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须(箭根薯异名)

老虎须
箭根薯异名共3个含义
- 箭根薯异名
- 娃儿藤属植物
- 《大航海之路》发现物
植物简介
稀有观叶观花植物,花朵紫褐色至黑色,为植物界中所罕见,且形状独特,花基部可 生出数十条紫褐色丝状物,很象老虎的胡须,因此得名。
喜阴,不耐强光,常生于低山沟谷密林下或溪边沼泽地。在1999年于昆明举办的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老虎须作为大温室里的参展花卉,大放异彩,引起轰动,一举夺得金奖。由于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老虎须的生境也日益糟糕,现已渐危,被国家定为三级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近圆柱形。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20-50(-60)厘米,宽7-1 (-24) 厘米,顶端短尾尖,基部楔形或圆楔形,两侧稍不相等,无毛或背面有细柔毛;叶柄长10-30厘米,基部有鞘。花葶较长;总苞片4枚,暗紫色,外轮2枚卵状披针形,长3-4(-5) 厘米,宽1-2厘米,顶端渐尖,内轮2枚阔卵形,长2.5-4 (-7) 厘米,宽2.5-3 (-6.5) 厘米;小苞片线形,长约10厘米;伞形花序有花5-7 (-18)朵;花被裂片6,紫褐色,外轮花被裂片披针形,长约1厘米,宽约5 毫米,内轮花被裂片较宽,顶端具小尖头;雄蕊6,花丝顶部兜状,柱头弯曲成伞形,3裂,裂片较宽,每裂片又2浅裂。浆果肉质,椭圆形,具6棱,紫褐色,长约3厘米,顶端有宿存的花被裂片;种子肾形,有条纹,长约3毫米。花果期4-11月。
老虎须属于稀有观叶观花植物,花朵紫褐色至黑色,为植物界中所罕见,且形状独特,花基部可生出数十条紫褐色丝状物,很象老虎的胡须,因此得名。喜阴,不耐强光,常生于低山沟谷密林下或溪边沼泽地。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花瓣色彩十分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可谓应有尽有,但黑色花瓣的植物却颇为稀少,老虎须便是极为少见的一种。
花叶俱美,既可观花,又可观叶,叶片丛生,有点象芋,常年青翠欲滴;花期4至8月,花朵紫褐色至黑色,为植物界中所罕见,且形状独特,花瓣基部生有数十条紫褐色细丝,很象老虎的胡须,因此得名。
具根状茎,高约60厘米。叶基生, 单叶,矩圆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具叶柄。花两性, 伞形花序,总苞4片,有花5~7朵,内部的苞片条形,长约12厘米,向外伸展,似虎须状,故得此名;花被片6枚,红色或紫褐色。
种植历史
20世纪60年代, 西双版纳植物园就对该植物进行了引种栽培、研究,现已成为一种大量栽培的新生花卉植物保存于园。由于它特殊的花型、花色,被园艺工作者大量运用于园林,促使老虎须的 自然更新受到严重干扰,不合理的开发,使野外分布范围及个体数量日趋减少,处于 濒危状态,被国家列为保护植物。植物园科研人员就其濒危机制,对其传统生物学特性及其 交配系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在《美国植物学报》发表论文,引起了国际植物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对老虎须种子的贮藏与萌发进行了研究,对有效保护这一 濒危植物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