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孔子问道于老子(问天道)

从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时骚扰着正罢官在家的老子。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了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此时老子已与周礼决裂,走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并进而探索宇宙本源,形成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而此时,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

第四次,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向老子求教天道。

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经过探索已获得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访问老子。他带了学生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孔子问道于老子。

老子见到孔子,便说:“你来啦!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你也已经懂得了天道吗?”

孔子回答:“还没有懂得天道。”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而没有得到。”

老子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是的。阴阳之道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是没有恰当词语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

你说你寻求多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不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不可能不把它进贡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不可能不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不可能不给予子孙。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

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被《庄子·天运》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奔走。对于善奔走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钩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上九天的。老子所讲的道,就像是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云彩,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听了这些道理,还觉得恍惚,怎么能去规谏老子呢?”

几天后孔子又来到了老子的家里。

孔子说:难得您休假,敢请论道?

老聃说:若需论道,皆需持斋守戒,静心守神,把所谓真才实学扔到一边。不然,你心中满满,如何装得下“道”?

道,幽然冥然,深邃广大,真不知从何谈起。但我可以给你说一下它的大概。

老聃说:“你的所谓道,指的是仁义吧?你重视实践,又有牺牲精神,固然可嘉。但我所说的道,不是仁义之道,而是自然大道。先说说生命的来源吧!

宇宙之初,混沌若鸡子,幽冥的世界里,突然有一天轰然炸裂,鸿蒙初判,天地分离,世界一片光明。于是万物生发,其间一切有条有理的存在,无不来自那个无名无状的浑沌 。在此宇宙间,阴阳二气化生内神,合成外形,生命由此诞生。此间的一切生命,都是有形有状的,这就是无形生有形。道为何物?道就是那个混沌前的状态,称之为“无”,这是道的存在方式之一。

混沌中生出的一切都是有形有状的,这种“有”,是道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无和有,是道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同出而异名,而已。但不管哪种存在方式,道本身永远都是无形无状的,道生万物,为天地母。此后,物物相生,都是有形的物物相生,代代相传。而这种物物相生,都是有形生有形的持续生发,动物繁衍动物,植物繁衍植物,都是有形有状的。形与状稳定后,各循其道,各生各的,有条不紊,宇宙充满生机。

孔子问道:鸟兽也有道吗?

老聃道:你注意到了吗?兽类有九窍,头七尾二,此类皆为胎生。鸟类却只有八窍,头七尾一,此类皆为卵生。同样是生命,却有不同。各随其因便是道。

道是无形的,看不见, 摸不着,说不明。道啊,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你说它来了,却不见声响;你说是走了,却不见离去,它没有居所,没有门房,四面通达,廓然无际。

天若是不知从“道”那里获得什么,它就不会那么高远;大地若是不知从那里获得什么,它就不会广博;日月若不知从道那里获得什么,它们就不会运行;万物若不知从道那里获得什么,就不会繁茂。这就是道啊!

所以,得道者明,昧道者昏,那些顺道而行的人,耳聪目明,思虑通达,四肢有力,虽然用心但不为心所累,应对自如而不偏执。

孔子问道:智慧是否出于博学?既是道生一,一而再,再而三,那么,您所说的道,是可以增减的吗?

老聃说:博学不等于真知,善辩不等于智慧。博学与善辩属于小技,不是大道,君子不屑一顾。圣人务于道,道是虚空无限的,任你添加,不见其多;任你减损,不见其少。它浩浩然若大海无涯,巍巍然若昆仑莽苍,无始无终,周而复始,恒量循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道,此道乃是圣人之道。

孔子问:尧舜时天下和顺,桀纣时天下大乱,这是得道与无道的结果吗?

老聃道:人活天地之间,无论寿命几何,总是要归于原本,返回老家。从根本上来说,生命无非就是一口气罢了。气短或气长,只是气的聚合长短不同而已,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匆匆的时光,转瞬的生灭,谈什么桀纣与尧舜的是是非非!瓜与果,所不同者,木本、草本而已。但同属植物,生长规律一样。

人类比瓜果复杂些,除了生物性,还有一重社会性 ,但也可以用年龄大小来区别。所以圣人遇到这样的褒贬评价,不置可否,好评不喜,恶评不烦。能调整自己,便是德;能无心而适应,这就是道;德与道便是帝业兴盛的凭藉,王侯兴起的规律。

孔子问道:如何理解您的贵生轻死宏旨?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

人这一生一晃就成了过去!势不可当,新秀登场,老朽下台,如此而已。当初投生时,无形变有形;现在返本,有形变无形。老生常谈罢了,面对生死,顺其自然,无需悲之,哀之,死是生的开始。相对于生,死只是解脱了形体的束缚,最终归于本原!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并非体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所以,真正体悟大道的人既不关注,也不议论。

道不可能通过传言而得到,守注沉默,胜过雄辩。不如塞耳闭目,内视内听,才有可能得道。

(0)

相关推荐

  • 《老子》【1】

    : 讲宇宙大道,也讲个人修行,文意无穷,高深玄妙,名副其实的"万经之王". 编辑推荐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它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乃至中华文 ...

  • 知北游注

    (王夫之曰:"此篇衍自然之旨,其说亦自<大宗师>来."成玄英云:"此章并立假名,寓言明理."今人普遍认为这篇文章反应的道家观点,道是不可知的,知反而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81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B    现代汉语 真诚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79-81章(完结) 圣人不积 大道无心

    [79章:大道无心]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笔记: 调节大怨,必然留有余怨,因为是强和,怎么可以算作善呢?与人和解, ...

  • 国学趣谈丨孔子问道于老子

    孔子四十多岁之时,学识精进,气质醇和,向他拜师的鲁国人很多,但他却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 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老师要把书籍典册 ...

  •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就只说了一句话?

    一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 ...

  • 孔子问道于老子的事实被质疑2000多年,终于找到确切答案了!

    ​孔子问道于老子的事实被质疑2000多年,终于找到确切答案了!"孔子问道于老子"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形成"各说各话"的局面,因为主要相关文献<礼记> ...

  • 孔子问道于老子

    其一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 ...

  • 史传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为什么要抨击孔子,反对儒家教义呢?

    文|新知堂原创 一.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历史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 ...

  •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 01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 ...

  • 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则说盗亦有道

    万物之理,古人称之为"道",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从春秋起,便为此争论不休,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则说盗亦有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鱼在水 ...

  • 孔子三见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 01 第一次会面. 据说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 ...

  •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图文】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 01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