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小结与展望除《中国药典》1977年版外,药典收载中药材、中药材的基原和药用部位数量的变化整体均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随着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开展和《中医药法》的实施,预测未来《中国药典》 收载植物类中药材数量可能有所增加,多基原品种数量趋向平稳或略有减少,多部位品种仍将稳定增长。笔者预测上述趋势的原因如下:首先,药典日益重视品种的规范,提倡药材的一物一名,以促进中药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确保其临床的安全有效。其次,要保证中药资源以满足临床所需和提高其利用效率,新药用部位的研究开发将可能成为中药研究倡导的方向之一。最后,随着中药资源全球化进程的深入[33],有确定疗效的外来药材将被药典所收载。2 中药材基原及药用部位变迁的论述2.1 中药材单基原、多基原变迁的论述历版《中国药典》所载中药材基原的变迁倡导传承与发展,原品种的正本清源和寻找新药源或代用品并重,核心是保证中药临床疗效和有药可用。2.1.1 以临床疗效确定中药材基原的增删 “品种相似,性效相近”[34],即近缘同属品种的化学成分相近,则功效可能相似。如蒲公英的基原由《中国药典》1977年版的3基原扩大为同属数种植物的多基原。1985年版前的药典记载紫草基原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软紫草)Arnebiaeuchroma (Royle) Johnst. 或紫草(硬紫草)Lithospermum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硬紫草系野生,虽然其药效明显优于其他紫草,但也存在其资源枯竭难以保证临床用药所需、品质退化而质量无法达到药典标准的问题。故1990版增收与新疆紫草疗效一致的同属植物内蒙紫草A. guttata Bunge作为法定品种[35],且2000年版以后药典删去硬紫草。中药材因成分不同,其药理和功效相异。药材红芪与黄芪中黄酮和皂苷类有效成分含量[36]及血清移行成分[37]差异显著,加之如免疫功能方面的差异[38],从《中国药典》1985年版后将红芪从黄芪基原中单独分列,产生新药材红芪。1995年版收载的中药材五味子来源于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 (Turcz.) Baill.(北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Rehd. et Wils.(南五味子),两者有效成分群和传统用药上存在差异。历代医家在临床故2000年版将五味子分列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2种中药材。2.1.2 以资源保护利用基础上的临床有药可用确定中药材基原的增删 中药资源为有限的自然资源,利用人工栽培、自然区保护和寻找代用品等方式可实现中药资源的持续利用。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应遵循“与临床需求适宜且易种植推广”的原则。《中国药典》2.2 中药材单部位和同基原多部位变迁的论述历版《中国药典》所载中药材药用部位的变换或增删同样基于满足临床疗效和用药的需求。药用植物所含有效成分群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多数药用植物只有一个最佳的药用部位,如白芷、川芎等。与之不同,一种药用植物不同部位因所含有效成分群差异甚大,其临床疗效也大相径庭,也存在一种药用植物有多个药用部位和多种临床疗效的现象,如桑的4个药用部位分别称为桑叶、桑枝、桑葚和桑白皮等4种中药材。根据现代中药学研究并借鉴传统用药经验,中药材新药用部位寻找可从含有效成分的非药用部位入手,研究各部位的化学成分、毒性和药效等以判断其可用性。如乌头和茯苓的“一体多用”,以基于成分的功效差异进行新药用部位开发[43]。年故2005年版后对细辛规定为“根及根茎”“除尽地上部分”。《中国药典》1995年版增加人参Panaxginseng C. A. Mey. 新药用部位(叶)为新药材(人参叶)。人参叶有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的功效,而人参则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的功效。两者皂苷种类和含量的差异导致两者药理作用的不同[46-48]。2.2.2 随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或野生资源濒危而发生部位变迁 《中国药典》2005年版增收资源丰富的杜仲叶为新药材,实现了杜仲资源综合利用[49-51]。白果和银杏叶始载于1977年版。因当时国内缺乏对银杏叶的基础研究,遂被1985年版删除,随着国内外对银杏叶研究的深入[52],2000年版又重新收载银杏叶为其药用部位,实现了银杏资源的综合利用。人参叶与人参因疗效差异,在科研和临床中二者不宜混用,但药用部位扩大利于人参资源的有效利用[53]。藏药材独一味需求巨大,野生独一味Lamiophlomisrotata (Benth.) Kudo. 资源过度采挖使其逐渐濒危,《中国药典》2010版将其药用部位由全草变为地上部分,保留根以利于植物再生,以实现资源持续性的开发利用[54]。3 不足与建议通过对历版《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药典中药材存在疗效一致未合并或疗效差异未分列的情况,资源濒危未增加基原或来源混杂未减少基原等问题,建议在确保中药材临床疗效和有药可用的基础上,进行其基原或药用部位的增减。3.1 因中药材疗效一致或差异建议合并或分列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yujin Y. H. Chen et C.Liang、姜黄C. longa L.、广西莪术C. kwangsiensis S. G. Leeet C. F. Liang或蓬莪术C. phaeocaulis Valeton的干燥块根。其中姜黄的干燥根茎为中药材姜黄,而另外3种植物的干燥根茎为中药材莪术。郁金或莪术药材由于基原品种不同,质量控制难度大[58-59],造成疗效的差异[60-61],建议按品种分列。3.2 因中药材资源濒危或来源混杂建议增加或减少基原《中国药典》2005年版后所载黄柏基原为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ense Schneid.。黄皮树野生资源匮乏,基原考证发现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P. Schneid. var. glabriusculum Schneid. 也是其主流商品来源[62],两者有效成分间无显著差异[63-65],建议新增秃叶黄皮树为黄柏基原植物。药材石斛由于野生资源日趋稀少,而难以满足临床所需,《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其基原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nobileLindl.、鼓槌石斛D. chrysotoxumLindl. 或流苏石斛D. fimbriatumHook. 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由于品种众多,栽培环境、生长采收、加工贮藏等因素都会影响其物质基础和临床疗效,质控难度较大。因此,建议在保证药材石斛供应前提下,针对性开发具有药用历史悠久、疗效明确和容易大量栽培等特点的品种,减少马鞭石斛和有瓜石斛等非传统药材品种[66-68]。此外,本草考证发现我国特有道地品种霍山石斛D. huoshanenseC. Z. Tang et S. J. Cheng品种优良,且具有肠黏膜免疫调节等活性[69],建议纳入药典。4 总结与展望中药材因成分复杂,质控难度较大。《中国药典》所载中药材中多基原几乎占1/3,多部位也有近1/5,更增加了中药材的质控难度。随着现代中药新技术的发展,中药质量标志物[1]、中药网络药理学[70]、中药代谢组学[71]和中药超分子[72]等体现中医药研究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等特点的中药评价新模式为中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但药典从品种源头完善现行中药材标准仍是可行对策。本文从历版《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变化视角,阐述了其变化原因和规律,并预测随着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开展和全球对中药资源需求的增加,未来药典收载中药材总数可能继续增加,多基原品种数量将趋向平稳甚至减少,多部位品种则将稳定增长。对于疗效一致或差异的中药材建议合并或分列,资源濒危或来源混杂的中药材建议增加或减少基原。建议以中药材疗效一致和资源保护利用基础上的临床有药可用作为纳入药典的依据,同时参考中药外观性状和内在成分[73]、疗效或检测、生产过程等方面的数据挖掘[74]开展综合评价,以实现中药材质量的有效控制。来 源:包芮之,万德光,裴 瑾,李 羿.《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变化规律研究 [J]. 中草药, 2020, 51(17):4568-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