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梅锈病的防治
锈病又称赤星病,是雀梅树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原为真菌,多胞锈菌。
一、症状
锈病危害幼叶、新梢及幼嫩组织,并以新梢幼叶为主。叶片正面的病斑初期为桔黄色,病斑组织逐渐肥厚,叶背面隆起,边缘稍淡,以后变成黄绿晕圈,伴生有光泽的小圆点。几天后,随着病斑的扩大,中心密生桔黄色针头大的小点,即性孢子器。病斑可扩大至圆形,直径0.5cm~0.8cm,最后病斑变黑枯死,危害叶柄、嫩枝。

二、侵染循环
锈病能产生冬孢子,在枝叶上的病状中过冬,次年春季形成冬孢子角,遇雨水吸水膨胀形成舌状胶质块,借风传播,散在雀梅的嫩叶、新梢上,萌发后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展叶20天最易感染,侵入6~10天后出现病斑,随后产生孢子器。
三、发病条件
温湿度为发病的重要条件,病菌冬孢子萌发时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最适宜温度为17~20℃,低于5℃高于30℃的温度条件下, 该病不易发生。春季干旱时该病发生较轻,若春季多雨潮湿,尤其在雀梅萌发后30~40天内多雨潮湿,该病发生就较重。持续两天降水量15mm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的气象条件,是该病发生的必备因素。

四、防治方法
1.消灭侵染来源
①修剪:春雨前彻底剪除雀梅树上带菌的枝条。
②喷药:春雨前喷1.01~1.015千克/升的石硫合剂或五氯酚钠350倍液加1.0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或1:1~2:100~160倍波尔多液, 对防止冬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效果。6~9月在雀梅上喷2~3次20%粉锈宁乳油1000~1500倍液,可减少病菌对雀梅树的侵害。
2.喷药保护雀梅
每年均可在雀梅发芽期喷第一次药,隔10~15天再喷波尔多液效果较好,浓度为1:2:160~200倍或12.5%烯唑醇3000倍液,或70%代森锌700倍液,或75%氧化萎锈灵30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2~3次,以上药品对控制病害都有一定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