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5      .洗剂(混合振荡剂)

3.洗剂(混合振荡剂)

(1)冰片炉甘石洗剂

组成:冰片1g 炉甘石洗剂100ml

功用:清凉止痒收敛。

适应证:亚急性、泛发性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玫瑰糠疹等。

用法:摇匀后涂布。

(2)雄黄解毒散洗剂

组成:雄黄解毒散10g 炉甘石面10g 滑石面10g 甘油5ml 加水到100ml

功用:干燥止痒,杀虫收敛。

适应证:亚急性或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泛发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

用法:摇匀涂布。

(3)颠倒散洗剂

组成:颠倒散10g 甘油5ml 滑石面10g 加水到100ml(或水、百部酒各等量加到100ml)

功用:除湿脱脂,杀虫止痒。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痤疮等。

用法:摇匀涂布。

4.酊剂

(1)百部酒

组成:百部20g 75%酒精100ml

制法:将百部碾成粗末,浸入酒精内,泡七昼夜,滤过去渣备用。

功用:解毒杀虫,活血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夏季型)、荨麻疹等。

用法:直接涂擦,亦可做基药掺药粉外用。

(2)补骨脂酊

组成:补骨脂20g 75%酒精100ml

制法:将补骨脂碾成粗末,浸入酒精内七昼夜,滤过去渣备用。

功用:温通气血,调和营卫。

适应证:白癜风、斑秃等。

用法:直接涂擦。

(3)生发酒

组成:斑蝥2个 百部酒100ml

制法:将斑蝥直接浸入百部酒内,浸泡十昼夜,滤过备用。

功用:杀虫、止痒、生发。

适应证:斑秃、脂溢性脱发、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直接外擦,勿上眼内。

(4)复方斑蝥酊

组成:斑蝥12个 全虫16个 乌梅肉30g 皮硝12g 75%酒精(或百部酒)480ml

制法:将上药直接浸入75%酒精(或百部酒)内浸泡十昼夜滤过备用。

功用:杀虫止痒,剥脱上皮。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夏季型)、银屑病、扁平苔藓、斑秃以及其他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用法:直接外擦。

注意事项:勿上入眼内,如用药后有刺激现象应停药或稀释后再用。

5.油剂

(1)甘草油

组成:甘草10g 植物油100ml

制法:甘草浸入植物油内一昼夜,文火煎至焦枯,离火滤过,去渣备用。

功用:清除油垢,润泽皮肤。

适应证:对干燥脱屑性皮肤病可润泽皮肤,亦可作赋形剂调药外用。

用法:直接外涂,亦可与粉剂调成糊状外用。

(2)蛋黄油

组成:冰片2g 鸡蛋黄油100ml

制法:取鸡蛋10个(或更多),煮熟去蛋白,用蛋黄置锅内干炸炼油,等油炸成后冷却,每毫升蛋黄油加入冰片1.5~3g,密闭储存备用。

功用:消肿止痛,生肌固皮,保护疮面,滋润肌肤。

适应证:慢性溃疡、烫伤疮面、瘘管。

用法:可直接涂于创面或制成油纱布条外用,亦可注入瘘管内。

注意事项:化脓性疮面及腐败组织较多的疮面勿用。

(3)大风子油

组成:大风子油2000g 硼酸100g 冰片10g 麝香0.1g

功用:攻毒杀虫,润肤止痒。

适应证: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鱼鳞病等。

用法:直接外搽患处,或与甘草油、蛋黄油混匀外搽。

(4)烧伤Ⅰ号油

组成:生地榆9g 大黄9g 龙胆草9g 五倍子3g 白及3g

制法:上方共研极细末,用香油120ml浸泡7天,去渣后可浸渍纱条,高压消毒后备用。

功用:清热解毒,收敛生皮。

适应证:浅Ⅱ度烧伤。

用法:油纱条覆盖创面,隔日或3~4日换药一次。

(5)黑降丹

组成:鸡蛋黄100g 头发15g

制法:先以武火炸鸡蛋黄至油出,改以文火炸至油出尽去渣,以鸡蛋黄油加入头发熬炼而成。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生皮长肉。

