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窗”的概念和应用
今天读完了今年第4本纸质书(真的好慢)《T.E.T.教师效能训练》,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1950年代,他最初的目标是帮助领导者提升沟通能力从而提高领导力。1962年,他在创建了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父母培训课程——P.T.E. 父母效能训练,引起强烈反响和关注后,开发了T.E.T. 教师效能训练课程。
这是一本慈悲的书,有理论,有案例,有策略,帮助老师深层次认识自己的价值观,用“行为窗”分析问题的归属问题,问题归属谁,谁就负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无论是师生之间、家校之间还是同事之间,有效沟通的前提是聆听,聆听的前提是接纳,接纳的前提是真诚。
“行为窗”,我的理解是“观察行为的窗口”。无论是学生的行为,教师自己的行为,还是身边领导同事的行为。既然是“观察”,务必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它需要我们放下心中的成见,把自己想象成墙上的一幅画,能够客观而理性描述行为,这是运用好“行为窗”的前提。
所有的行为可以分类成“可接受的行为”和“不可接受的行为”,这里就涉及到个人的感受了。当然,个人的感受会根据不同情境和情绪而产生变化,因此,“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之间的分界线,不是绝对固定,而是相对固定。比如,天气好情绪好的时候,“可接受”的窗口就会比天气糟糕心情郁闷的时候大。
提到“可接受”和“不可接受”,要做到一致性,也就是要言、神、行一致。“非语言信息”传达出的内容和语言行为要有一致性,否则是“虚假的接纳”,他人是可以感受到的。
分清楚“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后,来聚焦这些“不可接受”的行为,它们妨碍了他人,让他人感到沮丧、愤怒、烦躁等,也就是给他人带来了具体的负面影响,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成为了“问题”,这些问题属于拥有负面影响的人。我们需要去认清问题的归属,是因为问题属于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我们来看书中第322页这张行为窗的图表,可能会更清晰。

《T.E.T.教师效能训练》p322
当双方处于“无问题”区时,有效沟通才能发生,“成事”的几率大大增加,预期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当其他人拥有问题时,使用“积极聆听”的技巧(详见《积极聆听》《“积极聆听”的应用》),运用“接纳性语言”(详见《“不接纳的语言”——T.E.T.教师效能训练》《“接纳性语言”的力量》)进行沟通,有助于其他人自己负起责任,主动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当你拥有问题时,书上说使用“积极聆听”的技巧是无效的(《T.E.T.教师效能训练》p142),戈登博士毕竟是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人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聆听他人,我们聆听自己。内省,就是聆听自己内心的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要分清楚这些需求是社会标准给我们的、是同辈压力套在身上的、还是父母价值观影响的?我们要分清楚这些外在的“应该”和“必须”与我们内心真实的渴望和需求。从改变自己入手,辅以改变环境,从而解决自身的问题。
以上,是我阅读后一些认识,欢迎小伙伴们共同来交流。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祈祷文(《T.E.T.教师效能训练》p316)来结束今日的学习心得吧:
我的上帝,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请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请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