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的秘密,公布于众!
青铜剑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兵器。一般是铜、锡合金冶炼制作而成的。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所以青铜剑大都是含锡较高的青铜做刃,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以制刃坚硬,脊柔韧的剑。

青铜是铜与铅、锡的合金。红铜又称纯铜。由于铜矿石与其他有色金属矿常常是伴生的,所以红铜中常含有铅、锡等金属。一般称锡含量低于2%,铅含量低于3%的铜为红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 铸成的器物硬度差,铸造过程中的流动性也不好,冷却时收缩性也较大。但加人锡、铅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例如:加入10%的铅,熔点可降低43℃;加入 10%的锡,熔点可降低73℃;若加入20%的锡,熔点可降低193℃。同时,硬度也可以提高。红铜的布氏硬度为35,加入5-7%的锡,硬度就增高到 50-65;加入9-10%的锡以后,硬度可达到70-100。另外,加入铅和锡以后,铸器时可使铜液的流动性能得以改善,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商代除了铅青铜(铜铅合金)和锡青铜(铜锡合金)外,还出现了铜铅锡三元合金。大约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经掌握了这种三元合金工艺。这比西方要早好几个世纪。
古董鉴定,青铜器的四种鉴定方法。鉴赏辩别一件青铜器,仅仅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它的形态、纹饰、铭文、组合关系与铸造工艺等还是不够的。以前的老古董商鉴别青铜器,靠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来加以断、推理,辨别其年代与真伪,这完全凭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而现在的古董鉴定专家则拥先进的科学仪器,甚至可用激光测定。 可是作为一般的青铜器爱好者,要识别一件青铜器的真假,到底该从何入手呢?只要青铜器收藏爱好者掌握青铜器鉴定的四个要点即可:1、即锈色、2、手感和声响、3、花纹与款识、4、铜质与器型。

战国时期乃至秦代青铜剑,在吴越剑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古代青铜剑的铸造工艺推上顶峰地位。秦代剑的锡含量明显比吴越铜剑增多,由于含锡量的增加,可以更好地使金属组织细化,因而硬度也就相对地增强,锋利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最为不同的是,秦剑的身长已不像吴越之剑那样短小而是大大增长,由先前不足60厘米发展到90-120厘米,随着剑身的增长和锋利度的提高,青铜剑作为一种武 器渐渐被士兵普遍利用,并作为一种常规武 器装备用以防身和作战。当然,在统治阶 级内部,佩挂宝剑,除防身外还有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功能。
收藏着为数众多的青铜剑,这些剑大多出土于长兴港过去的河道之中,由于常年深埋地下,反而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存。当这些宝剑重现天日时候,凛然寒光若隐若现,令人仿佛回到了三千年前的古代战场。

衔接剑柄和剑刃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剑柄上有装饰物的,锤击不当就会导致手柄裂开。
凡一次性铸有格的剑,不论是宽格、窄格或纹饰格,既使将轮子的磨削面制成弧形,都会由于格与从之间有内角,且格高于从,致使轮子不可能磨到格与从的内角处。在这三种格中窄格一般较直,宽格及纹饰格都存在孤形,不但顺着从的表面有孤形,格的立面亦呈孤形,显得中间宽两边窄,甚至有许多剑从刃口看,格的中间朝剑身方向上翘,如图 6 所示,中间凸出为尖状,造成下面内角的角度小于 90 度。如越王勾践剑等一些铭文剑、 纹饰格剑及一些宽格剑等, 其格部中间多属于这种上翘向剑从方向的格。这样的几何形状,即使将磨轮转 90 度横向加工,也不能磨得出小于 90 度的清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