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读书日而加更

麻烦在开始阅读正文之前,听一下这首我好容易找到的《Seve》。我老记得有什么歌里反复唱“杀乌鸡”,但是总也找不见。今天机缘巧合,听歌的时候突然一耳朵给抓住,正是这首《Seve》。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非常重要,因为有许多人一年到头就在这一天会读读书,所以全世界都要为之欢庆。也正因为这样,一年到头都在读书的人,今天可以干点别的,因为今天是你们的节日。
在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篇读后感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大家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不可能取得多少共识。今天早上我谈到努力和选择对人的影响都不如运气那么大,所以大家要相互体谅。有读者留言说:估计很快能看到很多人引用比尔·盖茨的那句话了。我一时间没转过来,比尔·盖茨说过什么名言?Follow your heart ?人生要怂?后来才醒悟,他的意思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开篇的那句话: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费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你看,人和人之间想要相互理解一下就有那么艰难。如果我不是我的话,我都看不懂这位读者写了一个多么冰冷的笑话。理解尚且如此,取得共识就更是如此了。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什么是好书,怎么读,这一系列问题都很难有什么共识。如果我要毁掉今天这个日子,只需要问以下任意两个问题之一就可以轻易做到:
1、纸质书好还是电子书好?
2、我今年介绍的书你都看完了吗?
前一个问题不同的读者之间没有共识,后一个问题是我和读者之间没有共识。问出前一个,我就可以蹲在一边看大家开战。问出后一个,那么大家就会一哄而散,觉得大过节的,为什么要问这么没有礼貌的问题?为什么要增加自己的焦虑?周五下午怎么能问出这种丧心病狂的问题?
因为我会觉得快乐啊。
其实即便是在我的公众号里,在选择介绍什么书的时候,我都已经非常小心。许多我读过的书我根本就没有写读后感,倒不是因为自私自利,防着别人一手,而是一开始就考虑到不会有多少人会看,徒然在别人的待读列表上增加了一笔债务。比如说今年读过的《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再比如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豆瓣评分都在9.0以上,但是阅读人数两本加起来不超过500人。
阅读习惯随着年岁增长,会变得越来越私人。也是在今年,我读了《布拉格公墓》,而且觉得它和我在公众号介绍过的《历史的运用与滥用》可以组成一个套件组,两部书互为表里,相映成趣。但是这种趣味太过私人,我从《玫瑰的名字》开始读翁贝托·艾柯的书,所以《布拉格公墓》我只需要看作者的名字就立即决定去读,别的人做不到。这和翁贝托的地位,我的介绍全无关系,就算我很喜欢翁贝托,那是我的事情,我做不到让别人也试着去读一下。附带说一句,多年来我一直在推荐《玫瑰的名字》,效果都非常糟糕,还有《傅科摆》,那就更惨淡了,可见个人趣味想要外推是多么的艰难。
人们每次都说:开个书单吧!没有共识,开什么书单?昨天有个读者在我《肖申克的救赎》一篇下面留言,说小说写得非常一般,也就是电影拍得好。我花了很长时间做自我心理建设,才说服自己没有下重拳。今天我在别处请读者列出自己读过的书里,最值得向世人推荐的一本。留言里有一条写了《弟子规》,说是学会认字学会做人最为重要。我又花了很长时间做心理建设,才勉强保住了温和儒雅的外在形象。
的确很难,要随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的趣味是私人趣味,我的标准是私人标准。别人和我不一样很正常,不要因为不一样就出拳,这样就过于霸道,把自己的趣味和标准强加在所有人头上。这道理我都懂,但是我还是感到手痒,得找个枕头咬住狂吼一阵。在一个没有共识的世界试图找寻共识,这只能说是自己的执念太强,妄念太多,佛经读得太少,对比尔·盖茨父亲的话没有真正吃透。
也许我应该这么说服自己:所有的种子如何发芽都有自己的时间和方式,读书是一种极需要耐心的生活方式,对自己耐心,对他人耐心。对于种子而言,发芽最为重要,书只是诸多机缘中的一种。有些种子需要非常特别的肥料,有些种子只要有点养料就行。等到抽出叶片,在日光下亭亭玉立的时候,过往的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在种子的时代,种子和种子相差很远。长出叶片的时代,叶片和叶片之间的距离很近。从远处看过去,不同叶子彼此错开,覆盖出来的形状就是大陆的模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