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和合散 肾气丸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肾阴虚证以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异常,手脚不温,或手脚发热,自汗,或盗汗,舌红苔少,或舌淡苔白,脉弱为特征。

肾气丸是治疗肾阴虚、阴阳两虚的重要代表方剂。它由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组成,以滋肾阴、温肾阳为主。

如果用参芪丸治疗肾阴阳两虚,最好用参芪丸原方的比例;若以阴虚为主治疗,可根据病理变化调整生地用量;若以阳虚为主治疗,可根据病理变化调整附子、桂枝用量;若以血热为主治疗,可酌情调整生地、丹皮用量;若以气虚为主治疗,可酌情调整山药、茯苓的用量;若用水蒸气处理,茯苓、泽泻用量可酌情调整;如果辨证治疗杂病,使用合方是最佳选择。

1.医学人格

生地甘、苦、寒;以甜为主,苦为主。韩干的目的是滋补,而苦寒的目的是清热。

附子麻辣甜辣。辛热以散寒为目的,甘热以壮阳为目的。

桂枝性味辛、甘、温。温心的目的是激活阳,而干温的目的是益气助阳。山药吃起来又甜又平。甘平以益气消阴为宗旨。

山茱萸味酸、涩、温。酸温以温阳生津为目的,涩温以固精为目的。

茯苓味淡,甘,平。丹平以利为目的,甘平以利气为目的。

泽泻性甘、性轻、性咸、性寒。韩干旨在益阴,轻寒旨在清利,咸寒旨在柔坚。

牡丹皮味苦,辛,凉。苦寒以清热为目的,苦寒以凉血为目的。2.生地与山药的药用配伍:甘寒结合以养阴清热为目的,甘平和结合以益气消阴为目的。

地黄、山茱萸:酸甜结合以祛阴为目的,甘温结合以壮阳为目的。

生地、丹皮:甘、苦、寒相结合以益阴退热为目的,甘、寒相结合以润透热为目的。

附子、桂枝:辛热结合以祛寒为目的,甘热结合以化阳为目的。

附子、桂枝、地黄:甘寒结合以滋阴清热为目的,甘热结合以温补杨琪为目的。

附子、桂枝、生地、丹皮、泽泻:寒热结合,既能养阳又能养阴。

附子、桂枝、山药:辛甘杨桦以壮阳为目的,辛热阳以散寒为目的。

茯苓山药:益气渗利,补泻并举。

泽泻、地黄:甘寒结合以清热为目的,盐寒结合以祛腻为目的。

1.参芪丸和小陷胸汤的急慢性肾、膀胱疾病均为肾阴虚、痰热壅盛。因此,既要治肾虚阴亏,又要治痰热。参芪丸合小陷胸汤既可治疗肾阴虚,又可治疗痰热。

配方由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桂枝3g、附子3g、黄连3g、半夏12g、瓜蒌30g组成。2.肾气丸和赤丸急慢性肾、膀胱疾病均有肾阴虚和寒痰。因此,肾气丸和赤丸可用于治疗肾阴虚证,赤丸可用于治疗寒痰证。

配方由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丹皮9g、桂枝3g、附子3g、半夏12g、茯苓12g、附子6g、细辛3g组成。

3.肾气丸和枳子败脾汤的急慢性肾、膀胱疾病均为肾阴虚兼湿热。所以,既要治肾虚阴亏,又要治湿热。肾气丸与枳子败脾汤合用,既可治疗肾阴虚,又可治疗湿热。

配方由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桂枝3g、附子3g、炙甘草6g、栀子15g、黄柏6g组成。4.肾气丸、干姜灵枢汤治疗急慢性肾、膀胱疾病,均属肾阴虚、寒湿两虚。所以,既要治肾虚阴亏,又要治寒湿。我们可以选择参芪丸和干姜灵枢汤的组合。

配方由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丹皮9g、桂枝3g、附子3g、白术9g、干姜9g、茯苓12g、炙甘草6g组成。

5.肾气丸加当归四逆汤治疗急慢性肾、膀胱疾病,既有肾阴虚证,又有血虚阳虚证。因此,肾气丸和当归四逆汤均可用于治疗肾阳虚证。配方由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附子3g、炙甘草9g、桂枝9g、白芍9g、当归9g、阿莎丽9g、大枣25、曹彤6g组成。

