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百年(223):皇上要的不是证据,是‘说法’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15)

决定长孙无忌案子的,主要是两次对话。对话在许敬宗与李治之间进行。

先说下案子的起因:有人告发太子洗马韦季方搞政治小团伙。洗马相当于太子秘书局的局长,是个挺重要的官,魏征就曾经当过。因此中央很重视,安排许敬宗去查。查的过程中似乎牵扯到长孙无忌,许敬宗如获至宝,赶紧深入挖掘。一通折腾下来,搞到一些线索,说有这么个阴谋,要搞掉李治身边一些亲信,让长孙无忌重掌大权。许敬宗拿着这个报告去见皇上,这时就有了第一次谈话。

听完许敬宗的报告,李治第一反应是不信。

'上惊曰:“岂有此邪!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说国舅近来跟我没那么亲近了是有的,造反恐怕不至于。

许敬宗只答了一句:'反状已露,陛下尤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敌人已经败露,这时再犹豫恐怕要出大事!潜台词是说:不管真假,只要启动调查,就不能再回头了。

这话是有说服力的,但李治仍没松口,他发了几句牢骚:这两年我家里老出事,前不久高阳公主(高宗妹妹)作乱,现在又冒出来国舅造反,这叫我怎么面对天下人呢?最后问了问:“这事要是真的,该怎么办?”('兹事若实,如之何?’)

许敬宗等的就是这句,回答了一大通,大概意思是说:无忌足智多谋,当初和先帝一起谋取天下,又做了三十年宰相,他要谋反,陛下派谁去抵挡?

但李治仍不急着下决心:'上命敬宗更加审察。’叫许敬宗回去再查个清楚。

许敬宗领旨下去,查了多久呢?一个晚上。

当天晚上,估计大理寺大牢中灯火通明,审案的、被审的都熬了个通宵。第二天,许敬宗拿着最新成果再次向李治汇报,这就有了第二次谈话。

许敬宗报告:昨晚韦季方已招认,确实和长孙无忌谋反。我重点问了他一个问题——长孙无忌身为国舅,又长期受中央重用,什么原因要谋反?他详细作了交待,长孙无忌见了什么人、说过什么话、这几年心理有什么变化,等等。总之,长孙无忌近来跟中央步调不太一致(此处提到太子的事,长孙无忌当初提议立的太子已经被废,换上了武则天的儿子),加上手下一些亲信因犯错误被贬官的不少,导致他又怕又恨,最后走上谋反的道路。

许敬宗最后说,这些供词我前前后后都看过了,绝对没问题。皇上您点个头,我抓紧去把他办了。

李治听完,伤心地说:果真如此,我决不忍心杀他。不然天下人和后世该怎么看我呢?

许敬宗这时就给他举例子,说汉文帝因为舅舅犯法,逼迫其自杀,并没有因此而名声不好,反而大家说他圣明,皇上您有什么好怕的呢?然后继续搬出昨天的理论,说无忌有威望有手段,他要真发动起来不好办呐,皇上您赶紧下决心吧!于是'上以为然,竟不引问无忌。’直接下诏书宣布对长孙无忌的处理。身为朝廷最高级别的干部——太尉,长孙无忌连个审判都没捞上,皇上的面也没见着,稀里糊涂就做了流放犯。

从上面这个过程,我们能看出些什么呢?

第一,从头到尾,李治在找一个'说法’。

长孙无忌是两朝元老,有大功于李世民、李治父子,前几年主持中央工作,政绩也不错。后世公认的'永徽之治’,多少有他的功劳。除了阻挠皇上换老婆,其他没听说什么大的问题,一下子要宣布他谋反,这个弯是不太好拐的。李治反复强调'我怎么面对天下人’、'天下人怎么看我’,就是在提醒许敬宗:你这个案子,要办得有说服力才行。

第二,许敬宗是完全明白皇上意思的。自始至终,他都没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为什么第一次汇报没能定案?原因很简单——证据太薄弱。连条稍微靠谱点的证据都没有,全是拼凑和推定,李治实在看不下去,叫他回去再查查。第二次连夜突审,总算搞了条口供。是不是真有口供先不说,那么多天都没招,皇上问起来突然招了,这事本身就值得怀疑。

许敬宗的重点在哪里呢?在为李治找'说法’上。

他两次找皇上汇报,费口舌最多、翻来覆去讲的有两条。第一,长孙无忌留着是个祸患,必须尽早铲除。他是元老派的首领,经营多年、根深蒂固,而且挂着国舅的金字招牌,他要真反,杀伤力是很大的。许敬宗不但举了汉文帝的例子,还举了宇文化及的例子,王莽、司马懿的例子,表示越是皇亲国戚,越要严格要求、严加管束。皇上处理长孙无忌,历史会理解的、人民群众也会理解的。

第二,从逻辑上讲,长孙无忌有谋反的动机,甚至简直可以说有谋反的事实。

什么叫谋反?跟皇上不一条心就是谋反,从这个角度,李治本人早已判了长孙无忌的'反’,不然这么几年,处心积虑地搞'废王立武’干什么呢?当然许敬宗不能这么讲,他讲的是长孙无忌在路线上犯了错误,犯了小错还能改,犯了路线错误是不好挽救的。这种情况下,他大概率要走向皇上的对立面。韦季方的供词,主要也就在说这些东西。按这个思路对外公布,应该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这样,李治终于觉得可以说通,放手让许敬宗去办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