适应证:烧烫伤、顽固性溃疡、放射性溃疡或疮疡溃后久不收敛者。

用法:直接涂布。

6.油调剂

祛毒油膏

组成:祛湿散30g 化毒散2g 甘草油60ml

制法:将祛湿散与化毒散混匀加入甘草油中搅拌均匀而成。

功用:解毒清热,祛湿收敛。

适应证:化脓性皮肤病、急性湿疹或皮损有轻度糜烂渗出者均可应用。

用法:直接涂于皮损面。

7.软膏剂

(1)黄连软膏

组成:黄连面10g 凡士林90g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疼。

适应证:炎症性、化脓性皮肤疾患,如脓疱病、湿疹皮炎、毛囊炎、疖、丹毒等,亦可做软膏基质。

用法:直接外用或摊在纱布上贴敷。

(2)普连软膏

组成:黄芩面10g 黄柏面10g 凡士林80g

功用:清热除湿,消肿止疼。

适应证:毛囊炎、疖、湿疹、皮炎等,亦可做软膏基质。

用法:直接外用,亦可摊在纱布上贴敷。

(3)普榆膏

组成:生地榆面10g 普连膏90g

功用:解毒止痒,除湿消炎,软化浸润。

适应证:Ⅰ°烧烫伤、亚急性湿疹、皮炎、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阴囊湿疹等。

用法:涂敷患处。

(4)清凉膏

组成:当归30g 紫草6g 大黄面4.5g 黄蜡120g(180g)香油480g

制法:先将当归、紫草浸油内2~3天,然后放火上炸至枯黄后去渣滤过,待油至温后加入大黄面及黄蜡,搅匀成膏。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适应证: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如湿疹、皮炎、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等,亦可做软膏的基质。

用法:外敷患处。

注意事项:阴疮、阴疽慎用。

(5)香蜡膏

组成:蜂蜡20g 香油80ml

制法:香油微火加热,再入蜂蜡熔化冷凝成膏。

功用:润肤生肌,保护疮面。

适应证:剥脱性皮炎、急性皮炎等无渗出者。

用法:直接涂敷患处,亦可制成油纱条外用。亦可做软膏基质。

注意事项:夏天蜂蜡与香油比例可为1∶3。

(6)化毒散软膏

组成:化毒散20g 祛湿药膏(或凡士林)80g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疼。

适应证:脓疱病、毛囊炎、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痈、疖及其他感染性皮肤病。

用法:直接外用或摊纱布上贴敷。

(7)黑布化毒膏

组成:黑布药膏 化毒散软膏各等分。

制法:混合均匀。

功用:清热拔毒,化腐提脓。

适应证:疖、痈初起、多发性毛囊炎或已溃脓肿周围皮肤浸润明显者。

用法:外敷患处。

注意事项:凡疮面周围渗出液较多者慎用。

(8)黑布药膏

组成:老黑醋2500ml 五倍子840g 金头蜈蚣10条研面冰片3g 蜂蜜180g

制法:将黑醋放于砂锅内煎开30分钟,再加蜂蜜煎沸,然后用铁筛将五倍子粉慢慢地均匀筛入,边撒边按同一方向搅拌,撒完后改用文火煎成膏状离火,最后兑入蜈蚣面和冰片粉搅拌均匀即可,储存在搪瓷罐或玻璃罐中备用(勿用金属器皿储存)。

功用:活血软坚,解毒止痛。

适应证:瘢痕疙瘩、乳头状皮炎、疖、痈、毛囊炎以及其他增生性皮肤病等。

用法:厚敷患处(1~3mm厚),上用黑布敷盖,换药前用茶水清洁皮肤,2~3天换药一次,对化脓性皮肤病可每日换一次。

(9)黑红软膏

组成:黑豆馏油5g 京红粉软膏95g

功用:软坚杀虫,润肤脱厚皮,收敛止痒。

适应证:皮肤淀粉样变、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慢性肥厚性皮肤病。

用法:外用薄敷。

注意事项:急性皮肤病,对汞过敏者不宜用。

(10)黑豆馏油软膏(10%)

组成:黑豆馏油10g 凡士林90g

功用:软化浸润,角质形成,消炎止痒。

适应证:慢性湿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外涂患处。

(11)京红粉软膏

组成:京红粉15g 利马锥5g 凡士林80g

功用:杀虫止痒,软化浸润,剥脱上皮,化腐生肌。

适应证: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肥厚角化性皮肤病以及慢性溃疡有腐肉者。

用法:直接外用,薄敷或摊纱布上用。

注意事项:对汞过敏者禁用。

(12)豆青膏

组成:白降丹3g 巴豆油4.5g 青黛面1g 羊毛脂30g 凡士林120g

制法:搅匀成膏。

功用:软化浸润,破瘀散结。

适应证:慢性肥厚性皮肤病,银屑病静止期、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等。

用法:外用薄敷。

注意事项:对汞过敏者及急性皮肤病不宜用。

(13)止痒药膏

组成:止痒药粉10g 祛湿药膏(或凡士林)90g

功用:除湿收敛,杀虫止痒。

适应证: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痒疹以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

