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好学不倦才不会被淘汰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充实,还要改进。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曾国藩他们经常引用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问有个很简单的原则,停留下来,就是在时代潮流中退下去了。
所以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
这个观念就是从孔子这句话来的。
“学如不及”,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以这样努力的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
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情,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结果就是退步。
大家要特别注意。
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对这句话更需要反省。
有时我们看到许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学问事业成就了,往往自认为什么都对了。
事实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
思想也好,学识也好,一切都要被时代所淘汰。
假如有所成就,而始终好学不倦,这才叫学问,才不会被淘汰。

我看到几位中年朋友,的确是值得佩服。

家里藏书非常多。
他们的年龄,都快到六十岁了,每天公事非常忙,夜间读书每每到两三点钟才睡。
因此他们的学识、能力,不断在进步。
所以这一点习惯一定要养成。
依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读书的习惯养成了,要无书不读,甚至坏的一面也要懂,懂了不跟他走,那才是真本事。(《论语别裁》)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个文字很简单,我们一看就懂了。
如果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孔子告诉学生或朋友们,我并不是生来的天才,是爱好传统,靠勤敏而求得的学问。
生来便能自知的天才真有吗?
那是一个问题。
我们古史记载,如黄帝,如尧,都有生知的天才,不过后人并不相信。
有一种天才是生而知之的。
如唐代的白居易,生下来还是婴儿,抱在奶妈怀里,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认识“无”字,屡次试验他,拿一本书叫他一指,都是指到“无”字。
这种生而知之的事,照中国古代的看法,有很多人都很相信。
因此苏东坡说:“书到今生读已迟”。
这意思就是说,人的天分、智慧,大多是由前生带来的。(《论语别裁》)
孔子说自己不是天生就知道的,只是他有一副好古的精神。
我们今天讲复兴中华文化也好,保存中华文化也好,为后代着想也好,怎样好古呢?
就是承受传统文化后,运用智慧,敏捷而勤奋地反省研究。
再“敏以求之”,这才是认真的工作。
孔子在这里这样说,表示他的成就都从力学而来。
这是他谦虚的话,也是他老实的话。
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学是没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聪明,但聪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学,做学问不踏实,不能“敏以求之”,因此学问都是虚的。
所以孔子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做学问、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求就不行。(《论语别裁》)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一个人聪明——聪明的人不大好学的,而且聪明的人往往以为自己的学问够了,尤其我们现代人,容易犯这个毛病,好像自己什么都懂;而且现代人犯了一个更大的毛病,地位越高了,好像自己学问也随之而越高深了,这是很成问题的。
要敏而好学,越聪明越好学,为自己,为事业都好,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

第二点更难了:“不耻下问”。
什么叫下问?
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虚心向他请教求证。
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样行就是行,即使行了,以能问于不能,作为参考,这才叫能够集思广益。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敏而好学,再加上不耻下问的谦德,才符合“文”这个字的内涵。
曾国藩的了不起,就是幕府中的人才多,他的智囊团组织大,第一流的人才都参加,大家的智慧变成他的智慧。
诸葛亮的了不起,也是幕府人才非常多。
所以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叫做“文”。(《论语别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