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路4(附图 讨论话题)

引子:

我学习古琴中级的最后一首曲子是《神人畅》。期待已久的一首曲子。在《琴与诗书同行》第一章“先秦部分”列举的第一首琴乐曲目就是《神人畅》!传说:“《神人畅》,唐尧乃作。尧弹琴,神降其室,故有此弄。”

如此久远的一首曲子啊!

是什么样的一首曲子呢?我带着期待和好奇开始学。

曲子一共分七段,其中五段是泛音。一上来就是大段的泛音。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困难是什么呢?困难一:我背不下来!如学一首长长的新诗,我会吐字,但记不住词连不成篇。困难二:这首曲子运用到了从一徽到十三徽(甚至徽外)所有十三徽的泛音。在弹靠近一徽和十三徽的时候,音色音准的把握很难。美妙的天籁般的泛音就被我弹得哧喇哧啦杂音响。第一个困难经历如此这番如此这番的练习,好几天过去了,开始连起来一点,慢慢发现一些规律。更熟练一些了,发现了段与段之间的规律,更更熟练一些了,发现了整篇曲子的结构规律。第二个困难,目前还在努力进步的过程中。

弹到后来,体会到了曲子的对称之美和如同诗一般的结构之美。对称之美是通过琴器特殊的结构得以呈现的。结构之美是通过对仗、押韵、回环、重章叠句得以呈现的。

本文将一一具体分析。这只是我个人的解析,如有不正确不尽之处,欢迎指出、讨论。

《神人畅》的乐律、结构分析

《神人畅》是仲吕均角调羽音琴曲。它的用乐结构为:仲吕宫、林钟商、南吕角、应钟变徴(中)、黄钟徴、太簇羽、姑洗变宫(和)。在古琴上只用一至五弦。全曲一共有七段,105个小乐句。其中角音结尾57个,数量最多。羽音结尾30个。宫音结尾15个。中音结尾1个,徴音结尾1个,徵音结尾1个。起调为徴音,毕曲为宫音与徴音的撮音。

我尝试把减字谱移植到“六线谱”上,以便更清晰立体的看琴曲的结构。

六线谱,是范老师创造的中乐的一种记谱法。类似于西乐的五线谱。但不同于西乐的是:音符记号不是do,re,mi,fa,so,la,si,而是中乐的五音(或七音):宫、商、角、(中)、徴、羽、(和)。在六条线上,线上是阳律、线间是阴律。《汉书  律历志》(班固)言:“五声为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損或益,以定商、角、徴、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也。律是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簇),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无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仲)吕。仲吕为阴律,所以仲吕均在六线谱上体现为(如图一):

如此,这首曲子的六线谱如下(如图二至图六):

曲中,第一二段、第四五段、第七段是全泛音旋律,第三段、第六段是按音和散音旋律。第一二段和第四五段的结构整体对称。在整体对称的前提之下,第一段和第五段对称,主旋律高度重合。第二段和第四段对称,主旋律高度重合。图中绿色部分泛音在曲中反复回环出现6次。第一段和第二段有完全重合的片段旋律,第四段和第五段有完全重合的片段旋律。第三段和第六段有大段的重复旋律。最后一段以泛音结尾。

另外,古琴曲是以乐句为单位来划分,以韵脚为乐句的结尾,不像西乐是以规律整齐的节拍来划分乐句的。以第二段为例:第二段一共11个小乐句,第1、2、3、6、10、11乐句都以羽音结尾,第4、5、7、8、9乐句都以角音结尾。七音里面,羽生角,羽音与角音是相生关系,所以,乐句听起来和谐动听。如同一首充满音韵美感、朗朗上口的古诗词。

再者,由于古琴器物结构的特点,每条弦上的13个泛音的音高(律准)以七徽为中心左右对称,第一段和第二段重合相同的旋律(图三中浅黄色部分)弹奏在古琴上时,以7徽为中心完全左右对称。第四段和第五段重合相同的旋律(图六中橙黄色部分)弹奏在古琴上时,以7徽为中心完全左右对称。所以,我在弹奏的时候,时时惊叹和享受于琴曲在琴弦空间上呈现出的空间对称之美。

再从绝对音高上来讲,画出曲子的六线谱图后,我更清晰、同时惊叹的看到曲子的音高跨度从一弦散音第一准65hz的最低音黄钟徴到一徽五弦泛音第四准867.6hz最高音南吕角,共跨度四准之多。

以上,我从律学、乐学、结构上论述了我所感知到的这首琴曲之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