡王,鄂斯满为第二代库车郡王,事实上鄂对家族被封为郡王要等到第五代,也就是在平定张格尔之乱后,或者说正是因为平定张格尔之乱,方被清廷加恩进爵为郡王。而鄂对去世时,爵位只是贝勒,离着郡王还差一级。

鄂斯满本身是承袭鄂对爵位的,但是因为清代著名的高朴案,也就是乾隆的一个小舅子高朴,上任叶尔羌办事大臣后,私采皇家玉石中饱私囊,案发后不仅涉及了一大串的内陆官员,而且也牵连上了时任叶尔羌阿奇木伯克的鄂对,导致乾隆震怒。只不过案发时鄂对已病故,所以就革去了鄂斯满的贝勒爵位,由两眼孔雀翎变为单眼孔雀翎,降为散秩大臣,但仍然保留了鄂斯满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的职位(详见《从乾隆嘴里夺食:新疆的一桩贪腐大案(上)》)。

鄂斯满是深知萨木萨克危险性的,因此在乾隆四十九年发现萨木萨克派人入境活动时,立即和当时的地方官员对萨木萨克的使者进行了抓捕并将情况上报乾隆。

而当时境外的萨木萨克实际混的并不好,一直都混迹于浑都斯(昆都士)、爱乌罕(阿富汗)、色默尔罕(撒马尔罕)、霍占特(苦盏)、布噶尔(布哈拉)以及安集延、巴达克山等地,总之就是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地区游荡,生活十分落魄,按照鄂斯满等查获的情报和审问的口供,萨木萨克是“糊口无资,状同乞丐”,“同行只十余人。求乞度日”。正因为在外面混得不怎么样,因此萨木萨克才会派人到自己祖上的大本营喀什噶尔,找自己家族的世袭信徒,也就是白山派信徒,接济自己。

针对萨木萨克的问题,当时的鄂斯满给了乾隆两条建议,一是由喀什噶尔伯克衙门派人将萨木萨克诱回境内,管制住后,送往京城,其实也就是软禁在天子脚下;二是直接派人到境外将萨木萨克暗杀。

对于鄂斯满的建议,乾隆认为第一条可行,第二条不符合我泱泱大国、天朝上邦的形象。但是不久,乾隆在阅看了被查获的萨木萨克写给喀什噶尔信徒的信件后,不由大怒,认为萨木萨克的书信,是“言语悖谬,甚属可恨,即押解京中,亦不能承受朕恩,竟宜照伊等前奏,以计剿除,方可永绝愚回妄想。”

就是说萨木萨克这货原来这么混蛋,同意暗杀,永绝后患。同时因为鄂斯满在这件事上尽心尽力,乾隆下旨加封鄂斯满晋爵为贝子。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鄂对最初的爵位不是世袭罔替的,也就是传一代降一级,降到最低一级为止。也是到了平定张格尔之乱后,鄂对家族被晋升为郡王之后,才开始世袭罔替的。

今天的库车王府

到了嘉庆三年(1798)当时的新疆地方官员奏报,萨木萨克在境外是“穷蹙[cù]无依”,实在是混不下去了,打算投诚清廷。当时的乾隆虽然名义上是退位为太上皇,但实际上还是大权在握,事事操心。当时乾隆接到奏报后,非常高兴,认为萨木萨克投诚,“可期永除余孽,回疆益臻宁谧,实属极好机会。”

然而,萨木萨克终究还是没有投诚,据说是因为“伊妻兄从中播弄”,也就是他大舅哥进行了挑拨,但也可能萨木萨克就是把清廷当猴耍。这事儿令乾隆颇为恼火,下旨怒斥了当时的喀什喀尔参赞大臣长麟、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伊斯堪达尔。伊斯堪达尔就是首任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第五子,第三任吐鲁番郡王。和鄂对家族不同,额敏和卓在世之时就已经被封为郡王,而且世袭罔替。

那么萨木萨克在境外折腾了很多年,由于乾隆一朝的严密防范,一直也没折腾出什么动静,最终在浩罕死去,留下了三个儿子,分别为玉素甫、张格尔、巴布顶。

嘉庆四年(1799),乾隆去世,嘉庆亲政。然而诡异的是,嘉庆竟然和自己的父皇汗阿玛截然不同,根本不认为新疆的和卓后裔什么的是个事儿,甚至对有没有萨木萨克这个人也表示怀疑,在嘉庆的眼中,这个萨木萨克就是编造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

