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们仨

我们仨

前晚,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一个青年女子推着小车走在前面,另一个中年女子怀抱一幼儿,跟在她的后面。视频下方有这样一句话:生我的抱着我生的,我们是最亲的三个人,但我们有三个不同的姓。网友评论区里一片喊心酸的。

我也很心酸。

我姥姥姓孙,我妈姓王,我姓朱。这三个姓氏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可我们之间却是血脉相连。

前几年在网上看到一则讯息。一男子去外地一机关办事,需要证明他和他母亲的关系,于是出现了“怎样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好笑而又令人愤怒的离奇新闻。

虽然,法律规定,孩子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公序良俗真是一个奇怪而强大的东西,似乎,随父姓,是一个约定而俗成的定律。

因为,我们是女性。很多时候,女性就是一种原罪。

我想起了复旦大学陈果教授的一首小诗:

以我之身,

孕你之子。

换来

肚开七层,骨开十指。

身材走样,满脸孕斑。

不求

你能在产房外心疼哭泣,

只求

余生遇事不合之时,

你能礼让三分。

虽然,这首诗也有个别不妥之处。毕竟,他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但字字道尽了女人怀孕分娩之苦痛及往后余生对男性的渺茫希冀。

据说,女人的产痛,相当于同时断掉十二根肋骨。每个孩子,都是母亲冒着生命的风险换来的啊!可是,这些孩子大多随了父姓。

那么,姓是什么呢?

《左转·隐公八年》里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里说: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里说: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古人大多认为“姓”的本意就是“生”的意思。无论是谁,Ta的生命都是ta 的生母带来的。Ta的生母姓什么,子女就应该姓什么。母系氏族社会,大抵如此。同一女性始祖的后代,拥有共同的族称——姓。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如:姜、姚、姬……

到了父系社会,子女随父姓,成为社会默认的习俗。

冠姓权是男方需要的仪式感,就像女人喜欢仪式感一样。

近几年来,我国江浙一带地区,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婚姻方式——两头婚。它既不是男娶女嫁,也不是女招男入赘。男女双方两头皆是婚娶婚嫁,夫妻两头走。这种家庭一般会生育两个小孩,第一个随父姓,第二个随母姓。两头婚刷新了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形成了一种冠姓权的平衡。

可是,也有意外。前段日子,一个两头婚家庭,发生了一桩闹剧。婚前双方约定:第一个孩子随父姓,第二个孩子随母姓。婚后,他们生了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第二个孩子是男孩。这下男方不愿意了,要让男孩随他姓,女方不同意。男女双方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闹到了离婚的地步。

这件事上,很明显是男方违反了约定。不过,他想传承自己的血缘和姓氏,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似乎也无可厚非。

现代研究证明:男女体内有一对不同的染色体,男性是XY,女性是XX。人类的Y性染色体严格地遵循父系遗传,永远是父子相传,因此,姓氏与染色体有很好的平行对应关系。所以,数千年来大部分姓氏从父传递,也不是没有科学道理。

在西班牙,子女姓氏延承父母双方的姓氏,因而会逐代变化。

其实,在我看来,姓名其实就是人的一个代号而已,男方女方又何必对姓谁而执念如此呢?无论姓谁,都不是完美的选择。

人生,只要开怀就好!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阿朱,祖籍河北,业余写字人。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