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筋》治疗原则解析之燔针劫刺

针灸之法源自《灵枢》,其传承绵密久远,至今流派众多。本文选自胥荣东先生编著《灵枢经讲解针法探秘》一书,上篇《灵枢·经筋》治疗原则解析之部分内容:燔针劫刺,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针灸之奥秘。
《灵枢·经筋》治疗原则解析在《灵枢·经筋》篇每一段经筋病的结尾部分,都有一段有关治疗原则的文字,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比如在论述足太阳经筋的循行、主病和治疗时写道。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
因为这段文字至关重要,决定了经筋病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所以逐句详细分析如后。

燔 针 劫 刺
“燔针劫刺”一语的现代语译在针灸界没有太大的歧义,一般针灸书籍基本上均将其解释为火针速刺,这无疑是正确的。比如在《灵枢·官针》中记载到:“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但在具体词义的细微理解上,还是有深究的必要。也有针灸书籍将“燔针劫刺”解释为“温针灸”,肯定是错误的。
关于“燔”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燔,爇也。从火,番声。”其 语意有三。(1) 焚烧。《韩非子·和氏》:“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 家之劳。”
(2) 烤,炙。《广韵·元韵》:“燔,炙也。”《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 之燔之。”毛传:“毛曰炮,加火曰燔。”
(3) 通“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公胜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 三个含义都与火烤有关,其中以“焚烧”与“燔针”中的“燔”含义最为接近。
所以说,“燔针”的意思就是烧针使爇。在河北承德地区的方言里,仍将“天热”说 成“天爇”。《灵枢·官针》亦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针灸大成》解释说:“火针,一名燔针。”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但吴崑却注释为:“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类经·疾病类·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张介宾释燔针曰:“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煖也。”
将“燔针”解释为“以火燔之使煖也”不符合《黄帝内经》原意,实不可取。“劫”金文大篆 “劫”字的金文大篆 ,由(力,“劝”的省略,表示阻止)和(去,前往) 构成,表示阻止前往。
造字本义:用武力阻止对方行事。小篆将金文的上下结构调整为左右结构。《说文解字》:“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或曰以力止去曰劫。” 和本文相关的语意主要有三。(1) 威胁,威逼。《左传·庄公八年》:“遇贼于门,劫而束之。” (2) 强夺,抢夺。《论衡·答佞》:“攻城袭邑,剽劫虏掠。” (3) 强盗。
《世说新语·政事》:“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 其中以“强夺、抢夺”与“劫刺”中的“劫”含义最为接近。
“劫刺”的意思就是指极快刺入并迅速出针,不要留针。这里的“劫”字和抢劫的“劫”字含义是一 样的,所以说“劫刺”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速刺速出”。
这与内家拳术中的“遇敌犹如火烧身”的拳理有相通之处,要求术者反应要极其迅速敏捷,动作不可犹豫迟疑,拖泥带水。 “刺”小篆 “朿”的甲骨文像树上的利刺,再加“刀” 另造“刺”,造字本义:用于戳插的尖利刀锋。
《说文解字》:“刺,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从刀从朿,朿亦声。” “治在燔针劫刺”,在这里“刺”无疑指的是针刺治疗。
本期编辑:成英 审核: 景文 宗培
文章来源:《灵枢经讲解针法探秘》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闻师之言,得养生焉。
练养身体,涵养心志。
养子养亲,养德养性。
行医习武,皆是圆融。
胥老师说常养,是立身做人之本。
我们所养的,是中国人应有的精气神。
大成针道,传承中国传统医学与武术。

大成针道 医武共修
学有师承 忠信笃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