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最隐蔽的测试手法,很多人往往栽在这点上!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十二 · 汉纪四》

【原文】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上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

【译文】高帝又令周昌选挑赵国壮士中可充当将领的,周昌报告说有四个人,并让他们来进见。高帝谩骂道:“你们这群小子能当将军吗?”四人大为惭愧,都伏在地上;高帝却真的赏赐各人以一千户的封邑,任用为将领。

分析背景:陈豨(读第一音:XI)造反,赵国、代国一带都被他占有。刘邦用紧急军书征调天下军队,至今还没有能到来。形势危急,刘邦现在能够调遣的只有邯郸城中这些士兵。

测试一个人的方法,无非三大类:言语测试和行为测试,亦或是言语行为综合测试。言语测试,以观其行;行为测试,以观其言。而高明的领导者,往往能够很好地将这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以此来得出一个综合可靠的测试结果。案例中,刘邦在面对赵国壮士时,就采用了综合测试法——行为上的假骂+言语上的质疑。此种测法,对刘邦在识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就刘邦为何采取此种测法的动机稍作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测试才能

文官和武将在行事方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文官属于谋划型,基本上靠嘴巴吃饭,特别是谋士;而武将就不一样了,武将是属于实干型,是靠打出来的,而不是靠说出来的。正是基于刘邦深谙文官和武将的区别,所以,其在面对不熟悉的赵国壮士面前,必须采用武将那一套测试方式,即在行为上假装骂他们同时言语上对他们的才能提出质疑。试想,如果此时其中有人对刘邦夸夸其谈,夸自己有多厉害,那么反倒是会让刘邦觉得没有本事、不可靠;相反,即使有本事也不夸耀自己,这会让刘邦觉得有实力,因为对于武将有没有本事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靠打出来的,是用行动说话的!

2、测试性格

《孙子兵法》强调:怒而挠之。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对于易怒的人,就通过挑逗的方式去激怒他,使他丧失理智。通俗地讲,即激将法。所以,刘邦就有意在这些壮士身上进行激将法测试:高高在上地骂他们,言语中表现出轻视和质疑。其目的就是想测试这些人会不会被激怒从而失去理智!众所周知,不管是在做什么事情,理智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带兵打仗的将领而言。

3、测试忠诚

对于具备丰富的军事才能,行事又沉稳不容易被感情所左右的将领,但其不服从管理,不听从君令,此人能堪当大任吗?答案当然是不能。所以,在面对刘邦的测试,壮士们行为上个个显得十分惭愧,都伏在地上,而不是自行辩驳,同刘邦争论一番。刘邦正是出于对这种行为细节的解读,才最终得出他们能授以大任。因为他们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是态度方面的敬畏,对刘邦是忠诚的!

综上所述,经过教主分析,领导有时候骂你、轻视你、质疑你等等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有意的测试,只不过此种测试行为比较隐蔽罢了!作为权谋家,对于此种隐蔽的测试手法,不仅要会识别,更当善利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