用法:外敷患处。

注意事项:此药有一定刺激作用,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禁用。

(14)硫痒膏

组成:硫黄粉10g 止痒药膏90g

功用:杀虫止痒,润肤收敛。

适应证:疥疮、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阴囊湿疹、痤疮。

用法:直接外涂。

注意事项:急性皮疹及新鲜肉芽疮面勿用。

(15)芙蓉膏

组成:黄柏10g 黄芩10g 黄连10g 芙蓉叶10g 泽兰叶10g 大黄10g

制法:以上共研细面,过重箩,用凡士林调成20%软膏(取药面20g 凡士林加到100g)。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适应证:丹毒、蜂窝织炎、疖、痈、乳腺炎初起等。

用法:外敷患处。

(16)紫色消肿膏

组成:紫草15g 升麻30g 贯仲6g 赤芍30g 紫荆皮15g 当归60g 防风15g 白芷60g 草红花15g 羌活15g 芥穗15g 荆芥15g 儿茶15g 神曲15g

制法:共研细面过重箩,每30g 药面加血竭花面3g、山奈面6g、乳香、没药各12g、凡士林120g 调匀备用。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适应证:慢性丹毒、结节性红斑、新生儿头皮血肿以及其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用法:外敷患处。

(17)紫色疽疮膏

组成:轻粉9g 红粉9g 琥珀粉9g 乳香粉9g 血竭9g 冰片0.9g 煅珍珠粉0.9g 蜂蜡30g 香油120ml

制法:将油放于锅内加温,数开后离火,然后将前五种药粉入油内,混匀再入蜂蜡使其完全熔化,待将冷却时兑入冰片、珍珠面搅匀成膏备用。

功用:化腐生肌,煨脓长肉。

适应证:结核性溃疡、小腿溃疡、褥疮以及其他有腐肉的疮面等。

用法:贴敷患处。

注意事项:阳证疮面慎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18)铁箍散膏

组成:生南星30g 生半夏30g 生川乌30g 白及片30g南白蔹30g 香白芷30g 土贝母30g 南薄荷30g 川黄柏30g 川大黄30g 广姜黄30g 枯黄芩30g 猪牙皂30g 荆芥穗30g

制法:以上群药研细面或用市售铁箍散,每30g 药粉加入蜂蜜60g,调匀成膏,密封储存备用。

功用:破瘀消肿,活血软坚。

适应证:各种痈肿疮疖之早期,若已成脓者可促其溃破。

用法:外敷患处,如干稠可加红糖水调稀外敷。

(19)水晶膏

组成:糯米100g 15%苛性钾液250ml

制法:将糯米泡入上液,放置24小时后捣烂成透明药膏。

功用:软化浸润,腐蚀角质。

适应证:鸡眼、胼胝、寻常疣等以及其他角质增生性皮肤病。

用法:用胶布保护周围健康皮肤,然后将药膏厚涂于患处,最后再用胶布覆盖包扎,3日换一次,直至皮损脱落。

(20)龙珠膏

组成:铅粉1920g 松香60g 冰片30g 麝香9g 冰糖30g 黄蜡480g 凡士林480g 香油1440ml

制法:先将群药压面,放入香油内浸一昼夜,再以文火将药炸焦去渣,兑入蜂蜡熔化,冷却成膏。

功用:生肌长肉,收敛疮口。

适应证:淋巴结核已破溃者。

用法:外敷伤口处。

(21)雄黄膏

组成:雄黄8g 如意金黄散5g 蟾酥0.1g 生白矾5g 冰片0.1g 凡士林96g

制法:各药研细面,调匀成膏。

功用:解毒杀虫,消肿止痛。

适应证:带状疱疹、急性淋巴管炎等。

用法:外敷患处。

(22)甘乳膏

组成:乳香4g 水飞甘石粉4g 龙骨4g 赤石脂4g 海螵蛸4g 凡士林80g

功用:生肌长肉,生皮收敛。

适应证:慢性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

用法:直接外涂或涂于纱布上再外敷。

(23)烧伤Ⅱ号软膏

组成:轻粉 红粉 琥珀 血竭 乳香 炉甘石 冰片 蜂蜡 香油

制法:上方共研极细末,先将香油浸泡,文火炸至焦枯,过滤去渣,加入蜂蜡,将药粉兑入,搅匀后再下冰片,冷却成膏。

功用:化腐生肌,煨脓长肉。

适应证:烧伤后或疮疡腐肉未脱尽,气血尚未衰败者。

用法:直接外敷或制成油纱条,贴敷患处。

(24)阴蚀黄连膏

组成:乳香粉10g 青黛面10g 黄连膏80g

功用:清热解毒,生肌止疼。

适应证:女阴溃疡,白塞病伴有阴部损害者。

用法:外敷患处。

8.硬膏剂(膏药)

