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到六祖,依什么法修成佛?



01
记忆,没有释放
问:老师,人第七识的记忆会存留在人身体里吗?如果会的话,那通过拍打也可以释放第七识的记忆吧?
丁师:第七识是俱生我执,它的表现形式是以“我”字打头的一切语言和想法,都是第七识的作用。
存在每一个细胞里的是,刺激发出各种情绪的化学物质。
所有的记忆是第八识的功能。第八识记忆着无始劫以来的一切信息,和当下发生的一切。记忆只有回忆、想起,没有释放!

02
谁在修行?
问:寺庙里面绕塔是什么意义,说要绕108圈?
丁师:一种说法而已!绕塔的目的是静心。塔是高僧大德的坟墓,是放经书的地方。塔周围是个很清静的地方,是个清静场。
问:佛陀在世有说咒语吗?咒语是怎么来的?
丁师:佛陀没说过咒语,佛陀之前之后都有咒语。咒语来源于生活中的愿望。
问:佛学讲“无我”,既然无我了,那是谁在修行?
丁师:没达到“无我”状态的人在修。达到“无我”了,那就是无修无证的自然人。
问:从释迦牟尼到六祖是依什么法修成佛?
丁师:用意识了解自己的空性。让意识回到自己的空性。

03
自性流露
问:您说大脑思维本来是个功能、工具,用意识来指挥它就慢了。不用大脑,不执著,平平常常就是自性的流露。怎么理解?
丁师:比如开车,学开车这一段时间,是意识开车;熟悉了之后就是自性流露。用意识就累,自性流露就很轻松。一切事都是这样!

04
入空&神识离体
问:老师,有个朋友以前上课时走神了,她说知道身体不在,没有时空概念了,听不见也看不到,好几分钟才回过神来发现老师叫她回答问题。这是体验到空性吗?
丁师:是的,体验到空性了!不知道接受了没有?
真正的体验是:自己感觉自己不存在啦,没了!自己感觉自己变成“没有”啦,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就是“没有”(空性)。
问:在受伤或受到惊吓时,很多人都有入空或灵魂离体的经验吧?
丁师:是的!都有入空或灵魂(神识)离体的体验。可惜的是,没人及时地点化入空体验的人。

05
生活中的一切念,都是概念
问:按唯物哲学来讲,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
丁师:唯物就是以物为主。
问:轮回是谁在轮回?
丁师:有形无质的灵魂在轮回!
问:“第六感”是什么?
丁师:人一旦清静下来,就可以接收未来信息,能够对未来有所感觉,就被称之为第六感。
问:我参加过一次家排,排出来的“东西”是真的吗?
丁师:都是概念,家排是些概念,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念,都是概念。我们人就活在自己的概念里。都被自己的概念束缚着还不自知!
问:人除了肉身之外,还有其它“身”?
丁师:人是物质生命和意识生命的合和体。但是,物质和意识都在“有”的层面,人还有个“没有”的层面。“没有”才是主体!

06
“修”的是把意识放在哪里
问:知道一边是“空”,在那里如如不动;一边是“有”,可以听到内外声音和感觉到念头;也可以跟空合在一起。身体啊什么都没有了。
生活中也会常有这种感觉,知道“空”和“有”在一起。
这段时间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了。是继续这样,保持这个“知道”,就行了么?有没有哪里需要调整?
丁师:空、有就在那里,谁也没有动。人有个“意识”,意识落在哪里,哪里就是真实的。空和有都不用修,需要“修”的是,把意识放在哪里的问题。
知道等于意识,知和识都是空性的用。只是知是先天的,识是后天的,先天和后天之别而已。
知道就行,知是知的本身,知的本身就是道。道的本身什么都没有,感觉到什么都没有就是识。
初次感觉到什么都没有就是合道,合道时间并不长,要求第二次合道,第三次,第四次,直到来去自如!
当来去自如后,要求去掉来去;无来无去就是如如不动。至此已达本来!在如如不动上起动一切的“用”。一大事因缘了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