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衣哥]的话题讨论,看我们提问的逻辑及认知

前几天关于“大衣哥”朱之文家门被村民踹开的新闻,上了讨论热榜——

因为对此类热点不怎么关注,也就滑了过去。然而昨天,与之相关的另一条讨论,却着实有点意思,话题如下——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大衣哥要从村子搬走?”。题主抛出这个问题时,探寻的是“本应该,却不”的理由;我的疑问出自于“本如此,何必要”的理由。

同样的一个话题,却能生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讨论:为什么不搬为什么要搬,随着讨论的展开,支持己方与反对对方的理由可以被陆陆续续地提出。本篇文章着重探寻一下[本应该,却不]类问题产生的认知根源。

-01-

[本应该,却不]类问题的产生逻辑。

我们看看这个问题如何产生的。首先明确一点:所有的所谓“问题”其实质都是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差距大了是大问题,小了是小问题。比如我想睡觉,但就是睡不着,这就是睡眠问题;比如我想拥有1000万,但手头仅有1万,这就是财富问题。这里题主的预期是“大衣哥应该搬离村子”,但现实是“大衣哥还一直生活在村子里”,现实与预期不符,问题就产生了——为什么不搬呢?为啥他(大衣哥)的做法与我的预期不符呢?理由是什么呢?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缩小这个差距的过程,直至预期与现实区域吻合了——所谓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解决的基本逻辑分两个:其一,降低预期,比如之前想拥有1000万,现在调整为想拥有1万,这就与现实吻合了;其二,改善现实,比如之前睡不着,现在睡前做做伸展放松、听个舒缓的催眠音乐、甚至服用少量助眠药物,只要睡着,就与预期吻合了。当然,双方同时相向调整也是一种方式。

面对题主这个问题,要么调整自己的预期,要么促使大衣哥改变。很明显,促使大衣哥改变——搬离农村不现实,除了大衣哥自己,别人说了不算。别人能做的就是调整预期,寻找理由做台阶,合理的把预期给降下来,好让题主内心觉得“大衣哥待在农村是最适合他的选择”,这样与现实就吻合了。预期与现实没有了差距,对应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02-

预期源于认知观念。

认识了问题的起源,也谈论了问题处理的方式,但是于问题的解决还没有起效,最明显的还没有给出“大衣哥为什么不从村子搬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这个答案找出理由的过程,也就是调整题主对这个事件预期的过程,本质上是进行认知的合理化。

先来看看题主的这个预期——“大衣哥应该搬离村子”是如何形成的。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愿去思考,觉得“理所应当”、“本该如此”的一些认知观念形成的方式。比如,落叶归根,于漂泊在外的老人就是一种生命归宿的预期,甚至强烈成了一种执念;比如,结婚生子,于年轻人就是生命阶段的里程碑,不管父母、自己、还是社会,对年轻人离不开这个期待。而这些期待,根深蒂固的嵌在我们的认知里,理所当然的觉得它们是“对的”,根本不会产生疑问。

-03-

认知逐渐形成且影响预期。

题主的这个预期是什么呢?“人往高处走”:一个人只要有能力、有钱、有名气,那么他就应该去到更舒适更优质的环境里生活。既然拿艺人说事,那么就看看从农村出来的艺人——赵丽颖、马天宇、王宝强、孙红雷……不都是出生农村,然后凭借各自擅长的技能成名,之后从农村到了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了吗?他们都是如此,这便是人往高处走。这是我们大脑在生活中,应用归纳推理的逻辑得出的“人往高处走”的认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人往高处走”就成了一种不用去思考就觉得“对”的认知观念了。利用这个认知观念做大前提,再看事件中的大衣哥,“他是一名出生在农村靠演唱成名的艺人”这个是小前提,自然得出结论:大衣哥应该搬离村子去更适合发展的城市。这里大众脑袋里面通过演绎推理的逻辑得出了该结论。如果现实也是如此,那么这就符合大众认知及预期;否则,就产生了疑问。

-04-

质疑“理所应当”与“本该如此”。

来看看我们大脑里面的“人往高处走”这个认知里面是否得当。比如农村大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愿意留在城市发展,比如职场人只要条件允许、机会合适就会选择更大平台,比如政府当官的只要有能耐绝大多数愿意步步高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要有能耐、有机会,绝大多数人自然而然的会做出更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选择。

同样的,作为聚光灯下的艺人,寻找更利于自己人气曝光、工作助力、生活舒畅的方式生活也是理所当然,只要能力、经济、生活习惯等都允许,自己也愿意,那么一切都不成问题。但是,绝大部分人的选择,不等于所有人的选择。在讨论某个具体人的行为选择时,普遍的规律可以借鉴,但拒绝笼统而死板地套用。

-05-

行为与决策分析的三个层面。

现在就大衣哥的行为选择而言,可以从资源、规律、意愿三个层面寻找理由:

资源而言,大衣哥现在拥有的唱歌才能是被市场认可的,名气也挺足,能力和名气带来的财富也是显而易见的,拥有这些资源是否可以支撑大衣哥搬离村子呢?这个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规律而言,这里涉及的是艺人市场规律,人设越是鲜明越有辨识度也越能获取更多经济价值——大衣哥是“农民歌唱家”,受众感性地理解就是在融入农民群体里面的歌唱家,如果脱离了这个群体,就与先前的人设相违背,不符合市场规律。

意愿而言,这个也是核心因素,一个人的意愿往往产生于某种价值选择或身份认同。这里主要体现的是身份认同——大衣哥有自己对自己“是谁”的定义,与之相呼应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也是配套的,坚持身份认知,人才会觉得自己是自己。否则,自我会迷失。

就这三点描述,“大衣哥为什么不搬离村子”的理由可以归结为:虽然有资源可以支撑(大家显而易见的),但是搬离村子不符合他及其团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大衣哥因为身份认同而没有搬离的意愿。

所以,大衣哥不搬离村子就成了一种必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