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南上湖
历史文化名村——南上湖
吴立梅 文/图

八面山顶所见南上湖全景
一、村名由来
南上湖,谱牒称南湖,习称上湖。村名来历有二说。一是面对八面山(即禹山),八面山顶有天池,亦名“上湖”(道光《东阳县志·建置志三·禹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高七百丈,周二十里,上有天池。”隆庆《东阳续志·禹山上湖》:“山顶有池,曰'上湖’。”)因南对“上湖”,因此命名南上湖。二是民间传说,大禹治水之前,此地原为一个大湖泊,因处湖之上游,故名上湖,又因处于县域南部,称南上湖。(见《东阳地名志》)

南上湖得名之八面山顶 “上湖”
二、地理山川
南上湖背倚林深树密、山高谷幽的大常山(又名狮子坟)、紫荆山、安山(又名凤凰山)、馒头山(又名龟山)、和尚山和门前山,前对绿水长流、风光旖旎的南江之荆江段,隔江遥对孤峰突起、雄奇险秀的禹山。东与楼店、湖口等村相邻,西与夏溪滩、半傍山接壤。膏腴平畴,物产丰饶。整个村庄长一公里余,宽500米;东西长,南北狭,呈条状;旧时形如首在东、尾在西的神龟。
三、姓氏渊源
南上湖的最早住民有曹、杨、施、郭、倪、赵、陈、龚等姓,后逐渐他迁或式微。1950年土地改革时,南上湖分东西两村,卢坞和杨坑分别并入。东村以吕姓为主,张姓次之,李姓又次之;西村以何姓为主,李姓次之;若按入迁南上湖的先后排列,四大姓氏为何、吕、张、李。其他有南江水库吕姓、徐姓、金姓等部分移民及赵、钱、斯、吴、应、陈、周、郭、刘、杜、施、董等二十余姓。2017年底,共有1596户约3900人。
何姓为庐江何氏,远祖为唐叔虞裔孙韩王安。北宋嘉祐年间,何知言(1024~1095)自金华梅花门迁居东阳古竺(张山坞何殿口)。知言之孙何元卒后,政和六年或七年(1116或1117),何元妻骆氏携次子汝能(1098~1139)、幼子汝锡(1106~1151)卜居南上湖。东阳何氏大多由南上湖分衍。
吕姓有两支。一为太平吕氏,以吕玖(1049~?)为始祖。《太平吕氏宗谱》(也包括《南湖吕氏宗谱》)对吕玖以前的世系语焉不详。太平吕氏的祖源说法有五种,其中之一是东平吕氏后裔、南朝梁领军将军吕僧珍之裔吕伸、吕昌兄弟在唐代旅宦至金陵(今南京),吕伸的孙子吕从庆、吕从善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避黄巢之乱,举家从南京迁居安徽旌德和歙县,形成旌德——歙县吕氏望族。吕从庆之裔吕玖从歙县迁永康,衍为太平吕氏巨族。明永乐初年,吕玖十三世孙、何氏外孙吕鐩(1376~1433)自太平迁衍南上湖。
吕氏另一支为青山吕氏,吕颐(1432~1498)及其长子吕敦于明代弘治初年自永康青山避难徙居石狮桥北侧赵氏之庄户,称赵庄吕氏,后逐渐北移,汇入南上湖。此外,1971年南江水库建设时瑞山吕氏有宅口二十多户移民南上湖。
张姓为托塘张氏,以五代时出宰东阳的张潮(872~945)为始祖。张潮十九世孙、大四宗四房张阜(1420~1488)、八房张鹤(1445~1505)兄弟俩于明代景泰、天顺年间自城内托塘先后迁居南上湖之下宅和上宅。
李姓也有两支,一为桂坡李氏,唐宗室之裔李舍(1045~1121)从福建徙居睦州,于北宋元祐庚午(1090)迁居东阳城内南门积庆坊里仁里。李舍玄孙李侃(1122~1180)南宋初年迁城内东北隅新安街为中心的区域,以其地多桂花树,“桂发而子孙必应科目”,称桂坡李。以地处城东,也称东李。李侃三子、翰林侍讲学士李大璞八世孙李沂迁衍李宅,李沂曾孙李瓒(1479~1541)于嘉靖十年(1531)从李宅迁居单阁岭,数年后再迁南上湖东村。
李姓的另一支为孔山李氏,也称堂鹤李氏,孔子后裔。南宋建炎四年(1130),孔子四十八世孙孔端任避金兵择东阳南岑居住,其子孔琪娶东李女为妻,生孔袺、孔裕二子。因妻舅无嗣,孔袺过继给李氏,改姓李。孔裕也无嗣,李袺意欲归宗,但已考取秀才,不能改姓,只能死后归宗孔氏,俗称“活李死孔”。后迁李宅,再迁堂鹤。其裔李林武(1810~1881)道光年间(其裔称是道光七年,即1827年)避乱自堂鹤奔南上湖,娶何氏为妻,遂定居南上湖西村。
四、古建古迹
古厅堂:

