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你入那么多群干嘛?
这是一个群消息爆炸的时代。
刚开始有微信群的时候,那群消息提醒的红点和数量让我很是焦躁,每次总要点开翻查,生怕漏掉什么。
而现在,面对那成百上千条未读群消息的提示,我早已麻木,任由这个数量不断攀升。

虽然微信已陆续增加群置顶、群消息免打扰、@我的消息、折叠置顶群消息等功能,但依然无法有效解决群消息爆炸的问题。面对汹涌的群消息,不堪其扰的我甚至专门申请了一项专利,以快速滤出自己感兴趣的群消息,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微信采纳。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不缺信息,缺的是信息甄别的能力和时间。

读到这,不妨看一看你手机里有多少个群——班级群、作业群、同学群、工作群、小区业主群、买菜团购群.....当然了,这年头要没入几个育儿交流群(俗称鸡娃群),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称职的父母。
但是,既然没有时间甄别,你入那么多群干嘛?
接收信息不也得费存储、流量和电量吗?
昍快读二年级时,我入了第一个育儿群,当时还挺新鲜,总想着能不能挖点儿宝藏。可是慢慢发现,每天除了群主早上七点半准时发的“早安+天气预报”消息之外,几百人的群就跟集体开了无线电静默似的。
后来等我开了公号,陆陆续续被拉进了许多育儿群。昨天我数了数,除了我自己建的群,其它的育儿群加起来竟然有近四十个!
四年前,我建了自己的第一个群。当时也满怀豪情,就想建一个志同道合、共同提升的高质量家长群。
可是自己做了才明白一件事:队伍不好带!
虽然一开始就挑明了只聊育儿话题,却总也挡不住几个闲来无事的大姐一顿口水式刷屏,整个把家长里短、明星八卦都一股脑儿倾泻到群里。一段时间下来,这个群就变成了部分人的闲聊室。一些爱分享、求上进的群友陆续退群,有个家长还私信我:“不是说育儿群吗?” 等我把爱闲聊的请出去之后,群倒是安静下来了,可从此就真的静悄悄了。
原因很简单: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没人愿意在一堆没有营养的信息里寻找潜在的有益信息。
一旦认定了某个群不具备让自己提升与成长的土壤,结果无非是两个:打入冷宫或彻底退群。
我建的几个年级群一开始就明文严令只允许讨论数学话题,以方便家长爬楼。但数学这玩意儿,真不是人人都感兴趣。所以大部分时间没人说话,开学后稍微活跃一点。由于缺乏专职的答疑解惑人员,有些家长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大部分群也就冷清下来,不过好在爬楼还算方便。只有少数几个群,因为有一些热爱解题和交流的家长,氛围比较好。
事实上,很多群都面临类似的问题。据我观察,大部分群的活跃周期很短。刚开始在众人怂恿下建群时,颇有点儿黄袍加身的感觉,每个群主都意气风发。建群之初,各方人士也会前来捧场,发红包、抢红包,搞得火热,可是三板斧下来,大部分群都逐渐归于沉寂。一般活跃期能超过两个月的,很少。
有些群拒绝兼容并包,不允许宣传外部链接,最后就成了群主或群管的一言堂;有些群倒是允许转载,但由于缺乏活跃度,最后整个群充斥满转载文章和广告链接。
鸡娃群也有活跃的,不过宝藏群的比例较低。大部分群的质量不高,这些群的活跃,一般绕不开下面几点:
1. 有人专门搜集与分享资料和用品,伸手党跟着买买买;
2. 没事围绕各项政策不停吃瓜,希望能钻政策的漏洞;
3. 聆听各路“别人家娃”的故事,憧憬有朝一日自己家娃也能复制神娃模式;
4. 闲聊各种八卦,因世界观不和动辄骂街的也不在少数。
低质量的群,不会让人提升,只会浪费生命。
在经历了几次挫折后,我痛定思痛,终于尝试着建了一个高质量的群。
这个群的家长,不仅自己求上进,而且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怎么上进。从建立到现在,已经快半年的时间了,热度丝毫未减。一天不看群,就是大几百条消息。
但关键的是,大部分消息都很有营养!不少群友晚上会非常仔细地爬楼,生怕错过什么。
随手截几张日常聊天图。
解数学题是传统的保留节目



文学达人的分享


荐书是群友最热衷的节目之一


代码俱乐部总喜欢在深夜活动

更过的是,由于相互之间比较熟悉,竟然开始晒娃的照片,提前相亲占位!

怎样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群?对于这个问题,我通过这次试点算是有了初步的答案。
第一,要有入群门槛,太容易进的群,大家不会珍惜;本群现行的入群门槛见文末;
第二,要有相似的育儿理念,即便有些理念不同,也能求同存异;
第三,要有明确的群规,做到令行禁止;
第四,要增加群成员之间的熟悉度,熟悉了才愿意分享;新人入群,200字自我介绍不可少;
第五,入群要有仪式感,让新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每次新人入群,群友会自觉停下当前话题,举行欢迎仪式,鉴别新人的特长;
第六, 群成员要有合理的构成,包括男女比例和特长搭配,每个人在群里都有自己的定位;
第七, 活跃气氛的活动不可少;在这个群,我感受到了红包的格局;
第八,定期清理,没有什么资格是永恒的;例如,群公告多次提醒不改群昵称的,连续三次没有抢点名红包的,将会被请出群,再想入群,按新人处理。
群友们各展所长,自我调侃分成以下若干小组。

解题组组长,又称“人形作业帮”,难题秒解,每天在群里和数学高手们热火朝天地讨论数学问题。语言组才子才女多,文科本硕博就有多位,专为语言学习指点迷津。资料组组长,又称“网盘资料王”,无私分享自己搜集的各种资源。推书组组长,及时总结大家讨论的书目,推荐优秀读物。气氛组风趣幽默,专为群友扫除焦虑,包办群友一天的笑点。最后,还有偶尔冒泡的冒泡组,突然来上两句经典,让人猝不及防。
这个VIP试点群到底建得理不理想?这个我说了也不算。为此,气氛组代表栗子妈特地采访了一下群友。看看前面一溜,齐刷刷地都是热爱大自然和农作物的妈妈们。为此,她们专门为群起了个绰号,叫“昍爸农庄”,寓丰收之意。据说,给娃改名后还真的灵验,竟然有不止一个娃的自觉性增加了......
麦子妈:无论多难的题都会被秒解。
豆妈:氛围最好,没有之一。
西瓜土豆妈:群主包容,群内正大光明凡尔赛。
土豆妈:求同存异收获大,群友分享很真诚。
玉米妈:畅所欲言高手多,不嫌弃小白,不厌其烦指点。
果爸:群友爱学习,与娃共成长。
天天妈:高学历人才多,人数少,限制少,鼓励凡尔赛,爱心传递不求回报,高手特别低调……
莞莞爸:群里管孩子学习的爸爸们也不少,而且水平很高。
还有一点忘说了,新人进群要做数学题测试,做不出来得发红包。有人先发红包再做题,结果做对了,群友们都自觉退还已领红包。看看,多么高素质!

这么优秀的群,怎么加入呢? 现再次发布一下入群召集令:
投稿一篇育儿经验分享(成功的、失败的经验都可)文章在我公众号发表后,我邀请入群。文章具体要求:
(1)未在其它地方发表过的原创文章;
(2)字数不低于800字;
(3)自己的真实育儿经历,牛蛙、普娃、渣娃统统都可以;
(4)数学类优先,但不限于数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