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塞怎么办

如果不是太严重又处理得当是可治的.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介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急性完全性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5)大脑后动脉:表现为枕顶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多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 '一)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①链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①肝素.②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7.其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 '二)恢复期: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此外,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潘生丁或阿斯匹林等,有助于防止复发. 特别注意平时少盐,清淡,多吃青菜,少动物肉.多吃鱼.吃降血脂的药物 中药效果不错,当归12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牛膝20克,葛根20克,牡蛎20克,钩藤15克,杜仲10克,云苓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日三次. 恢复期用药:脑血管堵塞急性期最好的治疗药品应该是以西药为主,因为西药具有起效快,治疗针对性强的优点,能够迅速抑制住病症发展,但多数西药副作用大,对患者肝肾造成损伤,抗药性大(47%的患者会对阿司匹林产生用药抵抗),所以不适合脑血栓患者长期服用.脑血管堵塞恢复骑用药一般西药采用对脑血栓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来讲,能够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脑血栓高复发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坚持可靠的长效药物治疗,也只有科学用药,才能够对脑血栓诱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液粘度高等基础病变进行有效的治疗,进而防止动脉硬化继续形成,防止血栓再次形成;为脑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恢复脑神经系统,使其控制的运动,语言神经系统体征得到改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