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感恩加格达奇

感恩加格达奇

——再访第二故乡

作者:邬志林

  炎炎盛夏,鸣蝉叫个不停,想起年轻时支边到大兴安岭,那儿纬度最高,这个时候气候凉爽,不如避避暑气,人老了怀旧,心里总是惦记着第二故乡,说走就走,于是约了当年几个插队战友,飞往我朝思梦想的加格达奇。

  到了加格达奇,故地重游,竟然找不到旧时的痕迹,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陌生,新建的飞机场,开通了东至哈尔滨西至海拉尔的民用航线,开通了至上海、北京的直达航线;机场前一条高速公路已经连接到阿里河;森林直升机专门用来载游人,从空中鸟瞰大兴安岭。

  曾经我们建盖低矮的老房子,不见了踪影,但见,到处是色彩鲜明的民居楼房,既有东欧风格又有北疆特色。

  登上风景优美的北山,在铁道兵纪念碑(塔)前远眺玉带蜿蜒的甘河,勾起我们对45年前在冰封的河床边打炮眼搞爆破取砂石的回忆;上了东山顶上往下看,大片葱翠碧绿间掩映着蓝顶黄墙、中国红的建筑物,加格达奇全景一览无遗。

  万亩种子园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樟子松培育基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中仰望一棵棵挺拔的樟子松令人叹为观止;('加格达奇',鄂伦春语即'有樟子松的地方')

  踏入长达一里多的生态文化长廊,漫步林中木栈道上,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一级氧吧。

  木栈道两边的绿树青草丛中,间杂着许多我叫不上名的野生草本植物,她们告诉我说都是天然药材,每个季节都有不同。当听到这些草药可治肺病、关节炎、气管炎、咽喉炎,便忍不住要去采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处在偏僻山坳的知青连队驻地白桦排早已夷为平地,但我们此行就是要重游故地,那里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驿站,那里曾是我们的青春岁月……

  当地政府没有忘记当年的知青,创建了知青广场,我们打着知青联谊会旗帜,在展示知青当年劳动场景的群体雕塑前合影留念;我们徜徉在知青河边,以知青林、知青碑为背景拍照留影……

  夕阳西斜。当晚我们假座'蓝莓小镇'酒店,约请了当年的老指导员,老战友一起聚会,大家热热闹闹地围坐一张大桌。一只大蛋糕放在餐桌中央,我们给指导员八十寿辰祝寿,感谢他当年对我们年轻人的谆谆教诲。指导员老泪纵横,他说这一生就没有做过寿,还是知青娃娃好,我们说:我们都是你的女儿,大兴安岭的女儿,加格达奇的女儿。这份情感是我们一生的记忆。

  我们注视着老人,不断为他擦拭泪水,当年他带领连队50名知青首次上大黑山火场参加扑火,整整十天十夜,在没有车道的原始森林中转战,攀羊肠小道,蹚湿地塔头甸子;在秋季零下二三度的林中寒夜,不敢躺下睡觉,围着火堆打瞌睡,火烤胸前烫,后背透心凉;带去的干粮吃完了,,只好满地划拉找被火烧过的榛子充饥;渴了找不到干净水源,就喝野兽脚印里的积水……转辗多处,火光就是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原始森林!扑火中,有11人不同程度地烧伤。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大家完成了任务,受到地区扑火前线指挥部的嘉奖。

  指导员说:'你们来大兴安岭时都是才十七八岁的小伙、小姑娘啊!最小的只有14岁,动不动就哭鼻子。帮你们卸行李时,看这大包小包的,我的妈呀!这是把家都搬来了!我想,你们娇生惯养的南方城市娃娃,往后怎么带呀!……可别说,大家很听话,吃得起苦,抢着干最艰苦的活……

  聚会其乐融融,情意浓浓。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指导员的老伴桂苓大嫂因病不能前来。

  2008年6月那次回访,我因为家中95岁高龄的婆婆突然住院,就在刚刚从漠河回来的当天深夜,便匆匆离开了加格达奇,怕惊动大家都没跟指导员打招呼。第二天早上,他们全家来宾馆接我们而扑了个空,此刻,我乘坐的火车已经出发了。

  当时,桂苓大嫂在电话里操着山东口音对我说:'她邬姨,你怎么走了呢?我还想你中午到家去吃(饭)呢!'听到这话,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夺眶而出。我哽咽着回答,'嫂子,我还会来的!下次来,我一定到家吃您包的饺子,喝您做的大餷子粥……'

