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聊聊《聊斋》里的鬼狐、官吏和骗子
文/西山守望
少年时读《聊斋》,多是被里面形形色色的精灵鬼怪以及花妖狐魅所吸引。日前,看了一部关于聊斋的片子,竟勾引起了少年时代的聊斋情结,便在书柜里找出一套买回多年但从未认真完整读过的《聊斋志异》,这一读,就不忍放下。
《聊斋志异》共503篇,三分之二以上篇章是短篇小说,还有少量寓言、笑话、特写,长的4000余字,短的仅数十字。聊斋写的多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取材多相关犬鼠獐狼、神仙鬼狐、蛇虫鱼鸟、花草树木的各种传说;其构思,事奇、人奇、景奇、情奇,如梦似幻;所展示的生活画面,既有苦雨凄风的人间,又有富丽堂皇的天堂;既有黑暗无底的地狱,又有晶莹剔透的龙宫,寓含了广泛的社会理想。有学者评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奇书,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短篇小说”之王。这话,对我这个粗读聊斋的人来说,自不敢妄自评价,但对蒲松龄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颇深。

各异的鬼狐形象
我觉得此书的出色成就之一,是蒲松龄通过谈狐话鬼、讲妖说怪的表现手法,塑造了形形色色的鬼狐形象。
作者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对落后的封建婚姻制度感触很深,他在作品中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追求爱情的自我牺牲精神,对情操高尚的鬼狐倾注了满腔深情。如《小翠》中天真烂漫的小翠,《聂小倩》中忠贞不二的聂小倩,《婴宁》中活泼爱笑的婴宁,《张鸿渐》中对患难爱人不弃的舜华,还有《青风》《莲香》《连成》《细猴》《寄生》等篇章中的鬼狐,她们在婚姻自主的坎坷路上,都有着鲜活的人物性格和各自的追求。写这类鬼狐,蒲松龄怀着一腔欣赏之情。他在《狐梦》中写道:“有狐若此,则聊斋之笔墨有光荣矣”,作者的自豪心迹一览无余。
《聊斋》中写出的各种鬼狐形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品德高尚,也有品质恶劣的鬼狐,还有属于“中间人物”的鬼狐。无论写一个鬼或狐,或是写多个鬼狐,都和人打交道,共同上演一幕幕人间悲喜剧。而在描写那些图财害命、对爱情虚情假意、品质低劣的鬼狐时,蒲松龄则予以无情的鞭挞。如《丑狐》、《云翠仙》、《南三复》等篇章,都写出了那些恶劣鬼狐的可耻下场,大快人心。通过对这些既有人性又有狐性虚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复杂的官吏肖像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官民关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关系,而科场失意、做官无门、一身清贫且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蒲松龄,清楚地看到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压榨本性,所以通过《聊斋》揭露现实政治,笔伐贪官蠢吏、土豪劣绅,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
贪官的特点是贪婪,对金钱、财物、美色等均有强烈的占有欲。他们的这些特点,在《聊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梦狼》、《促织》、《成仙》、《石清虚》、《潞令》、《刘姓》等作品,写出了封建社会大小官吏的昏庸、残暴、贪心和无耻。像《梦狼》中的县令白甲和《绪黄梁》中的曾相国,就是贪官的典型代表。在作者的笔下,七品县令白甲深谙为官之道,认为中饱私囊,贿赂上司就能长官,完全可以不顾百姓生死,他和手下的差役就象一群吃人不吐骨头的虎狼。白父幻觉中见其变成吃人的猛虎后,派小儿子前去告诫,白甲不听其弟哭劝,反而得意宣称:“上台喜,便上好官;爱百姓,何术能令上台喜也?”白甲兽行不改,变本加厉,最终自食恶果。在《绪黄梁》中,作者通过梦幻的夸张手法,勾勒出一个漫画人物―――大贪官的形象。曾孝廉做梦当上了权倾朝野的相国后,“拈髯微呼,则应诺雷动”。他暴敛钱财,家里金银钱钞不计其数。白甲和曾孝廉虽官位大小不同,但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结成了一个没有青红皂白的魍魉世界,人民百姓“冤塞胸吭,无路可伸”。在作者的神笔下,一个丑陋的官吏形象跃然纸上,读后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在揭露一批贪官的同时,作者把实现社会理想寄托在清官正士身上,塑造出了一批令人难忘的清官和敢于同邪恶斗争的英雄侠士形象,如《红玉》、《席方平》、《商三官》、《窦氏》、《张氏妇》等,无不令人敬佩。

生动的骗子群像
在现实社会中,骗子的活动无孔不入。蒲松龄的作品虽披着神秘外纱,却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他笔下的人物涉及各人阶级、各个阶层,自然也包括那些骗子。《聊斋》中骗子的形象是丰富的,分析骗子行骗的心理特征,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些骗子形象,有看相、卜卦行骗的江湖相士,有纠缠男士的“花姑”与骗奸妇女的“人妖”,有骗杀儿童的骗取爱情的骗子,有吞人血本的经济骗子,有借“关心”进行报复的恶邻,还有审案堂上的公然诈骗者,更有敢以“公主”、“皇帝”行骗的集团。《局诈》讲述的是三个并列的故事,前两个讲述的是诈骗集团打着公主、皇帝的旗号,不断变化身份,以升官发财为诱饵,对一名御史和副将军进行诈骗,并频频得手。且看骗子装扮皇帝“侍卫”来传唤副将军:“日方西,数人吼奔而入,曰:'对上坐待矣!’”情景何等传神。至于副将军朝拜“天子”的场面更为神圣:“见天子坐殿上,爪牙森立。某拜舞已!上命赐坐,慰问殷勤”。骗子竟敢伪装皇帝、扮演天子行骗,作者深有感触地用“大盗不操矛孤”来比喻,是有所指的。如果不是社会腐败,宫廷买官卖官恶风盛行,骗子哪敢如此胆大妄为;御史、副将军之流如果不利欲熏心,哪能轻易落入骗子的圈套!在另一篇专写职业骗子行骗的作品《念秧》中,作者更是将骗子的甜言蜜语、投机取巧之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聊斋》对骗子群像的生动描述,可见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疑,作者是深知骗子是千万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股邪恶势力的,作者写他们,是为了将这些社会渣滓曝光,引导人们清醒地认识骗子的真面目,以达到警醒世人之目的。
粗读《聊斋》,恍惚如隔世,细品味,感觉这部名著的内容无比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能读透的。他所描绘的阴阳人世间的真、善、美、丑,仿佛就在眼前,就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想,这也正是《聊斋》之不朽,为世人雅俗共赏、津津乐道的迷人魅力之所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蒲松龄毕竟是16世纪的故人,作品再伟大,也难免存留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守旧意识:如求仙学道、封建纲常、因果报应、宿命论等等。但这些瑕疵,是受年代和时间限制的,需要我们阅读时加以识别和剔除。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本帖插图来自清光绪时期绘本《聊斋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