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寨卡病毒寨卡病毒最早于1940年代在非洲被发现,此后也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美洲地区。由于传播该病毒的伊蚊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病毒的爆发很可能会传播到更多国家。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已表示,来自全球的调查人员正在调查寨卡病毒与出现在巴西的新生儿小头畸形之间的联系。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中,数以千计当地出生的婴儿头部大小不正常。

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应对疫情,决定把寨卡病毒,列为国际紧急卫生事故

2016年2月2日,得克萨斯州发现第一例通过性接触被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而非此前的通过蚊虫叮咬途径感染。英国广播公司(BBC)评论称,寨卡病毒能够通过性接触传染,意味着它将对每个国家都构成威胁。

2016年2月8日,我国发现疑似寨卡病毒患者,相关信息如下:男,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行史(委内瑞拉为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患者于1月28日在委内瑞拉出现发热伴头晕、头痛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接受门诊治疗,后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出发,途经我国香港特区、广东省深圳市,于2月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 6日收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疗。2月8日,江西省卫生计生部门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当地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病例为疑似塞卡病毒感染病例并上报我委,同时于当晚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2月9日,我委组织的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标本复核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截止2月10日,患者仍在赣县人民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体温正常、皮疹消退,病情已明显好转。2月14日,患者已康复出院。

折叠 编辑本段 病因简介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20nm,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环。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该病毒活动一直比较隐匿,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年-2014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了约32000人。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种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黄热病毒,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几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随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类似的规律开始于2013年,当基孔肯雅病毒从西到东传播时,寨卡病毒紧跟而来。

折叠 编辑本段 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间,有报道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折叠 编辑本段 诊断情况

寨卡病毒感染以症状和流行病史为诊断基础(比如,蚊子叮咬,或者到已知存有寨卡病毒的地区旅行)。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等其他黄病毒会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通过血清学方法做出诊断可能较为困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血中病毒分离培养可以确诊。起病7天内,如果检测到外周血清中寨卡病毒RNA阳性可以诊断,但由于RT-PCR阳性窗比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症期短,因此阳性窗之外阴性结果不能除外感染。

折叠 编辑本段 引发症状

正常婴儿与小头症婴儿对比英格兰公共卫生局介绍说,引起寨卡热的寨卡病毒不会自然出现在英国,但病毒会通过蚊虫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也会通过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其产下的婴儿会出现小头症。寨卡热的症状包括发热、红疹、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影响

寨卡病毒由于担心当前在蚊虫传播的寨卡(Zika)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畸形并留下后遗症,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对加勒比海和拉美8个国家或领地发布旅行警报,建议孕妇避免前往报告有寨卡病毒传染的地区。目前,已有22个国家和领地被列为旅游警告名单。

报道称,疾病防治中心22日称,出于对寨卡病毒传播的考虑,孕妇不应前往巴巴多斯、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瓜德罗普岛、圣马丁、圭亚那、佛得角、萨摩亚和圣马丁岛。

而在一个星期之前,疾病防治中心已因相同原因发布旅行警报,建议孕妇推迟前往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马提尼克岛、墨西哥、巴拿马、巴拉圭、苏里南、委内瑞拉和波多黎各。

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被感染后的常见征状包括发烧、疹子、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和结膜炎(红眼)。其病情通常较温和,征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

折叠 编辑本段 病毒案例

折叠 国外病例

2016年1月, 英格兰公共卫生局证实,3名曾前往哥伦比亚、苏里南和圭亚那旅游的英国人患上了寨卡热。这是英国首次在本土发现寨卡热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WHO)1月25日发出警告,寨卡病毒已散播至整个美洲,只有加拿大及智利暂时幸免,情况令人担忧,一些国家甚至向女性发出了避孕警告。[1]

2016年9月4日,新加坡境内感染的寨卡病例再增加27起,总数达242起。[6]

2016年9月7日,新加坡境内感染的寨卡确诊病例总数已达283起。[7]

折叠 国内病例

2016年2月9日,国家卫计委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3]这例患者,男性,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行史。患者于1月28日在委内瑞拉出现发热伴头晕、头痛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接受门诊治疗,后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出发,途经我国香港特区、广东省深圳市,于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6日收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疗。

2016年2月2日, 质检总局直属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口岸现场的入境人员中发现一例自委内瑞拉归国的发热人员,经广东检验检疫局实验室检测结果均显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2月15日,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CDC)确认,该病例为中国第二例输入性、口岸检出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4]

2016年5月15日,北京市卫计委通报首例输入性寨卡病例。该患者为一29岁的女士,中国籍,山东烟台人。她是烟台市某公司职员,2016年4月前往委内瑞拉,当地时间5月11日出现发热、伴有少量皮疹,北京时间2016年5月14日早晨抵达首都机场。入境时,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经过初筛,考虑她疑似感染了寨卡病毒,于是派人陪同该患者前往医院就诊,随即该患者被收入院治疗。同年5月15日,诊断该患者为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患者目前病情稳定。[5]

2016年9月12日,河南发现旅客感染寨卡。9月8日从首尔至郑州航班上发现一名中国籍旅客发热,经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反馈复核,其寨卡病毒检测阳性。[8]

折叠 编辑本段 病毒防治

寨卡病毒

专家提示,公众如近期到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家和地区旅行,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旅行史。

2016年9月,美国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全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寨卡疫苗,动物实验证明,这种疫苗能阻止猴子感染寨卡病毒。该疫苗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验证其用于人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