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口说到认知说企业家究竟需要什么素质?2015年左右,中国企业界流行的还是小米创始人雷军的风口说,“找对了风口,猪都能上天”。不仅企业家们热衷于找风口,甚至催生了一大批专家,教人如何找风口。2017年以后,找风口的人摔死了一大半,又有人听到了另一种声音,滴滴创始人程维说,“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瓶颈”,张一鸣在反思字节跳动的时候也说,最难的是,“你有没有远超他人的认知”。雷军和程维、张一鸣谁对谁错?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究竟是“找风口”,还是“学认知”?其实,三位企业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风口,其实只是短暂的供需不平衡。小米的宏大叙事,要归功于赶上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的关键时间——2011年,智能手机市场爆发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一部智能手机动辄5000元的价格,像一座山拦在了囊中羞涩的大学生、新兴白领面前。在未被满足的需求面前,谁掌握了供给、优化了供给,谁就可以占有市场,1999的小米手机1,快速卖出了790万台。供需不平衡的时候,哪怕产品糙一点,也能卖得好。但当供需不平衡已经成为共识的时候,你再动手,其实已经来不及了。这时候,企业之间要比拼的,就只有组织、人才还有资金了。2010年的时候,雷军就坚信一点,手机将替代 PC 成为大众最经常使用的计算工具。他不再使用PC,尽量用手机完成所有的事情。雷军说,“当你发现什么事情在手机上不能干,你就去做这个方向的创业,一定会成为主流。”为什么雷军能够抓住从PC到手机的红利?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世界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面对同样的商业世界,正因为有不同维度的信息差、理解差,所以才会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产品形态。所谓的风口,只是短暂的供需不平衡,比追风口更重要的,是深挖供需矛盾;所谓的红利,只是短暂的认知不平衡,比找红利更重要的,是提升认知水平。一个企业家真正应该具备的能力,不是找风口的能力,而是提升认知的能力。没有领先同行的认知,找风口这件事就是缘木求鱼。要么在拥挤的赛道里苦苦挣扎,要么在虚假的风口下摔落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