6.肾气丸加四逆汤治疗急慢性肾、膀胱疾病,既有肾阴虚,又有阳虚。所以,既要治疗肾阴虚,又要治疗阳虚。参芪丸合四逆汤可用于治疗肾阴虚,四逆汤可用于治疗阳虚。

配方包括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桂枝3g、干姜5g、炙甘草6g、附子5g。

7.肾气丸合百合地黄汤治疗急慢性肾、膀胱疾病,均为肾阴虚证。所以,既要治肾,又要治阴虚。参芪丸合百合地黄汤可用于治疗肾阴虚证。

配方包括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桂枝3g、附子3g、百合14g、生地50g。

8.肾气丸加大承气汤治疗急慢性肾、膀胱疾病,既有肾阴虚,又有热蕴。因此,肾气丸和大承气汤既可用于治疗肾阴虚,又可用于治疗热积聚。

配方由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桂枝3g、附子3g、大黄12g、芒硝9g、枳实5g、厚朴24g组成。

9.肾气丸加大黄附子汤治疗急慢性肾、膀胱疾病,既有肾阴虚证,又有寒结证。肾气丸和大黄附子汤可用于治疗肾阴虚证和寒结证,大黄附子汤可用于治疗寒结证。

配方包括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桂枝3g、大黄9g、附子15g、细辛6g。

1.肾阴阳两虚、脾胃病患者,既有急慢性肾、膀胱疾病,也有急慢性脾胃病。根据发病机制和疾病表现,仅治疗肾、膀胱疾病或脾胃疾病有局限性,最好同时治疗。

肾阴亏虚、脾胃虚寒:病理变化和症状为肾阴亏虚,伴有脾胃虚寒,如腹痛、食欲不振、喜温畏寒、舌淡苔薄白。因此,既要治肾虚、阴阳两虚,又要治脾胃虚弱。理中丸与参芪丸合用,可温脾胃,参芪丸可滋阴补肾阳。

配方包括人参9g、白术9g、干姜9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桂枝3g、附子3g、炙甘草9g。

肾阴阳两虚,脾胃气阴两虚:病变和症状均伴有脾胃气阴两虚,如胃痛、食欲不振、乏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因此,既要治疗肾阴阳虚,又要治疗脾胃殷琦不足。麦门冬汤与肾气丸合用,可益气养阴,肾气丸可补肾阴,温肾阳。

配方由麦冬168克、半夏24克、人参9克、粳米9克、大枣12块、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桂枝3克、附子3克、炙甘草6克组成。

肾阴亏虚,脾胃热郁: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为肾阴亏虚,伴有脾胃热郁,如胃痛,食时心焦,喜凉恶热。治疗肾阴两虚、脾胃热郁,可用泻心汤、枳子厚朴汤、参芪丸清脾胃热,参芪丸滋阴温肾阳。

配方包括大黄6g、黄连3g、黄芩3g、栀子14g、厚朴12g、枳实4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桂枝3g、附子3g。

肾阳虚证和脾胃血瘀证:病理变化和症状为肾阳虚证伴有脾胃血瘀证,如针刺等胃痛、夜痛重、舌质黑、脉涩。因此,既要治疗肾阴阳虚证,又要治疗脾胃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和参芪丸可以活血化瘀,参芪丸可以滋阴温肾阳。

配方包括桂枝12g、桃仁12g、白芍12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12g、牡丹皮12g、附子3g。

2.肾阴虚阳亢证、肝病证患者,既有急慢性肾膀胱疾病,又有急慢性肝胆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表现,仅治疗肾-膀胱疾病或肝胆疾病有其局限性,同时治疗是最佳选择。

肾阴虚阳亢证和肝郁气滞证:病理变化和症状为肾阴虚阳亢证伴肝郁气滞证,如胸胁疼痛、抑郁、不愿说话。因此,既要治疗肾阴虚,又要治疗肝郁气滞。四逆散与肾气丸合用,可与肾气丸同治理气解郁、理气活用、滋肾养阴、温肾养阳。

