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玺部分作业第二方:“左桁廪木”

今天发布篆刻作业古玺部分的第二方,就是这方:左桁廪木
(左桁廪木实物及印蜕)
这是一方战国时期齐国玺印,印章制作材质为铜,1973年发现于山东省益都县(现在的山东青州市)潭坊镇李家庄的弥河之中,它不是墓葬出土,年代被专家认定为战国时期,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印身)
印体中空,就是个铜制的圆桶,里面可以装木炭,烧热之后可以用来烙木。
印章文字专家释读的结果是:左桁廪木。其中的“桁”,应读为“衡”。据曹锦炎《古玺通论》所说,在《礼记.杂记》中载有此字,郑注说“衡当为桁”,“衡”为官职名,《汉书.百官公卿表》里也有“水衡都尉”这个官职,应劭注说:“古山林之官曰衡。”
(印面)
据考证,这方印是用来烙木印木材的,木材烙上这方印之后,表明是由左衡机构负责采伐的木材。,另外还有不同的解释:“管理粮仓用材的官印”;又有认为“正木”、“廪木”是官职名的说法,二者都是林衡的属官。不过,临摹,知道这些尽够了,其余考古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吧。
临摹要点:
一、关于印材:因为是正圆形印面,完全可以使用正方形石料。除去多余四角即可,不必专买圆形印材。古玺临摹,不比汉印,汉印多是规矩的正方形,而古玺中,形制不一,我们在选择作业时,已尽可能选择印形端正者;
二、关于字法、章法以及对刀法的影响:这方印,字法、章法方面可资学习的东西比较多(它们必然影响刀法),也极具古玺特色:
1、造疏——第一个视觉重点。在这方印里,有两个视觉重点,一个是印面中下部的空白,这个空白是印面每个文字笔画的指向处,也只有六国古文强烈的自由性可以达成这一点,就是用文字笔划指向选成方向性攒聚点,而且此处明显突出的空白,因此就造出了印面的第一个视觉重点。
(视觉攒聚点)
那么,在临摹这一方向时,黄色所标注的线条,就一定要刻准线条方向,刻准了才能保证章法。
2、造密——第二个视觉重点。在这方印里,并非只有一个视觉重点,另外密处的视觉重点也被匠人强调:即廪字的八个圆点一个田字的强调。在整个印中,这个角落与印面其他部分有明显的差异,如图:
(第二个视觉重点)
那么,在镌刻这一部分时,一要注意它的密集性(即它们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二要注意八个圆点各不相同的形态,尤其是下部六个点的排列节奏感(该刻圆的必须圆,该刻扁的一定要扁,有指向的一定要有指向,这个指向,表现出了这个点的动势)。
3、边框的残破。这方印,外边框是粗圆形,但这个粗圆形边框斑驳处基本在外框,这是符合物理规律的,内框则基本保持光洁,因为磕碰、挤压都影响不到内框。至于廪字处的残破,显然是为了破除这里的呆滞和壅塞而故意“做”(敲)出来的(或者有人认为这只是自然的巧合,但不用纠结,只需要注意,这样刻很好看就好)。
试想,如果把残缺点开在两个“木”字未连接的右下方,显然,“漏气”了。
此外,这方印里所有文字笔画距离边框的距离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等距的;两个“木”字也特别调整了字形,一直,一曲,这些细节,都是在临摹时需要认真完成,不认真,则形神皆失;完成得好,则形神兼备。
(不同的两个“木”)
另外,在临摹用六国古文为字法原则的古玺印同时,建议大家临摹一点金文书法和石鼓文书法,这是配套的练习,十分必要,因为篆刻基于印面文字,印面文字起源于字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