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不生育主义——如何评价此种新现象

在俄罗斯政府积极倡导改善人口状况、鼓励多生育之际,不生育主义者运动的支持者数量却在不断增长。

据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数据,年龄在20-35岁的俄罗斯人,有意识放弃继续生育的接近10%。

他们是谁,是“不要孩子”的自私自利者,还是过度理性的人?这种潮流的原因是什么,是社会进步还是对明天没有自信?

一手材料:不生育主义者的哲学

爱 德 华 ·利索夫斯基,25岁,受过高等教育的市场专家,广告公司创办人。他外表迷人,言谈举止充满了自信。他是俄罗斯此项运动的主要意识形态者,率先在社交网络建起不生育主义者社群,并积极将此理念推向大众。

爱 德 华 ·利索夫斯基 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支持有意识的无子理念,而且很多同龄人也这样认为。

利索夫斯基指出,此现象出现有三个原因:利己主义、追求仕途和伙伴不可靠并对其没有信心。

他说:“我们从利己主义开谈。在此方面,利己主义并非负面,比如认为周边都是坏人,他不需要任何人,这个不生育主义是正面的利己主义,只是个人意愿至上,为自己制定目标并向前走,心无旁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认为自己生活很舒服。他们甚至不想与人有关系,不想找情侣,感觉家中有另一个人存在是负担。某些不生育者公开指出,他们不能容忍孩子。孩子的攻击性很多时候不是针对孩子,而是针对父母。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孩子可以为所欲为,其中包括妨碍周边。

几乎所有的不生育主义者都专注于事业。我觉得,这对社会是有益的。女性不想关注生育,感觉长期休产假和照顾孩子可能终止事业上的成长。男性有自己的论点,比如工资低,再加上想拥有有意思的工作。但如果家中有子,那就别无选择:只能去工资高的地方。

第三个原因是对伙伴的可靠性没有信心。俄罗斯的离婚数量在不断增长,非婚同居比比皆是,大家多年住在一起但不办理登记手续。凡此种种,都在推动不生育主义,又产生新的支持者,而且主要是女性。姑娘们很容易理解:没孩子比奋斗一辈子独自抚养孩子更好些。”

不生育主义与传统背道而驰?

大多数研究者在评价“不生育主义者”现象时认为,有意识不要孩子,与既有规范、传统家庭模式和人类自然实质相悖。

俄罗斯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博士塔玛拉·罗斯托夫斯卡娅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俄罗斯传统意识中没有此类观点,不生育主义者运动是不久前才走近我们的。

她说:“2004年年末,俄罗斯不生育主义者运动以虚拟社团的形式出现,当时约有500人。这些无子支持者们建起自己的网站,在那里相互结识,对那些不理解和不接受不生育主义的人表达不满情绪。同时,俄罗斯研究此现象的资源也开始出现。尽管崇尚不生育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对我国的人口状况一如既往没什么显著影响。”

罗斯托夫斯卡娅教授认为,不想要孩子的背后有很多因素。

其中,有的是家庭因素,他们或者没得到父母的关注,或者相反,父母的关爱太多,两个极端的结果是一样的。

- 第一类不想要孩子的原因是,他们的童年太过苦涩;

-第二类对无休止照顾孩子、少有自己生活没有准备。

-还有一类是大家庭中的长子,他们向往无子运动是因为已经完成了做父母的责任,对此太厌倦了。

许多社会学家将不生育主义者视为婴儿主义的标志。这些人在温室中长大,内心依然是孩子,尽管已经成人。他们不会关心他人,自己在等待别人的宠爱。他们不想在孩子的身上花时间、精力和金钱,担心他们“一旦成人即忘恩负义 ”。

女性“不生育者”害怕怀孕和自然生产,对生病有恐惧心理。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她们将现象夸大,即孩子尖叫不断,母亲因失眠出现黑眼袋。生育孩子意味着道别内心中的自由,给私生活戴上十字架。

罗斯托夫斯卡娅教授认为,她们可举出的例子很多,有时也是有道理的,但更多的时候是荒谬的。

不生育主义,是在实现选择自由

高等经济大学人口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奥丽加·伊苏波娃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认为,任何人都有权获得幸福,并为此去努力,只要不损害自己也对周边人无害。与很多其他同行相比,她本人对不生育主义者相当宽容。

她说:“我觉得,现代条件下对母亲的要求太多了,责任太大。年轻人就会去看、去想,'养孩子太难了,是如此的令人心情烦闷。将自己的一生放在他们身上,并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会对你感恩,因此,我不想!’

奶奶带孙子的传统逐渐消失也在推动不生育主义运动。多少代时间里,因这样的传统,年轻妈妈可以孩子、事业两兼顾。但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现代老人不想再给自己戴上十字架了,他们开始从事新的活动:去旅行、学习外语和驾驶。那些想获得幸福生活的人,对国内人口下降是不关心的。国家才应该是关心增加生育率的主角。不生育运动呈流行之势,是因为国内在此方面存在问题,女性因此不想要孩子。国家为支持有子家庭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有必要再加把劲。”

其他国家的情况如何?

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不生育主义运动社会现象。迄今为止,欧洲崇尚不生育运动的随处可见。

逐渐,这种现象开始在更为保守的国家出现,比如在现代的伊斯兰国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而在其它穆斯林国家,甚至少有人听说过不生育运动。在东正教国家,同样不建议公开声称自己是不生育主义者。当然,基督教中,放弃生育孩子可以采取其它不被社会谴责的方式,比如离群索居去教堂。

支持不生育者中,既有生活无忧者,也有低收入的人。比如在挪威,拥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工作女性,甚至要比收入低的人有更多的孩子。

2016年,中国取消了“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政策,这样所有夫妇都可有两个孩子。

但大家并未想更多生育,而且此后几年生育率反而下降了。据公安部数据,中国去年有1000万新生儿,与2019年的1465万和10年前的1650万相比,是大大的下降了。其结果是,老龄化加快,其它社会问题加深了。

类似问题也在困扰俄罗斯社会。

如何应对不生育主义思潮,各方有自己的看法,但并没有成形的解决方案。每一代俄罗斯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年轻人将自行决定如何构建自己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