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家长开始“鸡”身高了,为了长高花48万给孩子扎针!

这届家长开始“鸡”身高了。竟然都开始抢着一年花十多万给孩子打“增高针”了!
在不少家长眼里,孩子的身高是头等大事,因为成绩可以提高,爱好可以培养,相貌可以微调,但孩子一旦过了发育期,身高就很难再改变。我也经常性的会陷入这种思考。相信我,你绝不孤单!

现实中,身高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生活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所以想要家长不焦虑也很难。

有的孩子,因个子太矮而自卑被同学欺负而滋生心理问题;

长大后,因为身高不足,无法获取教师资格考试资格;

即使综合排名第一,也因为身高问题落选公务竞选;

甚至到了择偶的年龄,还要嫌弃,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

新华社《新华视点》前几天发了一篇报道——《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
一些民营医院打出“身高70%靠遗传、30%靠后天,定制身高不是梦”之类的广告语。生长激素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国内一家生长激素龙头企业年收入连年增长。2016年至2020年的5年间,其年收入增长了4倍多,收入90%以上都来自生长激素相关产品。
所以生长激素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这些生长激素分为粉剂和水剂,水剂又分为长效水剂(一周打一次)和短效水剂(每天一次)。这些针剂价格昂贵,一年的费用在6-10万元之间,超出了不少三四线家长一年的工资。甚至会有副作用,但是丝毫也没有影响广大家长的热情。

花了48万只长高了1厘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接诊了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王女士。王女士担心儿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
一边抑制性激素 一边打生长激素

一年前,朵朵被诊断为性早熟。按照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医生的说法,她现在10岁,身高144cm,如果不进行干预,只能长到153cm。为了打生长激素,朵朵妈妈一周内跑了当地三家三甲医院。三次诊疗过程简单迅速,无一例外建议朵朵尽快打生长激素针。
打针一年后,朵朵妈妈又带朵朵到了外地一家三甲医院,诊断结果却是朵朵并没有达到性早熟的标准,不需要打针。然而性激素抑制针,朵朵已经打了一年,不可能停针了,只能继续打下去。而且抑制针抑制住了发育,现在还要配上生长激素针,否则之前的针全部白打。
身高没怎么长  体重却长了不少
女儿11岁半身高158CM,而同学们都长得很高,女孩子170CM+的一抓一大把,女儿天天抱怨自己长不高,晚上偷偷躲在被子里哭。为了让孩子长高,从饮食到运动,从医生建议到民间土方家长都试过,光是买各类钙片和蛋白粉,最后看到有人分享注射生长激素长高的经历而心动,一年也要将近十万,比家长一年的工资还高。
打了生长激素之后,女儿饭量变大,每天还会带孩子跑步、游泳、靠墙站和摸高,会练习吊杠悬挂,但最后也只长高了3CM,体重却增加了10KG
要知道,是药就会有风险,有些孩子在注射生长激素后,甲状腺功能会出现暂时性减低的情况,会有疲劳、乏力、虚胖等症状。有些孩子在注射生长激素后会出现血糖高的问题,需要定期监测,避免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还有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后会引起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现象。
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治疗,因制剂不同、体重和敏感性不同,每月费用在3000元至15000元之间,往往需要注射2至5年。
由于推广“增高针”能获取暴利,一些医药代表用高额回扣来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一些生长激素药厂邀请儿科医生参加培训,而所谓的培训就是让医生给孩子多开生长激素,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成。

很多医学技术的诞生,最初都是为了治疗疾病,只是后期被滥用了。

譬如还有用断骨增高手术来增高的,风险极高,后遗症严重,根本不适用于健康的人。

江苏淮安一名22岁的小伙子,因不满自己1.75米的身高,坚持通过“断骨”完成身高1.8米的愿望。

(来源:微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