配方包括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桂枝3g、附子3g、甘草12g。

肾阴虚阳亢证、肝血不足证:病理改变和症状为肾阴虚阳亢证伴有胁痛、头晕、指甲暗沉、或月经不调等肝血不足证。因此,既要治肾阴不足,又要治肝血不足。胶爱汤、参芪丸可以养血养血,参芪丸可以补肾阴、温肾阳。

配方包括川芎6g、阿胶6g、甘草9g、艾叶9g、当归9g、白芍12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桂枝3g、附子3g。

肾阳虚证和肝湿热证:病理变化和症状为肾阳虚证伴有肝湿热证,如胁痛、头痛、口苦、或阴痒、汗出。为此,既要治肾阴阳虚证,又要治肝湿热证。茵陈蒿汤与肾气丸合用可清化湿热,肾气丸可养肾阴,温肾阳。

配方组成为:茵陈18g、栀子14g、大黄6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桂枝3g、附子3g。3.肾阴虚阳亢证和心脏病综合征患者既有急慢性肾膀胱疾病,又有急慢性心血管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症状,仅治疗肾-膀胱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有其局限性,同时治疗是最佳选择。

肾阴虚阳亢证和心阳虚证:病理变化和症状为肾阴虚阳亢证伴心阳虚证,如心悸气短、手脚不温、舌淡苔白。因此,既要治疗肾阴不足,又要治疗心阳不足。桂枝汤加附子、肾气丸可温心阳,肾气丸可滋肾阴,温肾阳。

配方包括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12片、附子5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炙甘草9g。

肾阴虚阳亢证和心热证: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为肾阴虚阳亢证,并伴有心热证,如心悸、心慌、失眠等。治疗肾阴阳虚证和心热证,可以用枳实汤和参芪丸清心,参芪丸滋阴温肾阳。

配方包括栀子14g、豆豉10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桂枝3g、附子3g。

肾阳虚证和心气郁结证:病理变化和症状为肾阳虚证伴心气郁结证,如心满、胸闷、胸满、胸痛、胸痛。治疗肾阴两虚、心气郁结,可选择枳实薤白桂枝汤合肾气丸,再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行气解郁、补肾阴、温肾阳配肾气丸。

配方组成如下:枳实4g、厚朴12g、薤白24g、瓜蒌15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桂枝3g、附子3g。

肾阴阳两虚兼耐热心证:病理变化和症状为肾阴阳两虚兼血瘀兼耐热心证,如心痛、不动、夜痛重、舌质暗红、脉涩等。为此,既要治肾阴两虚,又要治瘀血阻热。夏雨雪汤与参芪丸合用,可化瘀清热,参芪丸可滋阴温肾阳。

成分:大黄6g,桃仁4g,?虫体10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桂枝3g、附子3g。

1.习惯性便秘

尚,女,63岁,郑州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已经40年了,最近因为儿子的介绍来治疗。刻写诊断:每5天排便困难一次,腹部灼热,腰部酸痛,畏寒,手脚微温,面红灼热,口渴,无饮水欲,舌红苔少,脉沉。与肾阴虚阳亢证、热结证相鉴别,宜滋阴壮阳,清热结,宜给予大承气汤、参芪丸。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10g、桂枝3g、附子3g、大黄12g、芒硝10g、枳实5g、厚朴24g、生甘草6g。六剂。第一次煎煮35分钟,第二次煎煮30分钟,合并药液。每天1剂,分成3份;二诊:大便仍是5天一次,但难度减轻,前6剂;第三次诊断:3天大便一次,之前6剂;四诊:大便通畅,腹部烧灼感消除,前6剂;五诊:轻度手脚,前面6剂;六诊:症状基本全部消除,原汤剂改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次,3年。随访1年,一切正常。

验方:热结以排便困难、腹部灼热为辨法,然后阳虚以手脚微温为辨法,阴虚以舌红苔少为辨法,寒热交结以口渴不愿饮水为辨法,从而区分为肾阴阳虚证和热结证;处方为大承气汤、参芪丸、滋阴温阳、甘草。菜谱是相互利用发挥作用的。

