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法则之五·生命和意志,不要拿尊严与食物去做交易

有一天,一个狼妈妈生下了几只小狼。当小狼能够自己行走的时候,狼妈妈就把儿女赶出安乐窝,让它们自己出外觅食。在冰天雪地里,寒风刺骨,又可能遭到凶猛动物的袭击,那种艰难与危险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小狼咬紧牙关,抗住严寒与饥饿,勇敢地挺了下来;而有的挺不住,便逃回安乐窝。狼妈妈并没有因为小狼可怜巴巴的样子而宽容,还是铁着心把它们赶出去。狼妈妈知道,假如今天不让它们出去受冻挨饿,不去适应艰险的的环境,那么明天,它们就不能学会自立,就会被冻死、饿死,被狮子、老虎、猎豹吃掉。

自然界中最伟大的生命和意志

这是最真实的自然界写照,没有比狼更会教导孩子的动物了。而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良苦用心”,造就了自然界中最伟大的生命和意志。

说起意志,在中国汉代的司马迁可谓是意志力的大师级人物。他生活在汉武帝大举反击匈奴的后期。一次,汉军将领李陵率作为牵制的五千步兵出征,结果被匈奴主力包围。在弹尽粮绝,士兵伤亡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司马迁认为:李陵转战千里,杀敌无数,弹尽粮绝而被迫投降,还是效忠汉朝的,就替李陵辩解,结果得罪盛怒中的汉武帝。于是司马迁获罪下狱,被处宫刑。这种奇耻大辱遭遇,使司马迁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愿,想到还未完成的史书,就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例鼓励自己,决定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意志力大师级人物:司马迁

经过三年囚禁,司马迁终于被赦出狱,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他感到这是一种耻辱。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忍辱含垢,决心以残烛之年发愤著书、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

经过五年的埋首著述,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4年)时,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成后不久,司马迁去世。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才把这部不朽名著公之于世。

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司马迁的意志力使许多历史得以问世,而《史记》在中国文学史和史学史上的地位是尽人皆知的。

《史记》

近代著名的军事家刘伯承少年读中学的时候候父亲病故,当时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辍学回家务农。1911年,19岁的刘伯承到万县参加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从此他便开始了军旅生涯。1916年3月,刘伯承率护国军攻打丰都城,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他奋勇当先,亲临第一线指挥。就在攻打城门时,他头部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另一弹从右边太阳穴射人,透右眼而出,他昏倒在血,泊之中。几位土兵在乱尸中找到了他,在城里邮局内临时用草药给他治疗。后来在当地人民的精心帮助下经过两三个月的疗养,刘伯承身体渐渐强壮起来,但是右眼最后还是失明了。

刘伯承:元帅

为了彻底地把伤治好,刘伯承被转到一家德国人开的私人诊所里治疗眼伤。诊所的德国医生精于外科手术。手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次是割去赘肉、整理血管,第二次手术是安装假眼。但是当时诊所的设备比较简陋,动手术只能施行局部麻醉,整个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麻醉药的作用早已消失。当医生一刀一刀地修割赘肉时,所进行的每一刀都是那样的疼痛钻心,可是刘伯承仍然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声不吭。

待伤口包扎完毕后,医生见他的座椅扶手已被汗水全部沾湿,便关切地问:“疼得厉害吧?”刘伯承坦然一笑:“才割了70余刀,小意思!”医生惊异地问他如何知道,他说:“阁下每割一刀,我就暗记一次,错不了。”这位医生翘起大拇指,喷唛称赞!

刘伯承:元帅

在刘伯承的一生中,碰到过无数次艰难险阻。正因为他有着一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顽强品质,他才能够闯南走北、纵横天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为自己的一生写下辉煌的篇章。

当一颗种子具有了十分坚强的生命力之后,无论在它的上面压上多重的石块,它总会找到破土而出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真的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全面的个人素质,无论外部的环境多么不利,自己的起点多么低,他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因此,当大多数人自始至终徘徊在财富的大门之外而无法进人的时候,弄丢了阿里巴巴咒语的人,在较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他自己。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的话,我们有权成为一个不寻常的人,我们要做就要做得有意义、有冒险精神。

种子生命精神

总结:请记住旷野中狼所说的话:

我决不会用人格来换取施舍,我宁愿向生活挑战也不愿过着有保障的生活,宁愿要达到目标时的激动而不愿要毫无生气的平静,我不会拿我的自由去与慈善做交易,也不会拿我的尊严去与发给的食物做交易,我决不会在任何大师的面前发抖,也不会被任何恐吓所屈服。我们的敌人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请相信我们,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会因我们而不同、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