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李振伟作品
相关推荐
-
梦 回 故 里
梦 回 故 里 昨天晚上我又做梦了,梦到儿时家乡的模样,梦到儿时的左邻右舍,梦到我家的土坯屋.呀!我看到我家的枣树了,那一朵朵淡绿.微黄的小枣花向我微笑.那一条条枣枝,张开臂膀争先拥抱我,然后牵起我的 ...
-
【散文】 虎子 河北 蓦然回首
原创散文 虎子 河北 蓦然回首 序言 虎子, 是狗,确切说是爹养过的三条狗的名字.许是出于怀念,许是出于叫着顺嘴,总之,爹的三条狗都叫虎子.为了便于区分,我把它们分别叫:大虎,二虎 ...
-
李传林:我家的提筐子
我家的提筐子 李传林 因家中父母都不在了的缘故,好长时间不回家了,今年国庆节回家看望我老大哥,俺俩一属,他比我大一旬,属狗的,今年70岁,身体还算硬朗.在帮助大哥拾掇我家闲着的小西屋时,猛然抬头,一眼 ...
-
汝城朝佳山||娘的那片菜地……
文 | 何优秀 图|郭应华 ☆☆☆☆前言☆☆☆☆ 暖水美女说,看了你的那篇<娘的那片菜地>,有情有景,对景思情,字句工整.你看着菜地对娘的思念之情,全部凝聚笔端,看得我眼都湿 ...
-
我写《张桂芬》(大结局)——垣城映雪
我写<张桂芬>(大结局) 作者:垣城映雪 续写征稿 ( 这个文老长了,七八千字.编辑没有看过来,怕你们也看不到结尾,所以文末广告我也没放.就在前面来两句介绍一下作者打个幌子得了--垣城映雪 ...
-
于同小说:铃 铛(20)
于同小说:铃 铛(20) --时光穿越八十年,回到我的故乡---达户井 二十五 铃铛屋里热气腾腾的,也不知为啥,家里的媳妇孩子们有事没事的都愿意往铃铛屋里跑.今儿一大早晨的,三个侄媳妇来了俩,凤才媳妇 ...
-
亚凌随笔:造孽的儿时
[张亚凌,<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数十篇散文.小小说被选入中.高考试卷及各种模拟卷,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 ...
-
我们和婶子
我们和婶子 今年3月20日晚上8点35分,随着心电图drs波群慢慢变成一条直线,医生宣布抢救无效--我的婶子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6岁. 婶子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自幼失去父母,跟随姨妈长大.姨夫待承婶 ...
-
【145】“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李振伟作品
理 发 李振伟(河南) 今天吃午饭的时候,与同事孟龙上幼儿园的三岁的儿子同一餐桌. 这小家活儿瞄了我一眼,敏锐的发现了我有点长的头发,口无遮拦的信口便道:"长毛!". 惹得她妈妈急 ...
-
【024】“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李振伟作品
站台下的琴声 李振伟(河南) 河南省平舆县城区解放街工商银行楼前,有一个公交站台,1路,3路,4路都要从这里经过.每天,一辆又一辆公交车从这里短暂停下,又匆忙驶去.上下车的乘客熙来攘往,奔向各方. 今 ...
-
【021】“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李振伟作品
寻月记(外一篇) 李振伟(河南) 阳历11月9日,己亥年冬月十四日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学校食堂吃过晚饭,将出校门,忽然抬头看见东方高远夜空中的将圆的月,近处有四处活动的学生的喧闹,学校和置地 ...
-
【069】“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李臣宗作品
相遇大爱 拥抱春天 李臣宗(四川) 已亥末,庚子初,甲子转,江成哀嚎,鄂域呜咽,神洲颤栗.一场迅猛的瘟疫滚滚而来,史无前例的灾害"新冠病毒&quo ...
-
【045】“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董成伟作品
最远的和最近距离 --写给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妻 董成伟(山东)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老婆, ...
-
【032】“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董成伟作品
老婆,茶花开了妈妈好多了 老婆,我们一直在等你回家吃饭 --谨以此文致敬默默奉献在防控一线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董成伟(山东) 对于灾难,我们从来就不陌生.从抗洪救灾,汶川地震,到非典,面对突如其来的灾 ...
-
【015】“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董立伟作品
一个鸡蛋 董立伟(河南) 一九七六年腊月,我出生在豫南一个叫殷店的地方,这是一个沧桑古老的寨子,周围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寨子像用圆规画出的圆,一圈寨河在悠悠岁月里安静祥和地潺潺流淌,见证着祖祖辈辈的辛勤 ...
-
【162】“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冯树国作品
公 粮 冯树国(河北) 三夏抢收抢种己经完成,农民朋友的工作已转向夏管.昔日的这个时间该是缴公粮的时间了. 公粮,是为国家交的粮食叫公粮.公粮,是国家对农村有农业收入的单位或农户征收的农业税. 记忆中 ...
-
【160】“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赵宏制作品
那远去的叫卖声 赵宏制(河南) 我的家乡在豫南平原一个叫下地韩的小村庄,村后的小洪河滋润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在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家乡的市场经济逐渐复苏,推车担挑.走街串巷.兜售商品的小商小贩日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