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85)茵陈蒿汤:经期过长、漏下、母儿血型不合 -- 马氏妇科
茵陈蒿汤
【原文】
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236)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260)
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组成与用法】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 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功效】清热利湿。
【医案】
1.经期过长
初诊:2005年6月3日。张某,24岁,经期过长,9天未净,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红,夹块夹带,腰背酸痛,下腹稍痛,按之尤甚。平素月经6天净,带下量多如水,小便频急,大便正常。生育史:1-0-2-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理湿热,温经止血。
方剂:茵陈蒿汤合柏叶汤加减。
茵陈12g 炒栀子10g 大黄炭6g 炒黄柏6g 侧柏10g 炮姜4g 艾叶炭5g 阿胶(烊冲)10g 地榆20g,3剂。
二诊:2005年6月6日。服药一剂,阴道出血即净,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糜,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可,轻压痛,两侧附件轻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2.漏下
初诊:2005年3月2日。朱某,30岁,生育4个月后,经常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少,色暗夹带。就诊时阴道出血淋漓不尽已1个月,伴腹痛腰酸。平素月经7天净。生育史:2-0-2-2。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理湿热,温经止血。
方剂:茵陈蒿汤合柏叶汤加减。
茵陈12g 炒栀子10g 大黄炭6g 炒黄柏6g 侧柏叶12g 炮姜4g 艾叶炭5g 仙鹤草20g 海螵蛸20g 阿胶(烊冲)10g 地榆20g,3剂。
二诊:2005年3月5日。阴道出血将净,腰痛,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野荞麦根20g,3剂。
药后阴道出血即净。
3. 母儿血型不合
初诊:2005年4月20日。柯某,27岁,2004年3月妊娠5个月自然流产,之前曾经人工流产2次。现妊娠已经4个月,产前检测,排除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感染可能。本人血型O,丈夫血型B,血IgG抗B效价1﹕1024。B超检查:中期妊娠,宫内活胎。纳可,二便正常,痤疮较多。舌尖稍红,苔薄白,脉细滑。西医诊断:母儿血型不合。
治法:清湿热安胎。
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15g 炒栀子12g 野苎麻根10g 黄芩10g 竹茹10g 金钱草10g 桑寄生15g 淮山药15g 益母草10g 白术10g 扁豆15g 生白芍12g,7剂。
二诊:2005年4月25日。纳欠,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炒谷麦芽各10g、神曲10g,15剂。
三诊:2005年5月10日。纳可,大便秘结,胎动可感,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0日方加生地15g,14剂。
四诊:2005年5月30日。无不适,胎动正常,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0日方加续断12g,14剂。
五诊:2005年6月13日。无不适,测血IgG抗B效价1∶1024,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5日方加续断12g,28剂。
六诊:2005年7月12日。妊娠7个多月,大便干结,胎儿发育、胎动均正常,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0日方去白术,加生白术30g、桑椹30g,28剂。
七诊:2005年8月11日。妊娠8个多月,无不适,B超检查:胎儿发育与孕周相符,无不适。舌尖稍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4月20日方,14剂。
八诊:2005年8月26日。预产期9月11日,测血IgG抗B效价1∶256,产前检查一切正常,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14剂。
九诊:2005年9月28日。电话咨询,按期分娩一婴儿,母子健康。
【按语】
茵陈蒿汤是一张治疗黄疸的祖方,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疏利肝胆,清泄三焦之热,大黄导热下行,泻湿热壅遏之毒,因此该方自然也可以治疗一切表现为阳黄的疾病,其中就包括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引起的黄疸病。
案1为经期过长,经色暗,夹块夹带,平素带下量多如水,湿热为患昭然,故以茵陈蒿汤合柏叶汤加阿胶、地榆,清理湿热止血,覆杯而愈。
案2为漏下,血量少,色暗夹带,腹痛腰酸,也为湿热作祟,以茵陈蒿汤合柏叶汤加仙鹤草、海螵蛸、阿胶、地榆,一诊血止。
从现代药理研究以及古代本草文献记录的内容看,没有发现茵陈蒿汤对于妇科血证有效的记载。茵陈可以清理湿热而入肝脾两经,虽以疗黄疸见长,但治妇科湿热诸症疗效颇佳,故傅青主女科的加减逍遥散中加用茵陈,以清湿热治青带下。我治疗湿热带下也常佐以茵陈蒿一味。茵陈蒿味微苦、微辛,性微寒,它的最大优点是清热而不会苦寒伤胃,使用比较安全。栀子可以清热止血;大黄制成炭后,也可以清热止血。这是我运用茵陈蒿汤于上述妇科血证的依据。
案3为母儿血型不合,此系造成患者反复流产的原因。《灵枢·天年》中提及,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阑干),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可见,古代已经知道人的寿命长短与父母双方的遗传因素有关。母儿ABO血型不合即属于父母双方的血型所携带的遗传基因存在差异,即母亲为“O”型血型,父亲是非“O”型血型,而且,在母亲的血液中已经产生对抗异型血型的抗体,并达到一定的滴度,此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的抗原结合,使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发生溶血。这种免疫反应可以导致新生儿早发性黄疸、心力衰竭或核黄疸后遗症,甚至足以杀死早期妊娠中的胚胎,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的“孕乃死”,出现反复流产。对于这种疾病,应当以预防为主,即在妊娠之前,或者妊娠过程中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以降低母体血液中抗体的滴度,防止再次流产的发生,而通常的安胎方法,则很难奏效。其实,这种疾病,对于传统的中医来说,恰如《素问·著至教论》中所说的“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在外没有明显的征象可期,在内没有准则可据,其病变不符合于一般的发病规律,所以诊断就无法肯定其病之属上属下)。茵陈蒿汤防治因母儿ABO血型不合所致的流产已屡见报导,该案即是佐证之一。至于为何使用茵陈蒿汤为基本方来预防因母儿ABO血型不合所致流产的发生,这是因为此类患者的新生儿常常出现溶血性黄疸,且大都属于阳黄,需要使用茵陈蒿汤来治疗,而在孕期首先使用该方,就是中医领域治未病的积极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体现。其实,对于滑胎的治疗,历代大都是从补益脾肾入手的,茵陈蒿汤则另辟蹊径,以清以攻取胜,填补了以前治疗的不足。《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之诫,若识证不真,即违此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