(1)麝香回阳膏

组成:麝香 梅片 红花 儿茶 乳香 没药 黄连 黄柏 白芷 血竭 独角莲 自然铜 黄芩

功用:解毒止痛,消肿软坚。

适应证:痰核瘰疬以及久不消散的阴疽痞块等。

用法:温热后贴于患处。

(2)黑色拔膏棍

组成:

群药类:鲜羊蹄根梗叶(土大黄) 大风子 百部 皂刺各60g 鲜凤仙花 羊踯躅花 透骨草 马前子 苦杏仁 银杏 蜂房 苦参各30g 山甲 川草乌 全蝎 斑蝥各15g 金头蜈蚣15条

药面类:白及面30g 藤黄面 轻粉面各15g 硇砂面9g

制法:香油3840ml、生桐油960ml、放入铁锅内,浸泡群药后,文火炸成深黄色,离火后过滤,再将药油置武火煎炼至滴水成珠(温度约240℃),然后下丹,每480ml药油加樟丹300g、药面90g、松香60g。

功用:杀虫、除湿、止痒,软化浸润,剥脱上皮,破瘀软坚、止疼。

适应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性皮炎、毛囊炎、结节性痒疹、寻常疣、胼胝、鸡眼、甲癣、瘢痕疙瘩及一切肥厚性角化性皮肤疾患。

用法:加温外贴患处,一般3~5天更换一次,清拭时需要用植物油或挥发性油类才能擦净。

(3)脱色拔膏棍

组成:群药类,同黑色拔膏棍。

药面类,同黑色拔膏棍。

制法:炼制药油同黑色拔膏棍,然后下丹,每480ml药油加官粉420g、樟丹60g、药面60g、松香60g。

功用:同黑色拔膏棍。

适应证:同黑色拔膏棍。

用法:同黑色拔膏棍。

(4)稀释新拔膏

组成:群药类,同黑色拔膏棍。

药面类,同黑色拔膏棍。

制法:炼制药油同黑色拔膏棍,然后下丹,每480ml药油加樟丹30g、官粉210g、药面30g、松香60g。

功用:同黑色拔膏棍。

适应证:同黑色拔膏棍。

用法:同黑色拔膏棍。

(5)痈疽膏(拔毒膏)

