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 马芳骥//会买菜的妻子和不会买菜的丈夫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消费本就不是个事儿。而对于我们上了岁数的人来说,不会挣钱了只会花钱,日常消费可以说就是我们的全部。特别是住到城里后,水费、电费、物业费都是儿子掏,面粉是从家里拿,我们夫妻每月消费大约在500到600元之间。买瓜果蔬菜几乎就要占我们日常消费的百分之七八十。日常大多时候是妻子购买,她总认为她会买菜,我不会买菜 。我们每天出门虽寸步不离,但对于买菜我顶多就是个搬运工。
妻子买菜特别会精打细算。大多时候只有我俩在家里吃饭。因为人少怕吃不了浪费,虽然每次也要买三四种菜,但每种菜都买的很少。比如茄子、黄瓜、西葫芦每次多着买两个,像青辣椒、大蒜这些调味品也每种也只会买三、二两,前天买青辣椒还是在超市里只花了2角钱。
妻子买菜总是精挑细拣。要求黄瓜直、西红柿绵、土豆光、西葫芦嫩,在摊摊上总是翻来倒去拣不下个样,能买一块钱的不要一块五的,能买两块钱的不要三块钱的,多一点都不想要。有一次买西红柿,一斤仅一块钱,已经拣下一块五的货,商家想多卖点,添到二斤,她只要一斤,商家闲她买的太少不卖给她。
妻子买菜还特别爱讲价格。有些菜价格本来就不高,她还是想讨价还价。去年秋季胡萝卜刚大量上市,质量也不是太好,一块钱三斤,她还问一块钱四斤行不行。那个商户性格也不好,态度更不要说了。本来都拣好装在袋子里了,商户就直接把扔到菜堆上去了。由于商户都是坐地虎,咱也不想惹麻烦 。虽然心里不舒服也只能忍气吞声。
我也是搞生意出身,讨厌讨价还价。农资价格本来就很透明,没有多大的利润,也总有人爱讨价还价。我也看不惯商户对她的恶劣态度,多次劝她买菜时少翻腾,多点少点无所谓,但她总是“狗改不了吃屎”,禀性难移。
妻子总说我不会买菜,但我有时候比她买的次数还多。我会用手机支付但她不会。支付宝上很多时候都有消费券,多着三五块,少着也有一两块,有时也有八九毛的。而且这类消费券优惠力度都不小。八毛八、九毛八,满一块钱就能用;一块多钱的消费券满两块钱就能用,两块五六的消费券满三块钱就能用。我们两个都有手机,比如上个月的18号至28号,我们两个手机每天都能抽到四个消费券,有时每天的消费券就有六七块钱,每天省的钱比花的钱多。比如买5块钱的东西,我分两次付款,付一个三块,再付一个两块。算下来一个鸡蛋只合两毛钱。有时没需要买的菜了,买一瓶洗洁精3块钱,用两个消费券实际只付一块钱就行了。10天就能节省六七十块钱。
网上也有很多APP上都有优惠券,我也会充分利用。每月最少也能节省二三十块钱。
现在,不再经营农资了,住在城里,除了星期天、节假日在家里看看孩子,也没啥事情。
闲暇之余,读读书玩玩手机,正好利用自己爱好写作的特长,把自己经营农资多年所积累和掌握的经营和技术知识写成稿件,投寄给报刊杂志,既愉悦了心情,又多少能增加些收入。
现在,虽然年龄大了又有病,好在有国家好的养老政策和自己曾经的民办教师生涯,多少也有点补贴。再加上会买菜的妻子和不会买菜的丈夫完美配合,吃穿不愁,花钱不需要向儿女们伸手,使本不富裕很艰难的晚年生活变得幸福快乐起来。

后
稷
文
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