2.肾性高血压

吴某,男,48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肾小管性肾炎病史,两年前确诊肾性高血压。由于病情加重,他最近来医院治疗。切口诊断:腰痛、酸痛、耳鸣、头晕、眼肿、自汗、盗汗、刺痛心痛、手脚微温、畏寒、舌红苔少、脉沉细。与肾阴两虚、瘀血阻络相鉴别,宜以夏雨雪汤合参芪丸滋阴壮阳、化瘀通脉。吃大黄6g,桃仁4g,?虫体10g、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10g、桂枝3g、附子3g、白芍30g。六剂。第一次煎煮35分钟,第二次煎煮30分钟,合并药液。每天1剂,分成3份;二次诊断:血压175/145mmHg,自汗、盗汗减少,前6剂;第三次诊断:血压155/120mmHg,头晕改善,前6剂;四诊:血压仍为155/120mmHg,出汗停止,前6剂;五诊:血压135/100mmHg,症状基本消除。前者治疗6剂;六诊:血压135/100mmHg,疾病全部控制,之前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将原汤剂改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次。随访1年,一切正常。验方:肾虚以腰痛耳鸣为辨症,阳虚以自汗手脚不温为辨症,阴虚以盗汗舌红少苔为辨症,血瘀以刺络、脉沉等心痛为辨症,视为肾阴两虚,瘀血阻热。药方是用肾气丸养肾阴,用于霞汤温肾阳,清热化瘀,加白芍敛阴清热,以补急血。菜谱是相互利用发挥作用的。

(0)

相关推荐

  • 药师释药——著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及其家族介绍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著名中成药,也是非常常用的一类中成药.这一称谓来自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 ...

  • 肾虚双补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有朋友说,我肾阴虚,大夫开了很多补阴的药,像阿胶.地黄.黑枸杞.海参.龟甲等,吃了很久没有什么效果,这是咋回事呢?也有的说,我肾阳虚,大夫开了很多补阳的药,像人参.鹿茸.锁阳.肉苁蓉.肉桂,甚至连牛鞭 ...

  • 肾气丸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应用导读] 肾阴阳俱虚证以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耳鸣,小便异常,手足不温,或手足心热,自汗,或盗汗,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沉弱为主. [方药解读] 肾气丸是辨治肾阴阳俱虚证的重要代表方,由干地黄八两 ...

  • 真武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应用导读] 阳虚水气证以肢体水肿,小便不利,心悸,腰痛,腹痛,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腻为主. [方药解读] 真武汤是辨治阳虚水气证的重要代表方,由茯苓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 ...

  •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养生之家导读:中药汤剂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等优点,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那么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应用导读] 心气郁证以心中痞,胸 ...

  • 当归四逆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应用导读] 血者,阴血,主营养,司滋润:血可化气,气可生阳:血虚者,可引起阳气生成不足而为寒.阳者,阳热,主动,司温煦,阳主血之运行:阳虚者,无以化血而为虚,寒乘虚而袭之,可演变为血虚阳虚证. 血虚 ...

  • 黄芪建中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应用导读] 脾胃气血虚证以脘腹疼痛,不思饮食,手足烦热,因劳加重,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为主. [方药解读] 黄芪建中汤是辨治脾胃气血虚证的重要代表方,由桂枝去皮.三两(9g),甘 ...

  • 温经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应用导读] 寒瘀证以疼痛如刺,拘急,固定不移,夜间加重,女子经行夹血块,口淡,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沉或涩为主. [方药解读] 温经汤是辨治寒瘀证的重要代表方,由桂枝二两(6g),芍药二两(6g),生 ...

  • 半夏泻心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应用导读] 脾胃寒热夹杂证以胃痛.或胃胀.或胃满,不思饮食,喜温怕冷,口渴,喜饮热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或弱为主. [方药解读] 半夏泻心汤是辨治脾胃寒热夹杂证的重要代表方,由半夏洗.半升(12g ...

  • 桂枝茯苓丸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应用导读] 血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周流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全身各部,无处不至:血只可运行,不可瘀滞:运行则诸病不生,瘀滞则变生诸病.研究瘀 ...

  • 橘枳姜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应用导读]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共司气机升降:气机只可升降,不可郁滞,郁滞则为病. 脾胃气郁证以胃脘痞闷,脘腹胀满,脘腹窜痛,或胸脘引痛,心下痞闷,脘腹浊气逆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为主. [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