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是真爱么?
我的爱,是真爱么?
——读《少有人走的路》之体会
文|陆壹
爱,是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题记

近段时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的儿子—安安,最近对我父母以及我的态度,让我觉得越来越没礼貌了。稍有他不如意的地方,就要气的在那跺脚哭闹;或者不管你在那对他说什么,只要他觉得不是他感兴趣的,他有时就会假装自己听不见,明显地不尊重。但他在他爸爸面前,呈现出来的又是另一面,特别地乖巧,想做什么事情都会跟爸爸商量,只要爸爸没答应的,他绝对不去做。他的这个情况让我感到很迷惑,平时我跟我的父母对他虽然不是言听计从的,但也是一直无止境的呵护他,生怕他会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我们对他这么好,为什么结果却是这样的呢?
最近除了他对我们俩的态度截然不同之外,他在对待我们购买给他的玩具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一开始拿到玩具,他都是特别的开心,拿到手里不断地把玩,但是我买给他的玩具总是没玩多久,他就扔在了一旁,很少会再去碰它;可爸爸购买给他的玩具,他会经常拿出来玩。
给孩子购买玩具这点,我觉得自己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大方的,只要遇到他喜欢的玩具,会给他购买;来到了玩具店,哪怕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喜欢,我自己都会让挑选一样;而他的爸爸却是每次与他约定好,表现好的话,就可以在网上挑选购买一款自己心仪的玩具,然后等待它的送达。可是我发现了,玩具给他之后,我是没有什么后续,让他自己拿去玩就好;但是他爸爸却会一起陪他玩,教他怎么玩,在玩的过程中,有时你还会听到,爸爸正在很凶地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而严厉地批评他。每当儿子把玩具去玩的到处是玩具时,他都会受到爸爸的惩罚(不能玩玩具1小时);每次当他想爸爸陪着他一起玩玩具时,爸爸总是要求他,你想我跟你一起玩玩具的话,请你将玩具先整理好。
两者比较一下,大家显而易见,在获得玩具的难易程度上,要求我给他购买应该是容易多了,可是为什么他现在还总是会说,我最喜欢的是爸爸呢?直接的原因就是:后面一个有陪他玩,一个没有陪他玩,并在玩的过程中对他提出了要求,希望他养成爱整理的好习惯。
虽然我很不想承认自己做的不好,貌似承认了自己做的不够好后,就好像我不是特别爱他一样。但在《少有人走的路》的关于“爱的定义”让我找到了答案:爱是用行动付出让对方成长。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要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我有真正的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因此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孩子身上,我们是有所投入,但我们投入的是没有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那就不是真正的爱。
如今许多学校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要求也是一样,以一切为了孩子,这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这是我们对孩子的爱。从而不停地给孩子们刷题、考试,甚至有不少学校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给学校的孩子们补课,希望通过这些压榨式的灌输方式,来达到孩子们分数提高的目的。时常有以前的孩子发信息给你:“老师,我好怀念我们的小学生活呀,我们现在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我两周回家一趟,回来就吃个午饭,拿几件换洗的衣服,就又得回去补课啦。”听到孩子的诉苦,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慰她要认真一些,多下点功夫,或者说,“那你别参加吧,在家里自己好好学也可以的。”“不行呀,老师,我们这些时候都会上新的知识点的,我不能不去的。听到这些,我只能无奈地叹息,你们这样做,对孩子是真的好么?是爱么?
《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其实,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为了我们的孩子,有时真的要好好想一想:我的爱,是真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