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理解古诗词之关键要诀(三)
肖旭
3、抓住“诗眼”就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名句,即杜甫所说的“佳句”、“秀句”、“清词丽句”。它们多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之句。在这些名句之中,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哲理深邃、博大精深;有的高度概括、内涵丰富;有的写景状物、声情并茂;有的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它们在诗、词、文中,往往成为“诗眼”、“词眼”、“文眼”;它们在小说、戏曲中,往往成为“核心”;更有甚者,往往一、二两句就能概括出全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足见其价值、地位之重要。像这样的光辉名句,不仅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如:赵嘏《江 楼 感 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是一首情味隽永、淡雅洗炼的好诗。
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启逗读者,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将笔荡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读到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体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又如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二:
“金蟾啮锁烧香人,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这两联诗由于意象密度较大,再加上以象征手法来写,故在很单纯的形象中凝聚了多层次、很复杂的意义,这就增加了理解的困难。“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两句,就形象的表层看,前句指熏香炉里在烧香,古人常在书房、大庭烧香,发出香味。后句“玉虎”指雕着虎形的玉石辘轳。“牵丝”指牵动着的井绳。“汲井”,是从井中打水,“回”是转动,前、后两句烧香与辘轳连不起来。看来表面意思解决不了问题,“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程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实际意象寓意是很复杂的,细细剖解,每句各有三层意思:
(1)“金蟾”句中的熏炉,在古代多用于夜间。所以文中写熏炉烧香时,夜晚环境大大多于白天。六朝以后的诗词,又多用烧香表女性闺房、宫苑。这句写“烧香”含有时间意义,象征事情发生在夜晚;
(2)南朝·齐乐府中有一首民歌叫《杨叛儿》,诗中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一个女孩在唱:我就做那香,你就是那烧香的炉。以后“烧香”就成了一种男女欢会的比喻。这在李白、李贺诗中也可见到。所以“金蟾”句除了象征夜晚以外,还寓有男女欢爱的一种联想;
(3)“金蟾”咬住那锁纽,“啮锁”在形状在心理上能给人造成封闭、严密之感。另外李商隐还常用“锁”、“香”之词表达女性被深闭幽宅之中。所以,“金蟾”句会让人联想到秘密、隐闭、深邃、艰难等多重相关、相近的意思,进而会联想到欢会的隐密。
综上三层之意,“金蟾”句可视为情人在夜间幽会之事。
“玉虎牵丝汲井回”也有三层意思:
(1)人们习惯在清晨打水摇辘轳,故辘轳声可用于报晓,象征黎明到来。
(2)因由辘轳联想到天亮,所以在情诗恋歌当中,又常常成为一种惊春梦、促离别,唤起一对恋人愁怨的事物,跟上句“金蟾”相接应。
(3)写井索引绳、辘轳牵动回转,仍会造成人的心理反应,产生千丝缠绕之感,进而会生出情意缠绵、愁肠九转的联想。
综上诸意,该句铸成一个象征:情人在破晓之前归去。
综合起来看,这一联的大意是,在燃起熏香的时刻,情人秘密潜入来欢会,在辘轳报晓时分情人恋恋不舍地离去。这一联写女主人公对往日欢会的一种回忆,但构思很独特,每句只表现强调个别物象(东西的形象),不见背景,空无依傍,形象单纯而突兀。一个写香炉,一个写辘轳,景象非常单纯,诗中显得突兀。但这简单意象却包含幽隐复杂的多层义,足见诗人匠心所在。诗人强调表现熏炉烧香、辘轳打水的意义,在于表回忆与想象,因这两件事物都与女主人公的爱情生活有密切关系,足以唤起她对爱情的联想、回忆。她的联想不是出自机械的比喻,而是沿着真实的生活而展开的。入夜就烧香,情人偷偷潜入相会,到黎明打水时刻,辘轳一响,情人就回去了。所以香炉、辘轳就成了他们往日相会中常与耳目相接的物象。当他们处于热恋之时,对这些物象不大注意;而当事情过后、处于回味之时,这些东西又同往日的聚会、分离、欢乐、忧愁连接在一起,而以鲜明的印象突出在眼前。昔日的爱情生活也就更加清晰地于主人公头脑中重演。这香炉、辘轳两种物象就成了女主人公回想往日生活的一种媒介。就反映女主人公心理而言,它是在生活真实中而产生的一种感性直观的联想活动。香炉烧香、辘轳汲水是这种联想借以自由展开的空间一隅和时间的一瞬。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是用了两个典故。前句用晋朝贾充的女儿和贾充的下属韩寿偷情、私通的故事。后句用传说中曹植与宓妃间的一段爱情故事。“魏王”指曹植。宓妃死后他的魂魄还追找到曹植,把自己生前用过的一个枕头赠给了曹植。从字面义讲,贾充的女儿曾帘后偷觑韩寿的少年美貌,而宓妃死后爱情不断,又把自己曾用的枕头留给了魏王。这历史与文学的两个故事,实际仍是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生活的回忆。但这回忆与“金蟾”两句不同,前两句是回忆过去一夜之间的幽会,从夜晚到黎明。这两句是回顾这场爱情的离合始末,整个爱情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回忆这个过程当中,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这场爱情濒临破灭的一种感念。第一句用贾充女儿与韩寿私通,是写自己由于热恋对方而私通的。“宓妃留枕”是宓妃死后才做的,说明这场爱情终归破灭了。虽然自己心愿未遂,可痴情仍未断。从贾氏窥帘的热烈追求,到宓妃留枕情深绵绵,始终贯注着那种不可遏制、执着的、“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借历史和文学上这两桩爱情故事表现这样的内容,既完满概括了日月相积的爱情历程,又以故事自身所固有的感情色彩写出了女主人公回顾此事的心情。
还应看到,在这两联之间,意境是逐步推进的,前联写一夜幽会,后联写整个爱情过程。从一夜幽会到最终被伤离惜别所替代,这全部爱情的终点就是一种痛苦的破灭。所以,一夜之间的幽会就是她整个爱情的瞬间,而这全部爱情过程,就是她一夜感情的延伸、扩大。两者相映、相连,回环婉转地造成一种渺茫感伤的氛围。令人感到女主人公所回忆的是平日充满了艰难苦痛,到头来又以不幸而告终的爱情。
我们将女主人公那充满了艰难苦痛的回忆弄明白了,再加上尾、首两联所提示的“主意”,就不难理解该诗是写女主人公在爱情上遭受挫折,追怀往日爱情所表现的对幻灭的愤懑和无可奈何的悲哀,但自己又无力抑止住对情人的思念,阻止与花争发的爱情之火。
再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于天宝三载(744)被诏许还乡,驱出朝廷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天宝四载,李杜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题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文/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