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何时完成历史使命?

向阳而生是春,因梦而进为运。

这是一场向着春天行进的大迁徙。一年一年,抵达与出发,在这短短四十天里完成周期性的转换;归尘与朝气,在这短短四十天里得到轮回般的净化。

流动中国,多少行脚为梦想辗转奔波?浮躁尘世,多少心灵期盼这虔诚的回归之旅?40年春运路,抒写着社会变迁,见证着家国发展,也印刻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冷暖与悲欢。

路网之变——回家的路越来越“近”。四纵四横,八纵八横,轨道上的中国正在不断延展;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省级干线,区域支线,“动脉”与“毛细血管”相辅相成,构成越织越密的交通路网。其实,在家乡与远方之间,地理上的距离并没有减少,拉近的,是路网完善、交通便捷带来的心理距离。

速度之变——时空距离越来越“短”。从时速4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是近10倍的速度嬗变。昔日几天几夜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旅程,如今只需几个小时便可轻松抵达,“苦旅”变“暖途”。发展的中国,正风驰电掣地奔跑在改革之路上。

运力之变——一票难求越来越“远”。路网完善,速度提升,设备扩充,成倍地提升着运输能力,高峰时段日均发送旅客轻松超千万人次,任你几流叠加高峰几何,铁路都可以做到有序应对。以往的“一票难求”、“站无虚席”,正在甚至是已经写入春运历史。

设备之变——铁路运输越来越“潮”。“大棚车”、“排长队”、“钻车窗”、“挤厕所”、“睡广场”的记忆,早已经被网络购票、刷脸进站、手机订餐、全程WIFI、机器人导航、共享出行等取代。互联网与春运的亲密接触,让我们在路上尽享科技之美。

服务之变——春运旅途越来越“美”。周到的乘降引导,细致的志愿服务,体贴的母婴候车专区,温馨的重点旅客通道和站车接力,连站车厕所也开始“闹革命”……不知不觉间,“走得了”已经悄然转换到“走得好”。往昔今朝对比之下,服务之变仿佛只在转身之间。

旅客之变——包裹行李越来越“轻”。从背扛肩挑的蛇皮袋,到高端时尚的行李箱;从大袋小包的方便面,到即点即食的列车餐;从繁琐冗长的行李托运,到简单方便的高铁随手寄。希望的行囊仿佛自己长出了“双脚”,春运之旅不再沉重不堪。

理念之变——错峰出行越来越“新”。曾几乎时,春运客流如潮汐一般,节前从北上广深集中出发,节后又从各地涌入这些地区,单边客流让人生畏。如今,一家人外出旅游过年、春节反向探亲正成为新时尚,有效地缓解了春运单向压力。家人在哪,家就在哪;家乡好了,乡愁也似乎没那么浓郁了。

均衡之变——精准服务越来越“准”。疾速的高铁动车,运送着南来北往的旅客;站站停的慢火车,照顾着欠发达的边远地区。针对贫困地区有针对性的安排运能、预留票额,开展精准售票服务。开行务工专列,为务工人员学生群体送票上门。匆匆春潮中,春运服务者传递着温情的力量。

情绪之变——宽容理解越来越“多”。过去,春运常被抱怨:抱怨车票难买,抱怨“黄牛”猖獗,抱怨路况不好,抱怨服务欠佳;如今,在交通运输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悲情”春运变得越来越“温情”,抱怨声日益稀少,社会的理解、舆论的理智和旅客的理性,弹奏出美好温馨的春运协奏曲。

时代之变——春运印迹越来越“淡”。记忆中的春运,到处人潮涌动、拥挤不堪,买票、候车、坐车的种种艰辛,交织成难解的春运焦虑。而现在,随着时代发展交通巨变,“峰高不显,人多不乱”成为新的代名词,春运越来越不像“春运”了。或许有一天,“春运”一词将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春运在变,在新时代的引领下越变越好。不变的,是春运所代表的符号和承载的力量。这个符号,指引我们走向家国文化的最初发源;这种力量,带领我们找到有关团圆的温情表达。

春运在路上,中国也在路上。对个体而言,顺畅的春运之路昭示着——远方没那么远了,希望和梦想也会更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