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作用其实并不大,大的是怎么努力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687篇原创内容,2021年第84篇。

本篇的主题关于如何看待努力和如何努力。

前几天在和两位朋友交流中,有人提出了努力到底有多大作用?一般的观点都会是,努力的作用非常大,不努力还了得?但我的观点是,努力本身的作用并不大,大的是怎么努力。2018年就分享过一篇标题就是态度的内容:选择大于努力

认为努力作用非常大,在我看来有点鸡汤的嫌疑。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努力的作用很小,小到几乎产生不了什么结果上的显著区别。但有时,就那么一点点的差别,一个突破了阈值,一个没有突破。一个10000,一个10001,也许阈值就是10000.5。突破阈值就能带来质变,不突破阈值再长时间的努力也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就烧开水而言,99度和100度是有显著差别的。99度再久,水也不会开。只有到了100度,水才会沸腾。这就是阈值。

有两个概念之间是有明确区别的,辛苦≠努力。说严重一点,这两个词有点反义词的意思。辛苦更多是被动接受,努力更多是主观积极。

说到努力,经常有人会举例环卫工人(毫无歧视的含义),认为他们非常努力但是状况却不太好。我觉得环卫工人更多的是辛苦,当然其中不排除有些人非常努力。

非常辛苦的人,都是过去不曾努力,现在才那么辛苦。

努力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为了将来没有那么辛苦。

商业社会每一项工作都有固定的价值大小,这个价值大小既来自于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做出的准备和条件,也来自于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但最终来自于这项工作能够创造的价值大小。

就环卫工人的工作来说,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做出的准备是不太多的,基本上身体健康愿意从事就可以了。条件因此就相对低。正因为条件低,所以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是充足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这项工作能够创造的价值并不小,但市场给定的薪酬水平是偏低的。

绝大多数985、211高校的毕业生,都不会从事这项工作。因为他们为工作作出了更多的准备,具备更高的条件。这个准备就是在中小学受教育阶段,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然后在高考中,超过了90%以上的同龄人。因此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给,是偏少的。而用人单位最低成本的筛选候选人的方式,就是看毕业院校。所以,大概率下,接受最好高等教育的人,能够在条件更好的环境中工作,没那么辛苦,并且取得更高的收入。

所以,环卫工人的辛苦,是因为他们或者小的时候没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是没有努力学习,或者是不擅长学习。因此,不得不接受辛苦的环境和工作。

这让我想到了很流行的一句话,吃不了努力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很多辛苦的人,其实是更多吃下了生活的苦。

就努力本身而言,短期改变并不大,长期更大的意义是有可能和有条件实现跃迁和升级。这一点上我们过去分享过一篇:人生所有努力都应该只为赢得选择权

在各方面条件、资源、平台确定的情况下,个人努力能够带来的改变,是微弱的,是个位数的变化。这也就是努力本身的作用并不大的原因。

比如说,在绝大多数公司和组织中的非销售类岗位,工作非常努力和工作不太努力,在短期内的差别是非常小的。尤其体现在收入上,几乎没什么差别。但其实,努力不一定能够得到什么,不努力倒有可能被淘汰。

另外一个层面上,努力的意义在于,有机会触碰到更好的条件、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平台。当能够实现跃迁、升级的情况下,努力才真正发挥了作用。

一个不太努力工作的人,在机会面前能够获取到的概率是更小的。更努力的人通过在同一个公司升职到更高的岗位,或者有机会进入行业更大的公司工作,而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所以,努力更大的意义是赢得跃迁和升级的机会。

对大部分人的一生来说,关键的转折点就那么两三个。把握住了,就很成功了。没把握住,只能扼腕叹息。

我过去有一个领导说过一句非常质朴但深刻的话:工作本身都是差不多的,差的是在什么平台上做什么工作。

在不同的平台上做不同的工作,接触的信息不同,接触的人更不同。

几乎在任何组织中,离决策越近的岗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组织决策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而就跃迁和升级的机会和要求来说,没有人能够预测,连什么时候会有机会,也没有人能够预测。

所以,对于一个有所期待,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能做的只是尽自己做大的努力做好现在要做的事。单就短期而言,这样的努力不会带来多大的变化。但是长期就会有可能抓住新的机会。

其实,连什么是机会本身,都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

艰苦的环境磨练人,但有多少人把能够去艰苦环境工作看做机会呢?大部分人不但不看做是机会,反而避之不及。

归根结底,很多人想要的都是轻松。想要轻松无可厚非,但享受了轻松就不要奢望成长和成就。

想清楚一件事,有时根本不难。难的是不能面对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