嘉庆不知道的是,他这一愚蠢之举,将为自己的子孙留下无尽的麻烦,给大清帝国造成沉重的负担,更给新疆造成了一次次无可挽回的灾难,也使得新疆最终失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的肥沃之土。

在嘉庆的认知中,找萨木萨克完全就是新疆的地方官员没事找事,按照嘉庆的话说:“殊属多事无谓”,就是边疆的干部们为了邀功,而搞出来这么个人三天两头的刷存在感。

嘉庆四年(1799)五月,嘉庆在接到长麟关于萨木萨克逃往布噶尔(布哈拉)的奏报后,下旨大加申斥:“萨木萨克,久在边外逃窜之犯,本可置之不问。乃长麟到喀什噶尔后,意图见好邀功。”

“此时萨木萨克既经远匿,在天朝体制,当置之不管。况边疆重务,该处大臣惟应处以镇静,岂可轻举妄动,自生事端。”

“若仍不知悔改,希图见长,或致妄挑边衅,长麟自问能当此重罪乎?”

嘉庆的这些话是非常严厉,斥责长麟完全是为了邀功,萨木萨克这么一个逃亡的残渣余孽,对于天朝来说,根本不值一提,理他干什么?你一个边疆大臣一切应该以稳定为目的,一天到晚的没事找事,扰乱地方安定,如果为此而与藩邦发生纠纷、挑起边衅,你长麟有几个脑袋?

嘉庆甚至进一步说:“朕意中并无此事,亦无萨木萨克其人。”就是说我认为就没这个事儿,没这个人。嘉庆讲出这种话,感觉是完全智商不在线,按常理说这不应该啊。难道你老爸一直在跟空气作战?自己逗自己玩?

入关后的满清皇帝,无一例外。自幼便都要进行严格甚至严苛的教育,从小便要培养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不仅要熟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要求倒背如流,还要读史学文、写诗作赋,同时还要学习满文、蒙文以及射猎这样的体育课等。皇子们的老师都是满汉大臣中的精英,不是汉族硕儒便是满洲名臣,皇帝也会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皇子们的学习效果进行抽查、考试。至于对皇子们的操守,更是规定的十分细致和严厉,这样教育出来的皇子,就算不能个个达到学霸的标准,至少也不可能是学渣。而且与其他朝代不同,清代的皇帝都是从众多皇子——如果有多个皇子的话——中挑选出来的,尤其是雍正以后所建立的秘密建储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所选的皇帝是诸皇子中最优秀的。

大家都知道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背后的故事,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再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这实际上就避免了传长不传贤的弊端。

大名鼎鼎的紫禁城正大光明匾

按照中国历朝历代的制度,嫡长子即使是个白痴,原则上也不能轻易更换。今天的我们不要以为古人傻,其实这恰恰是多少血的教训换来的。不管最大的嫡子才智如何,都是天然的、法定的继承人,这就避免了其他皇子产生觊觎之心,从而在根源上消除为了夺嫡而拉帮结派甚至手足相残的隐患。至于太子的能力不足,自然有大臣辅佐,按照国家机器的惯性运转即可。

相反,北方草原民族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就常常出现一代雄主一旦去世,草原帝国立刻便四分五裂的局面。所以我们看历史上,往往一个游牧政权快速兴起,但很快又几乎在瞬间崩溃,这里面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个原因。而且草原帝国的传统,诸王子都要分封游牧用的地盘、人口、牲畜,每个王子也都要担负一方面的工作,这也就是说,每个王子都具有争夺大汗的实力,更易产生夺嫡的问题。而中原王朝的传统,所有皇子都是不安排工作的,就是为了让诸皇子不具备争夺皇位的资本与实力,反面的著名案例就是李世民的夺嫡,便是因为军功甚高,形成了自己的威望和班底,所以就有了夺嫡的野心和实力。

满清早期也是如此,依然实行的是草原政权的传统。努尔哈赤死后,大家伙推选新皇帝,就斗争的异常激烈。而且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基本上都不是吃素的,除了最后登基的皇太极之外,还有代善、莽古尔泰、多尔衮、多铎等,可以说各个都是人中之杰。等到了皇太极去世,继位问题再一次闹腾的狼烟四起,多尔衮派与豪格派争夺到白热化状态,甚至一度还跳出来个多铎。所以最终只能折中,共同拥立了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多尔衮和孝庄的宫闱野史,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满清继位问题一直到康熙都没有解决好,所谓九龙夺嫡,大家都比较熟悉。正因为如此,雍正建立的秘密建储制是相对最为成功的,这个制度一方面保留了草原民族的传统,所有皇子都给分配工作,但是谁当太子不知道,只看皇子们的工作表现和操守,最后宣读遗诏确定。所以这样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经过精心挑选的清朝皇帝,总体上都是素质相对较高的,至少不会糊涂到荒唐的地步。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免会疑惑,嘉庆为什会糊涂到这个地步。