  嫂子啊!当年我们刚刚来到大兴安岭时,吃不惯苞米面、高粱米,而嘴又馋得慌,常常趁休息日就溜到加格达奇镇上去综合商店买零食吃;而到您家'串门'更是大家所期待的。但年少的我们,哪里懂得,您为我们烙饼、包饺子的细粮米面却都是从全家人牙缝里省下的!您给我们做一顿细粮,全家就得整个月吃粗粮!您给我们缝补衣服,都只能在孩子们睡熟之后!指导员常年在连队与我们搞'三同',根本无法照顾家里。也不过三十几岁的您一个人要拉扯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过日子,您的难处,哪是我们这帮年轻娃子能体会得了的啊!您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您的丈夫一样在默默地为我们知青付出;您是知青的大嫂,可又何尝不像我们的母亲!现在,您的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知青也都已进入老年了,大家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但我们还是想再尝尝您做的饭菜。

  然而,就在不久前桂苓嫂子得了帕金森氏症,已不能亲手为我们做饭了;因为行动不便,她也到不了我们欢聚的现场。为此,第二天我们特意到指导员家中看望桂苓嫂子,祝愿她能够康复,而她,则由两个女儿和儿媳代劳,为我们包了饺子、熬了大餷子粥……

(0)

相关推荐

  • 知青:遭遇狼群的回忆

    遭遇狼群的回忆  作者:曹 军 我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北京20多年了,但在25团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1974年的事情,当时我是23连的卫生员,承担着连队几百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

  • ​“老山杯”有奖征文|《我的战地笔记》连载之一:一封假电报

    "老山杯"有奖征文 <我的战地笔记>连载之一:一封假电报  刘立华 (图为临战宣誓,领誓人是侦察连指导员李光顺) 1.一封假电报 连队的野营拉练一天比一天紧. 军车过处 ...

  • 沈子友——杨坤.我们的老指导员

    永远的铁道兵 1973年于襄渝铁路前锋火车站,后排左2为老指导员杨坤 杨坤.我们的老指导员 -- 连队生活琐忆之三 又到大年初一,该给老指导员拜年了! 接通电话,熟悉的声音还是那样的清脆洪亮.但与以往 ...

  • 「知青往事」“匹格”——草原知青的狗

    "匹格"--草原知青的狗 吴力工 城里人家求解闷消闲养条狗,苦于没条件:乡下农户为看家护院养条狗,似乎也有无两可.惟独草原上的牧民,不论穷富,哪个包都要养狗,且绝不止一条. 其实, ...

  • 「知青往事」留延边知青——“甜女”刘小妹

    "甜女"刘小妹 作者:何永根 1969年,上海女知青孟甜女来到延边插队落户,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她冲破了种种世俗偏见与朝鲜族青年李华建立了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至纯至美,令人唏嘘不已 ...

  • 「知青往事」冬天的饶力河——北大荒支边生活25年

    吴泽佐支边时北大荒留影 冬天的饶力河--北大荒支边生活 口述:吴泽佐 记录整理:吴 嘉 我从北京到北大荒是1965年9月2号,是跟随支边青年去的,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给我们送的行,那年我17岁.火车坐了 ...

  • 「知青往事」走出苦难

    用三只眼看世界2021-03-17 14:46:47 走出苦难 贾宏图 她是个"义工",在上海美术馆的"知青油画邀请展"服务,帮着我签书售书.她翻看着<我 ...

  • 「知青往事」一个北大荒知青集体的五十年

    一个知青集体的五十年 原34团18连知青 高非 薛克建 如果有人告诉你:有这样一个集体,从十多岁开始他们一起工作生活了好多年,随后分散到各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你一定会猜到--这 ...

  • 「知青往事」胶园星夜话惊魂

    胶园星夜话惊魂 作者:梁卓明 割橡胶,绝对是一种技术活! 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橡胶的原始状态是一种乳白色的液体.就是橡胶树受创后排出用以自我保护汁液.人们为了获取这些汁液,人为地割伤胶树,这就是所谓的& ...

  • 「知青往事」完成爱妻遗愿,骨灰安葬在北大荒

    宋再端完成爱妻遗愿 将其骨灰安葬在北大荒 作者:周良君 炎热的夏季,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宋再端这位已66岁的老人,背着爱妻吴少敏的骨灰,悲壮地行走在回第二故乡北大荒的路上.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缩影,诠释了 ...

  • 「知青往事」我的录取通知书掉招办桌缝里了

    我的高考 作者:陶世明 1977年10月,我从农村招工回城不满1年,在安徽新华印刷厂机修车间当学徒工.这时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本来以为要在钳工台前干一辈子了,没想到还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小时就确立的上大 ...

  • 「知青往事」我与梁晓声的初恋

    我与梁晓声的初恋 董秋娟 列车在燕赵大地上行驶,几个小时后就要到达首都北京了. 一周前,我还在祖国的东北边陲小城,牡丹江市的一家企业卫生所,当我的"万金油"大夫.幸运地接到了上级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