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罗布泊核试中的雷达兵

罗布泊核试中的雷达兵
李品刚||安徽
当年大漠响惊雷,氢弹爆炸显神威。
狂风卷起蘑菇云,震退苏修百万敌。
核试往事永不忘,维护和平靠实力。
利剑出鞘终有时,今日中国更豪气!
——题记
1969年3月2日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沉重打击了屡次侵犯我国领土的“老大哥”。他们恼羞成怒,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伺机准备同我国打一场大规模的报复型战争(包括核大战)。正是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我国代号为“21一76”的核试验紧锣密鼓地展开。
为保障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驻守海南的海军某雷达团奉命组建精兵强将的小分队前往核试基地。小分队由团刘参谋长和政治处李副主任带队,从全团挑选出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30名干部、战士并配备三部雷达兵器。
入伍刚满一年且已担任副班长的雷达操纵员凌春华,从千挑万选中成为小分队的一员。乘车前往团部集中的那一天,指导员在步行13公里,把他送到汽车站的途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春华啊,你一定要出色地完成好这次任务,为咱连队争光!”指导员的话语和送行,给了凌春华无比的温暖和力量。由此开始,凌春华和所有参试的战友们“神秘失踪”,断绝了与家人和亲友的所有通讯联系,踏上了绝密的“执行特殊任务”之途。
事隔多少年后,罗布泊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凌春华和战友们参加核试一事终于解密。每当与战友和亲友们谈起这一段“神秘失踪”的日子,凌春华仍然激动不已地表示:抽调参加核试,使我的人生无比荣耀;亲眼目睹氢弹爆炸的那一刻,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震撼和记忆。
让时间倒回到50年前的那一天。小分队顺利组建后,肩负着全团官兵的重托与期望启程。行进途中,首先停留湛江受到舰队首长的接见和勉励,继而进京集中进行保密守则教育。“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妻儿”的保密纪律深深地烙在脑海。然后编入参试部队序列,开始了向目的地的五天五夜长途跋涉。
专列火车往西行驶在兰新线上,途经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大漠荒野,第五天凌晨才到达哈密站。又经过近一天的汽车颠簸,下午四点到达***。在这里进行了换装和再一次保密教育,凌春华和所有人员一样,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严守纪律,敢于担当,不怕牺牲,坚决完成核试验保障任务!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海军参试部队官兵列装齐整,按编号分别乘坐十几辆解放牌敞篷车,浩浩荡荡地向目的地进发。开始还能见到草木,越往东行,草木渐稀,纵目所及,惟余沙海。从车上向远处望去好像大海就在眼前,海市蜃楼美景一次又一次在大家面前消失。搓衣板公路将汽车颠簸起来,十多辆汽车卷起的尘土像一条巨龙在天空中翻滚,队员们面目全非,眼睛、鼻子、嘴巴里都是沙尘。经过三道关卡严格检查,中午在一个叫甘草泉兵站用饭,饭后继续行军。路越来越难走,沙尘越来越大,有的地段根本就没有路,只有前车留下的数十条车轮印。经一整天艰难爬行,下午五点多终于到达目的地一一201兵站,与先前到达的押运小组汇合。
201兵站离爆心60公里,是这次执行氢弹核试验任务的安营之地。在健全组织之后,大家投入紧张的安家作业——搭帐篷,先在沙漠挖出几十公分深的土坑,将沙子清除,然后将帐篷架在沙坑上,每十二人一顶帐篷,只有中间一点过道,人挨人,人挤人。经过几天奋战,好不容易安好了“家”。接着三部雷达开始架设,为防止相互干扰分别相距500米成一字形排开。
“早穿棉,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罗布泊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气温达50度,晚上气温低,风沙很大。大家都带着防护眼镜、口罩睡觉,早上起床被子上面足足有两公分沙尘,整个人像从沙土中钻出来的泥猴。
“家”安好之后,各专业小组抓紧时间进行训练,达到标准即向上级申请合练。某日,晴空万里,一架大型机腾空而起,雷达上显示出粗粗的回波,回波组成一道航迹飞向爆心。飞行员在核爆空域中几次绕场侦察,凌春华和战友们将探测到的飞机方位、距离、高度、航线及时向指挥部报告。这时突然发现雷达目标回波变大变粗,接着又发现小目标。当凌春华第一次见到轰炸机投掷的炸弹在雷达显示器的回波,心情特別激动,手持标尺都有些发抖,战友李军在高度显示器上密切配合。刘参谋长和李副主任一直站在身边指导,大家紧张的心情得到些许缓解。之后,这样的合练反反复复地进行了十来次。
万箭备发,只欠东风!终于盼到指挥部通知:9月29日上午试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罗布泊沸腾了!所有参试人员流下了热泪!
上午10点,载着氢弹的一架大型机从马兰机场腾空而起,绕场一周,修正航线寻找最准确投弹点后投弹。“安静些,别紧张!”领导一再安慰凌春华和另一位操纵员。突然,显示器上出现一只大毛毛虫,生了一个小娃娃!“投了!投了!”战友们抑制不住无比激动的心情。高度约4000米时,耳机传来指挥部倒计时的传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起爆!”“成功啦!”“毛主席万岁”!大家在工作车上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
氢弹起爆之后,荧光屏显示的全是杂波。张宗贵付组长戴着一万倍护目镜走下工作车目睹爆炸火球,只见空中出现两个太阳奇观,蘑菇云在空中不断地翻滚,时隔两分多钟传来巨大的爆炸声。
此时,凌春华依然全神贯注地搜索观测飞机飞行状态。大型机顺利返航,紧接着两架小型机来回两次穿过1000多度高温的蘑菇云取样。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几秒钟,但这短暂的几秒钟,是伸手“虎口拔牙”的几秒钟,是脚踏“鬼门关”的几秒钟,是以不惜牺牲生命为代价,获取核试验重要数据的几秒钟。这两位飞行员是人们最最敬仰的虎胆英雄!
五分钟后,张宗贵付组长返回工作车,轮换战友们下车观测氢弹爆炸的雄姿。当凌春华走下工作车时,火球已变成蘑菇云,范围逐渐变大,蘑菇云随之慢慢地淡散。
岁月匆匆,五十年过去了。而那次核试验一瞬间的辉煌,又一次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核防卫能力,中国人在国际上说话有了更加足够的底气。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核试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的这句名言,是对千千万万参加核试人员的褒奖和慰勉。凌春华和小分队的战友们,以他们不畏艰辛和安危,默默奉献祖国国防事业的壮举,当之无愧地享有这份荣誉,这也是我们所有雷达兵的无尚光荣。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李品刚,安徽桐城人,军旅生涯二十六年,计生战线退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抒写人生欢歌。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琅 琅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