其实这里面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嘉庆根本不认为新疆的和卓后裔问题是个事儿。嘉庆所说的:“朕意中并无此事,亦无萨木萨克其人。”完全可以理解为:其实我知道有这么个事儿、这么个人,但这件事毛都算不上,有什么好折腾的?对我来说就跟没这个人一样。

这说明,即使是一个哪怕看似不荒唐的皇帝,只要是在宸衷独断和迷之自信的傲慢之下,最终一样会搞出匪夷所思的荒唐事来。

而在萨木萨克问题上,为嘉庆神助攻的,则是当时的伊犁将军松筠。

(0)

相关推荐

  • 在《如懿传》中断腿的八阿哥,在历史上却是乾隆最长寿的儿子

    最近<延禧宫略>和<如懿传>相继热播,又让我们回到了乾隆时代那段神秘而熟悉的历史之中.在<如懿传>中,有个皇子让人唏嘘不已,那就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的儿子八阿哥永璇. ...

  • 入宫之初,她得到了一个尊贵的封号,却守了25年的活寡

    乾隆六十年,有个叫做梁氏的女子,嫁给了当时的嘉亲王永琰.她的父亲地位不高,而她又是汉女,所以在王府中地位很低,只是一名普通的侍妾.然而,她的运气不错,这一年乾隆宣布禅位给永琰,而第二年永琰就继承了皇位 ...

  • 张格尔之乱(十二)南疆大乱

    道光六年(1826)六月十四日夜间,张格尔率领着五百多布鲁特人.安集延人,来到了伊斯里克卡伦与图舒克塔什卡伦之外.然而张格尔却并没有进攻卡伦,而是选择从两个卡伦之间的开齐山路窜进了卡内. 这里要特别说 ...

  • 张格尔之乱(三)伊犁将军松筠

    松筠,字湘圃,姓玛拉特氏,蒙古正蓝旗,出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三十七年(1752)20岁的松筠踏入仕途,主要担任翻译.文秘等工作,也就是秘书出身.乾隆四十八年(1783),因得到乾隆赏识,破 ...

  • 张格尔之乱(四)从“玉努斯案”到“孜牙墩案”

    松筠二次出任伊犁将军后,先后在南疆制造了"玉努斯案"和"孜牙墩案". 玉努斯,就是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之孙,第四任吐鲁番郡王. 额敏和卓一共是八个儿子,乾隆四十二 ...

  • 张格尔之乱(五)道光的疑惑

    或许是嘉庆运气好,在其生前,没有看到自己一手酿成的恶果,而是将无穷无尽的麻烦留给了自己的儿子道光. 对于新上任的道光皇帝来说,显然也远远不知道新疆问题的复杂性与严重性.虽然对新疆的种种情况,道光并不是 ...

  • 张格尔之乱(八)夜袭乌鲁克卡伦

    庆祥到了喀什噶尔后,经过摸排.了解,实际上对浩罕的所作所为也已经心知肚明,谁也不是傻子,更何况像庆祥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是一步步从基层干上来的,无论是对于浩罕的真实面目,还是南疆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都有 ...

  • 张格尔之乱(十六) 阿克苏攻防战

    与吐鲁番郡王迈玛萨依特共同守卫喀什噶尔回城的库车贝子迈哈默特鄂对,并没有在城破之日身死,反而是奇迹般的逃回了阿克苏. 七月二十四日,伊犁将军长龄接到阿克苏办事大臣长清的报告,说迈哈默特鄂对于七月十九日 ...

  • 清朝历史人物——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

    孝庄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蒙古族人,是皇太极的妃子,与姑姑哲哲皇后.姐姐海兰珠同侍一夫.顺治皇帝登基后尊为圣母皇太后,与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康熙继位后则尊为太皇太后,称 ...

  • 王羲之《丧乱三帖》全称《丧乱·二谢·得示帖》

    王羲之<丧乱三帖>全称<丧乱·二谢·得示帖> 王羲之"丧乱三帖"帖有"延历敕定"朱文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805年) ...

  • 五行的先天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

    五行的先天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 其中,一.三.五为阳,其和为九,因此,数字"9"是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数字"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