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理解古诗词之关键要诀(三)

肖旭

3、抓住“诗眼”就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名句,即杜甫所说的“佳句”、“秀句”、“清词丽句”。它们多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之句。在这些名句之中,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哲理深邃、博大精深;有的高度概括、内涵丰富;有的写景状物、声情并茂;有的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它们在诗、词、文中,往往成为“诗眼”、“词眼”、“文眼”;它们在小说、戏曲中,往往成为“核心”;更有甚者,往往一、二两句就能概括出全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足见其价值、地位之重要。像这样的光辉名句,不仅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如:赵嘏《江 楼 感 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是一首情味隽永、淡雅洗炼的好诗。  
    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启逗读者,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将笔荡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读到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体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又如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二:  

“金蟾啮锁烧香人,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这两联诗由于意象密度较大,再加上以象征手法来写,故在很单纯的形象中凝聚了多层次、很复杂的意义,这就增加了理解的困难。“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两句,就形象的表层看,前句指熏香炉里在烧香,古人常在书房、大庭烧香,发出香味。后句“玉虎”指雕着虎形的玉石辘轳。“牵丝”指牵动着的井绳。“汲井”,是从井中打水,“回”是转动,前、后两句烧香与辘轳连不起来。看来表面意思解决不了问题,“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程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实际意象寓意是很复杂的,细细剖解,每句各有三层意思:  

(1)“金蟾”句中的熏炉,在古代多用于夜间。所以文中写熏炉烧香时,夜晚环境大大多于白天。六朝以后的诗词,又多用烧香表女性闺房、宫苑。这句写“烧香”含有时间意义,象征事情发生在夜晚;  

(2)南朝·齐乐府中有一首民歌叫《杨叛儿》,诗中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一个女孩在唱:我就做那香,你就是那烧香的炉。以后“烧香”就成了一种男女欢会的比喻。这在李白、李贺诗中也可见到。所以“金蟾”句除了象征夜晚以外,还寓有男女欢爱的一种联想;  

(3)“金蟾”咬住那锁纽,“啮锁”在形状在心理上能给人造成封闭、严密之感。另外李商隐还常用“锁”、“香”之词表达女性被深闭幽宅之中。所以,“金蟾”句会让人联想到秘密、隐闭、深邃、艰难等多重相关、相近的意思,进而会联想到欢会的隐密。
综上三层之意,“金蟾”句可视为情人在夜间幽会之事。  

“玉虎牵丝汲井回”也有三层意思:  

(1)人们习惯在清晨打水摇辘轳,故辘轳声可用于报晓,象征黎明到来。  

(2)因由辘轳联想到天亮,所以在情诗恋歌当中,又常常成为一种惊春梦、促离别,唤起一对恋人愁怨的事物,跟上句“金蟾”相接应。  

(3)写井索引绳、辘轳牵动回转,仍会造成人的心理反应,产生千丝缠绕之感,进而会生出情意缠绵、愁肠九转的联想。  

综上诸意,该句铸成一个象征:情人在破晓之前归去。  
    综合起来看,这一联的大意是,在燃起熏香的时刻,情人秘密潜入来欢会,在辘轳报晓时分情人恋恋不舍地离去。这一联写女主人公对往日欢会的一种回忆,但构思很独特,每句只表现强调个别物象(东西的形象),不见背景,空无依傍,形象单纯而突兀。一个写香炉,一个写辘轳,景象非常单纯,诗中显得突兀。但这简单意象却包含幽隐复杂的多层义,足见诗人匠心所在。诗人强调表现熏炉烧香、辘轳打水的意义,在于表回忆与想象,因这两件事物都与女主人公的爱情生活有密切关系,足以唤起她对爱情的联想、回忆。她的联想不是出自机械的比喻,而是沿着真实的生活而展开的。入夜就烧香,情人偷偷潜入相会,到黎明打水时刻,辘轳一响,情人就回去了。所以香炉、辘轳就成了他们往日相会中常与耳目相接的物象。当他们处于热恋之时,对这些物象不大注意;而当事情过后、处于回味之时,这些东西又同往日的聚会、分离、欢乐、忧愁连接在一起,而以鲜明的印象突出在眼前。昔日的爱情生活也就更加清晰地于主人公头脑中重演。这香炉、辘轳两种物象就成了女主人公回想往日生活的一种媒介。就反映女主人公心理而言,它是在生活真实中而产生的一种感性直观的联想活动。香炉烧香、辘轳汲水是这种联想借以自由展开的空间一隅和时间的一瞬。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是用了两个典故。前句用晋朝贾充的女儿和贾充的下属韩寿偷情、私通的故事。后句用传说中曹植与宓妃间的一段爱情故事。“魏王”指曹植。宓妃死后他的魂魄还追找到曹植,把自己生前用过的一个枕头赠给了曹植。从字面义讲,贾充的女儿曾帘后偷觑韩寿的少年美貌,而宓妃死后爱情不断,又把自己曾用的枕头留给了魏王。这历史与文学的两个故事,实际仍是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生活的回忆。但这回忆与“金蟾”两句不同,前两句是回忆过去一夜之间的幽会,从夜晚到黎明。这两句是回顾这场爱情的离合始末,整个爱情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回忆这个过程当中,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这场爱情濒临破灭的一种感念。第一句用贾充女儿与韩寿私通,是写自己由于热恋对方而私通的。“宓妃留枕”是宓妃死后才做的,说明这场爱情终归破灭了。虽然自己心愿未遂,可痴情仍未断。从贾氏窥帘的热烈追求,到宓妃留枕情深绵绵,始终贯注着那种不可遏制、执着的、“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借历史和文学上这两桩爱情故事表现这样的内容,既完满概括了日月相积的爱情历程,又以故事自身所固有的感情色彩写出了女主人公回顾此事的心情。  
    还应看到,在这两联之间,意境是逐步推进的,前联写一夜幽会,后联写整个爱情过程。从一夜幽会到最终被伤离惜别所替代,这全部爱情的终点就是一种痛苦的破灭。所以,一夜之间的幽会就是她整个爱情的瞬间,而这全部爱情过程,就是她一夜感情的延伸、扩大。两者相映、相连,回环婉转地造成一种渺茫感伤的氛围。令人感到女主人公所回忆的是平日充满了艰难苦痛,到头来又以不幸而告终的爱情。  
    我们将女主人公那充满了艰难苦痛的回忆弄明白了,再加上尾、首两联所提示的“主意”,就不难理解该诗是写女主人公在爱情上遭受挫折,追怀往日爱情所表现的对幻灭的愤懑和无可奈何的悲哀,但自己又无力抑止住对情人的思念,阻止与花争发的爱情之火。  

