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泊船瓜洲》,关键在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写于何时,有不同说法。
一说王安石第一次辞去宰相南归所作。这是金老师发的图片,他说,“这个选本,是197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的,不一定可靠”。
一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时所作。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下文对《泊船瓜洲》一诗的翻译,就以此为背景:熙宁八年(1075)二月,55岁的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以为关键在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春风”二字,既写实,也作喻,交织着好几种意思:
●第一,大自然的春风,“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风。
●第二,皇恩即春风,王安石再次拜相,如沐春风,政治生涯第二春。曹植的“施畅春风,泽如时雨”,这“春风”也是皇恩。
●第三,改革的春风,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它如春风一般吹遍华夏九州。
●第四,辞官回家的春风,王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草绿”与“思归”在诗文里是一对组合。王安石推新法是政治理想,是工作,回钟山养老是生活理想,是享受。他问“明月何时照我还”,而不是“红日何时照我还”,如果能回家,他是连夜都要赶回来啊。夜里归来,“锦衣夜行”,也是一种低调,归隐么。
可他注定是颗棋子。即使死后也不安耽,一会被追封了,一会又被夺爵了。王安石在官场多年,他当然知道官场斗争激烈,所以,我们可以从诗句中感受到,王安石内心是有两种情感的——再次拜相,当然高兴,机会来了,有信心大干一场。他也知道,推新法尽管有皇帝支持,还是困难重重,但他强势,“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全诗既表达出了他再次拜相的喜悦,对改革的信心,也表露了对家的眷恋及退休生活、改革之后生活的向往。
没想到,到第二年,1076年,王安石就已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在这一年,他的长子病故,白发送黑发,悲痛。
有了以上这些理解,或说考虑,该怎么翻译这首诗呢?我试试:
从瓜洲到京口,很近,也就一段江面的距离;从京口到钟山,也很近,就几座山的距离。
二月了,春风又回来了,草木生长,再过些日子,这江南必将绿得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老夫我今年55了,皇恩浩荡,二次为相,我会竭力将新法继续推行下去,一往无前,这场改革会像这春风一样,吹遍神州,让百姓富裕,让国家富强。我深知改革不易,阻力重重,我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现在,钟山还离我这么近,但这一别,咫尺天涯,思归一步是天涯。明月啊,什么时候能照我回家?功成身退之时吧,回家不问政事,享受清闲。
王安石虽是临川人,但1037年就随父亲定居江宁了,几十年时光,他对这里是有很深情感的。
读《泊船瓜洲》,可以作一番想象,感受下诗人视线的变化:他站在瓜洲,目光看到长江对岸的京口,再将目光右移,看向钟山;目光被山岚阻隔,撤回来,看到江岸、江面;江中有月影,抬头望月,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觉得,“春分自绿江南岸”,应该更能表达王安石的本心。为什么呢?王安石退居金陵之后,史载“闻朝廷变其法,夷然不以为意;及闻罢助役,复差役,愕然失声曰:'亦罢至此乎?’良久曰:'此法终不可罢也。’”司马光小时候砸缸,老了把新法砸光。但王安石还是相信“此法终不可罢也”,所以能“自绿”。

资治通鉴续编

昨天发了《京口瓜洲一水间,间怎么读》,不过是“扯了个蛋”。把昨天没发的内容,放在下面,表示“扯蛋”结束。
京口瓜洲一水间,这个“间”,不论格律还是意义,都是第一声。
我们在讨论这个字,搞明白这个字固然重要。但是不是可以看到讨论背后的一些东西?
比如,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无非是想教一个正确答案给学生。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唯一,我们可不可以教给学生思考与选择?
我们好像在求真,但不自觉中又陷入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教条。思维上还是一根筋,坚守有余,变通不足。
京口瓜洲一水间,间读第一声,取间距之意。不论字义还是平仄押韵,都是第一声。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之句,全诗也是间、还、山三个字做韵脚。
音调就这么奇怪,间隔四声,间距一声。间距,间隔的距离。一水间,间: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诗中“一水间”、“数重山”,诗人强调的是名词性的距离,很近,并不强调动词性的间隔(隔断之意)。间隔也有“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之意。将“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解释为“间隔”,并无不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