组成:轻粉 木鳖子 樟脑 金银花 蜈蚣 乳香

功用:拔毒消肿,化腐生肌。

适应证:疮疡初起,痈毒疮疖,无名肿毒,湿毒顽疮,已溃疡面久不生肌者。

用法:微火化开,贴患处。

(6)消化膏

组成:炮姜30g 红花24g 白芥子 南星各18g 生半夏 麻黄 黑附子各21g 肉桂15g 红芽大戟6g 红娘虫2.4g 芝麻油2400ml

制法:以上诸药用芝麻油炸枯后,每480ml油加入樟丹(夏季兑樟丹255g,冬季兑225g)熬成膏,每480g 药膏内兑入麝香4.8g,藤黄面30g 混匀外用。

功用:回阳散寒,活血消肿。

适应证:痰核瘰疬久不消散的阴疽痞块等。

用法:将膏药熔化后,摊于布或纸上外贴患处。

9.药捻

(1)甲字提毒药捻

组成:什净轻粉30g 京红粉30g 冰片6g 麝香0.9g 朱砂9g 血竭12g 琥珀9g

制法:以上七味药混合研成细面,用棉纸卷成纸捻。

功用:化腐、提毒、生肌。

适应证:痈疽疮疡已溃,流脓、流水或成瘘管者。

用法:用甲字提毒药捻按需要长度剪成小段,用镊子夹持插入伤口内,至底部稍提出约半公分。

注意事项:对汞过敏及有新鲜肉芽疮面者禁用。

(2)甘乳药捻

组成:炉甘石6g 龙骨6g 赤石脂6g 海螵蛸6g 乳香6g

制法:以上五味药混合研成细面,用棉纸卷药成纸捻。

功用:收敛伤口,生肌长肉。

适应证:久治不愈的窦道、瘘管。

用法:用甘乳药捻按伤口需要长度剪成小段,用镊子夹持插入伤口内至底部,稍提出约半公分。

10.薰剂

(1)癣症薰药

组成:苍术 黄柏 苦参 防风各9g 大风子 白鲜皮各30g 松香 鹤虱草各12g 五倍子15g

制法:共碾粗末,用较厚的草纸卷成纸卷,或碾成细面做成药香。

功用:除湿祛风,杀虫止痒,软化浸润。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外阴瘙痒症、皮肤淀粉样变,以及其他慢性肥厚性瘙痒性皮肤疾患等。

用法:直接用粗药末撒在炭火盆上燃烧发烟而熏患处。点燃对准患处熏用,距离适当,温度以病人耐受为宜。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2)回阳薰药

组成:肉桂 炮姜 人参芦 川芎 当归各10g 白芥子祁艾各30g 白蔹 黄芪各15g

制法:同癣症薰药。

功用:回阳生肌,助气养血。

适应证:慢性溃疡,窦道久不收口,属阴寒之症。

(0)

相关推荐

  • 中医各种皮肤病外用药配方

    药王谷传人 昨天  声明 |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删除.       紫白锌氧油(<中医皮肤科临床 ...

  •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9               附录四 皮肤病患者注意事项

    附录四 皮肤病患者注意事项 一.在天气急剧变化时,或出汗洗澡后,应当避免受风,尤其是季节交替时,或天气大寒.大热.大风以及强烈日光曝晒等,如果不注意,均易使病情变化,症状加剧. 二.禁止用手搔抓(如掀 ...

  •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8附录二 皮科常用中药

    90.七叶一枝花 七叶一枝花可清热解毒,息风祛瘀.临床用于一些脓毒性败血症.急性热性病.症见高热烦渴,昏迷,抽搐.并可用于痈肿疔疖.咽喉肿痛等.近代医学测定本品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抗菌作用.皮 ...

  •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7     附录二 皮科常用中药

    58.没药 没药性味苦平入肝经,有活血通瘀.消肿止痛之功.作用与乳香相似,但破血散瘀之力胜于乳香.临床常以乳香.没药相兼而用.近代研究证明,没药有消毒.收敛.防腐止血等作用. 59.白芥子 白芥子属温 ...

  •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6附录二 皮科常用中药

    附录二 皮科常用中药 1.荆芥 荆芥系一种疏风解表药,并可理血解毒,常用于外感风邪之表证.现代医学研究,有使汗腺分泌旺盛,解痉挛及促进皮肤血液循环的作用.皮科临床取其疏风解表之功,可达止痒之效,配防风 ...

  •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4  二、外用方剂

    二.外用方剂 1.水剂(洗方) (1)马齿苋水剂 组成:马齿苋30g 水1000ml 制法:煮沸20分钟,滤过冷却后备用. 功用:清热消肿,止痒收敛. 适应证:急性湿疹.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疾病. 用法: ...

  •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2    6.健脾除湿利水方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3 6.健脾除湿利水方 (1)除湿胃苓汤(加减) 组成:苍术6g 厚朴6g 陈皮9g 滑石块12g 炒白术12g 猪苓12g 炒黄柏12g 炒枳壳9g 泽泻9g 赤苓12g 炙甘 ...

  •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赵炳南

    附录一 皮肤病临床常用方剂 一.内服方剂 1.疏风解表止痒方 (1)麻黄方 组成:麻黄3g 杏仁4.5g 干姜皮3g 浮萍3g 白鲜皮15g 陈皮9g 丹皮9g 白僵蚕9g 丹参15g 功用:祛风散寒 ...

  • 【皮外科中医专家赵炳南临床医案——黑布药...

    [皮外科中医专家赵炳南临床医案--黑布药膏去瘢痕的治疗] 黑布药膏是赵老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收集到的一个有效的方药,用以治疗"背痈"等化脓性疾病. 药味组成:老黑醋,五倍子 ,金头蜈蚣 ...

  • 皮外科中医专家赵炳南:黑布药膏去瘢痕

    黑布药膏是赵老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收集到的一个有效的祖传秘方,用以治疗"背痈"等化脓性疾病.不论面积多大,即或是很深的疮面治愈后瘢痕都很小. 药味组成:老黑醋五斤,五倍子一斤十二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