再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于天宝三载(744)被诏许还乡,驱出朝廷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天宝四载,李杜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题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文/肖旭

(0)

相关推荐

  • 唐 赵嘏《江楼感旧》今韵

    唐  赵嘏<江楼感旧>今韵 一君木子 江楼感旧 唐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评析 <江楼感旧>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唐 ...

  • 外国爱情诗赏析《我的眼睛……》波斯〕 鲁达基

    [波斯] 鲁达基 我的眼睛--因思念你变得像玛瑙一样红, 我的秘密--使我绽放开花儿似的面容. 眼泪是我同人们谈话的言语, 秘密却深深地隐藏在我的心中. (张晖 译) 这是一首无标题的四行诗,标题为笔 ...

  •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诗人望月兴叹,情思悠远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唯一.世间人何其多,能够同心同德者,却何其少.相交遍天下,知心能几人?来来往往的,都是命运里的过客.不论如何甜蜜,结局必然寂寥,过程才是绝对的享受. <江楼旧感> [唐]赵 ...

  • 外国爱情诗赏析《心爱的人儿,你还在酣睡不停》〔德国〕 艾斯特

    [德国] 艾斯特 "心爱的人儿,你还在酣睡不停? 可惜我们马上就会被唤醒, 一只美丽的小鸟, 它已经跳上了菩提树的枝顶." "我适才睡得正香, 是你,小宝贝,唤我起床. ...

  • 千家诗(六十八)——江楼感旧

    江楼感旧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大家好,我们依然继续来一起欣赏千家诗的七言绝句部分.今天呢,我们共同来鉴赏的是唐代诗人赵嘏的<江楼感旧&g ...

  • 外国爱情诗赏析《假如……》罗马尼亚〕 爱明内斯库

    [罗马尼亚] 爱明内斯库 假如树枝儿敲打着窗户, 而白杨在迎风摇晃, 那只是让我回想起你, 让你悄悄地走近我的身旁. 假如繁星在湖水上闪映着光芒, 把湖底通通照亮, 那只是为了让我的痛苦平息, 让我的 ...

  • 把握理解古诗词之关键要诀(一)

    肖旭 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词文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对古代诗词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尽管这些评说.赏析都只是初步的,但这些鉴赏评价都必须建立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之 ...

  • #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 原创。三十多...

    #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 原创. 三十多年诗词学习与练笔的历程告诉我,意象这个概念如今必须重新给与完整诠释,才更有利于诗文创作发展.再三斟酌,笔者慎重推出如下浅见: 意象,是指可被文字表达的一切人类 ...

  • 围绕一个中心 把握两个关键 摸清三个底数 强化四项措施<br>

    ---西峡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冷链食品安全 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 为全面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口冷链食品安全严峻形势,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冷链食品安全监管要求,积极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

  • 阅读全解析:阅读理解字词题,从三个层次去做答

    点击这里购买阅读全解析视频课

  • 总结对联必须把握的几个关键要素,一看就懂...

    总结对联必须把握的几个关键要素,一看就懂的干货: 在头条中,对对联深受大家的喜爱,参与人非常多,但是看了有不少对下联者尚未掌握对联的几个关键要素,再次将自己总结的几点经验与需要掌握的人分享一下,以求共 ...

  • 影调如何定,关键看“三用”

    作者:任峰辉(一峰摄影) 影调,就是指画面的明暗程度或明暗层次变化形成的基调或调子.画面的影调从明暗程度上可划分为高调.低调和中调.熟练地掌握各种影调的选择和处理技巧,按照以下"三用&quo ...

  • 剩余价值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关键

    现在,网上很多人说马克思偏向于道德说教,是一种乌托邦幻想.其实不是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家,他是从社会生产的客观关系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解资本主义必须理解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

  • 心脏病的禁忌那么多 最关键的三条却被很多人忽略

    时间退回十几年前,在心脏里支个架如果说还是件了不得的事儿,放到现在却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手术".似乎地球人都知道冠心病需要支架治疗,但是如何才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避免植入心脏支架 ...

  • “思维导图”之父东尼•博赞的超级记忆法,最关键的三点建议收藏

    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好的记忆能力,绝对能帮助你事半功倍!但对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打工人"们来说,记忆力几乎如同开闸洪水江河日下. 究竟如何拯救自己的记忆力,唤醒快要生锈的大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