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2)[转载]老子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2021-05-23 15:40:17)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感悟: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忽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感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感悟:这里所列出的三“宝”其实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种“宝”,叫慈爱。慈爱就是对宇宙里所有的众生无差别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感情,能产生出宇宙里最伟大的动力,甘愿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是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门。

 第二种“宝”,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第三种“宝”,叫“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自觉、自愿地去“处下”、“处后”,为了造就最后共同的大利。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感悟: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感悟: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感悟: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 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 所以,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 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6

喜欢

[转载]老子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2021-05-23 15:40:17)[删除]

转载▼

标签:

转载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感悟: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忽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感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感悟:这里所列出的三“宝”其实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种“宝”,叫慈爱。慈爱就是对宇宙里所有的众生无差别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感情,能产生出宇宙里最伟大的动力,甘愿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是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门。

 第二种“宝”,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第三种“宝”,叫“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自觉、自愿地去“处下”、“处后”,为了造就最后共同的大利。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感悟: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感悟: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感悟: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 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 所以,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 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64章译文/原文:什么是学不学?何为辅万物之自然?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六十四章 真修无为章\ ...

  • 《老子》四章 教案

    <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quo ...

  • 《道德经》中的八句经典,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道德经>中的八句经典,句句道尽人生真谛的相关内容_微信 <道德经>中的八句经典,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文化丨传统丨经典丨传承我们一路同行<道德经>,又称<道德 ...

  • 《道德经》中的八句经典,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 ...

  • 《道德经》老子经典语录,道尽人生真谛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和黄帝并称黄老: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弃官归隐,骑青牛西行,留下<道德经>一书. 下面聊聊老子的思 ...

  • 老子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道家 道法自然...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 ...

  • 周四读心:老子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编者按:欢迎关注公众号"泡杯茶看金融",加入茶融社,一起聊财经.聊投资.聊银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 ...

  • 周四读心:老子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欢迎入群)

    ZAKER生活 2021-01-28 20:1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 ...

  • 道学天下:老子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鬼谷子智慧集 公众号 欢 去学鬼谷子智慧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与世无 ...

  • 德国哲学家的经典哲理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时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义务主义等诸多流派.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 ...

  • 点赞最多的经典说说,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一.心态不好,人生易老.有什么样的心,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人,不怕容颜沧桑,就怕心的苍老. 二.每次崩溃的理由在别人看来是小题大做,只有自己心里清楚这根稻草到底压垮了多少千斤重的难过.这世上根本不存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