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书坛一代名将,深耕魏碑30余年,帮助你打通魏碑技法系统的关键命门

“碑学”的兴起给书法界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个影响及于书法的各个方面。在庞杂的“碑学”系统中,墓志是其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子系统。

从《龙门二十品》到《张黑女墓志》,无论是用笔、结体、技法,还是风格、意韵,都因这个“碑”的介入而更加丰富起来了,其间的大宗就是北魏墓志。

这些墓志往往因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字口清晰,风格多样,意趣横生,代表了北魏书法风格的一个方面,从而得到很多专家和学书者的重视,《元桢墓志》就是这些墓志中颇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元桢墓志》

如果说北碑书法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大气、厚重、朴拙”三个方面的话,《元桢墓志》也同样拥有这三方面的审美特征。

一、 大气。一般来说,墓志字体较小,大致属“中楷”或“小楷”类,说其“大”是指其字态的“大”,是小中见大之“大”。《元桢墓志》书法方截峻峭、棱角夸张及结体的坦荡自然,无不体现着一种磊落大气,一种俊迈豪气。

二、 厚重。《元桢墓志》的点画脱胎于篆分的圆浑线条所特有的凝重质感,这是立体的厚重之态,是一种体现了穿透力量的金属美感。

三、 朴拙。一方面是指其结体的自然生拙,二是指历史沧桑的剥蚀漫漶所造成的浑茫朴拙。

学书法,解决技巧问题是首要的基础课题。魏碑技巧之难,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用笔;

二是结字。

魏碑往往是“一碑一格,一石一貌”,用笔和结字都存在极大的变异性,这让很多初学者无从下手。

而我们临古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技法要素,对范本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初学者来说,需要具备以下三种特征:

一、字口清晰,便于观察,适合初学上手;

二、技法含量高,艺术语言丰富而独特,且个性鲜明

三、具有魏碑书法的典型性和共性的风格特征,一通则百通

同时,《元桢墓志》的字带有一定的行书意味,写起来更加自由一些,而且它结构也有着飘逸之感。其字数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写了不会腻。因为字数少了,可能掌握不到其特点就没得写了,字数多了,写到后面,其实都是瞎抄,对其特点的挖掘就变少了。

所以综合来看,《元桢墓志》在技法和审美高度上都具备了经典范本的特征,是不可多得的墓志书法学习对象。

既然已经知道了学什么,为什么学,接下来就要解决怎么学这个问题了。在这里,我不得不向你推荐墨池学院李松老师的免费直播交流课。

李松,又名木公,1950年生于天津。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师从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杂志刊授部指导教师,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简称国展)评委。
作品参加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第一、二、四届全国篆刻展,2005年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作品荣获第六、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
论文《笔法研究》获六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多部著作。文章及评论散见国内专业报刊杂志。

李松临《元桢墓志》

李松老师的大名我想不需要过多介绍。当年,李松老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魏碑的用笔技巧,经过不断地反复揣摩和体会,总结与验证,终于发现最干净利落且形意俱备的写方笔的方法,并总结成《笔法研究》一文,在第六届全国书学理论研讨会荣获二等奖。
此后,李松老师就用这一技巧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相关的教学,他始终秉承着“以方法论为指导、以核心技巧训练为课题、以审美提升与技法锤炼为两毂”的教学理念,帮助大量的魏碑爱好者迈入书法艺术的正途,学员学习效果显著,成绩斐然。
尤其是在中央书画频道主讲了《李璧墓志》、《孟敬训墓志》,让无数想学习魏碑但是不知从何下手的书法爱好者们找到了方向。

李松老师 《元桢墓志》速写

而已经年过70的李松老师,书法班的招生也逐渐缩小了范围,坚持贵精不贵多,学员筛选相当严格,太多想和李松老师学习魏碑的书法爱好者们投师无门。

这一次,墨池学院为很多魏碑的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告别刻板风!他会告诉你,如何以5个步骤轻松掌握《元桢墓志》的核心技法,走上从入门到精通的关键之路!

(长按海报上二维码立即进群)

已经有太多学员,在李松老师的教学下,进行了系统的笔法和结字的训练,通过方法论的学习指导,掌握魏碑的技法共性,能够进一步对魏碑的其它法帖进行解读和领会!

不信,你瞧

学员作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