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分2型用药...朱仁康案

36.治疗银屑病

(1)克银一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化裁加减:

*伴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

*口渴加麦冬、玄参、鲜芦根、鲜茅根。

*心烦者加栀子

*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

*瘙痒显著者加白芷、白鲜皮、白蒺藜。

*鳞屑干而厚者加虎杖。

*皮损鲜红,面积大者,重用生地、丹皮、赤芍,加紫草。

*皮损灼热,加生石膏、知母。

*外用药物:朱仁康先生强调进行期皮疹宜安抚,可用性质温和、刺激性小的单软膏、凡士林软膏、玉黄膏等治疗,切忌使用刺激性强的角质剥脱剂,或用热水烫洗。

若无明显干燥瘙痒等不适,可不涂外用药物,仅以内服为主。

学习和使用体会

银屑病辨证分型方法很多。

朱仁康先生认为,虽然临床表现各异,但以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最为多见。

血热风燥证特点:本证多见于进行期,发病急骤,身起点点红粟,部分扩大或融合成斑块,基底鲜红,鳞屑层层,易于剥离,有点状出血,周围绕以红晕。

皮损新出者不断,常波及耳孔、乳晕、脐凹、阴部及头面、躯干、四肢伸侧,并可有同形反应。常伴有心烦燥热,咽痛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病例:鲁某,男,25岁,工人。1992年4月28日初诊。

半年前,患者躯干、四肢泛发玉米至核桃大小的红色斑丘疹,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瘙痒不著。

1个月前因患扁桃体炎用青霉素针、冬凌草片等治疗,咽痛渐止,但皮损突然加重。

查体:躯干、四肢可见片状、地图状皮损,色鲜红,高出皮肤,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上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头部散在数片钱币样大小皮损,头发呈束状,伴心情焦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为血热风燥

*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法。

处方:土茯苓30克,北豆根、白鲜皮、板蓝根、忍冬藤各15克,甘草6克,大青叶15克,竹叶6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以此方为主加减用药,连服2个月而愈。

朱仁康先生认为,血热风燥型银屑病大多由于素体蕴热,或性情急躁,心火内生,或恣食鱼腥、辛辣,或外感风热而致血热内蕴,郁久化毒,外壅肌肤而发病。

本证型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

治以克银一方为基础。

方中土茯苓解毒除湿;忍冬藤、北豆根、板蓝根、草河车、白鲜皮清热解毒。

威灵仙辛温,辛能走表,温能通络,既可引诸药达表,又可防止苦寒药伤中之弊。

更加大青叶、竹叶、生石膏、知母以清气分之热。

配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凉血,解毒除湿之功。

故证属血热毒邪炽盛、生风化燥所致者,均屡屡取效。

(2)克银二方化裁。

*伴有口渴者加天麦冬、天花粉。

*便秘者加何首乌、当归、肉苁蓉。

*瘙痒者加白鲜皮、白芷。

*皮损颜色暗红者加当归、桃仁、红花。

*皮损厚硬者加三棱、莪术。

*皮损干裂者,加北沙参、麦冬。

*鳞屑厚者,加当归、鸡血藤。

*外用药物:朱仁康先生认为本证宜内服药物为主,配合红粉膏外涂以润肌止痒。

学习和使用体会

血虚风燥证特点:病久不退,皮疹小如钱币,大似地图,皮肤干燥,呈淡红色斑块,鳞屑层层,干燥疏松,抚之即落,甚则皲裂,招致出血,瘙痒或痛,舌淡苔净。

治法:养血活血,滋阴润燥。

病例:李某,女,40岁,干部。1992年10月18日初诊。

15年前全身出现多处片状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轻度瘙痒,冬重夏轻,反复发作,曾多次诊治,效果欠佳。

此次复发2个月余,伴头晕、乏力、睡眠差。

查体:精神不振,消瘦,面色少华,皮肤干燥,躯干、四肢均可见点片状、钱币形淡红斑,上覆干燥银白色鳞屑,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血虚风燥。

治拟养血润燥,清热解毒。

处方:生地30克,丹参、玄参各15克,火麻仁10克,大青叶15克,北豆根10克,白鲜皮、草河车各15克,连翘、当归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先后调治3个月而愈,血虚风燥型银屑病多因身体羸弱,气血不足;或久病伤阴耗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

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

本例治疗以克银二号方为主加当归组成,方中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当归、丹参养血活血。

玄参清热养阴。

火麻仁润肠通便;大青叶、北豆根、白鲜皮、草河车、连翘均能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故获良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