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的东村吕宅大厅“念修堂”(其名沿用永康太平祖地厅堂),由吕兆谟(1823~1899)领头建造

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东村照厅

残存之东村吕氏小厅照壁

东村砖牌楼

建于清末的东村下张宅“九如堂”

东村“九如堂”照厅

仅存18米长的宋太傅祠砖砌后壁

建于光绪甲辰(1904)的西村孔山李氏文德堂
(文德堂始祖为孔山李氏十九世汝楠1617-1723)
古民居:

临街之民国初年建筑,系张柏春(1893~1957)住宅,解放初土匪猖獗,因南上湖的基干民兵力量较强,故湖溪区区公所设此。后曾设邮电所

西村“萃和堂”

西村清末建筑“九间头”正立面

西村“九间头”的内部装饰

西村“七间头”的梁柱,一牛腿已被盗

西村茂德常“九间头”的梁架与牛腿

西村“十三间头”之前廊
寺庙:
仙岩禅寺。位于西山坞兰亭公园。公园海拔187米,山坞幽深,林木茂密,崖洞奇险,流水潺湲,飞瀑溅珠,风光秀丽,环境清雅。山门东向。寺距山门350米。寺北150米为梵音亭,历阶而上有登云洞。周边还有定心寺、思孤亭、凌霄阁、仙虎洞、魁星岩、滴水岩等景点,西端有龙华寺。

仙岩寺

曹山殿建筑群
曹山殿。在村东凤凰山麓,坐北朝南。始建于宋,拓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有天门、前殿、雨台(戏台)、关公庙、东静庵、遗爱亭、赵庄吕氏本保殿、李姓本保殿等建筑。原为吕、张两姓共建之殿,供奉曹山太祖。相传曹山太祖以医术济人,声名远播。有楹联:“救苦拯危妙药挽回恩再造;行仁赐福慈云普遍利群生。”
古戏台:

东村古戏台(俗称“雨台”)
古井池:

西村明代初年的古井,位于友松书院(原南上湖小学址)东侧

太平池对面水量丰沛的宋代古井——花台井

东村历史最悠久的宋代古井——赵宅井

1942年在日寇炸弹坑上建造的太平池
古街:
明清之际已设市,逢农历五、十为市日,康熙《新修东阳县志》有载。1952年10月起逢二、五、八为市日,1988年起恢复逢五、十市日。南上湖集市一般延续半个上午,约二三个小时,称为“露水市”,意为露水干了,集市即散。

从昔日闹市中心三角店东望古街

古街西段,图片正中为林清桥,右为老供销社
古道:
单阁岭古道。经山坞口、杨坑桥头,翻越单阁岭,过任岭脚,经岙里坑入北乡平原,主要往李宅方向。
炉坞岭古道。经山坞口,过炉坞岭,翻越猪头爿,到白火墙。
西岩岭古道。经西山坞,翻越西岩岭,进入三都和堂,然后经大小岭进县城。此道为南上湖西出县城、府城的捷径。始修于南宋初年,距今近900年。何姓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从这条道赶考取得功名。

位于西山坞龙华寺右侧的西岩岭古道
古桥:林清桥。系一座廊桥,位于旧时磐安及湖溪、郭宅一带至东阳的要道。长13.4米,宽6米,高5米。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光绪三年(1877),何裕启独资重建。1922年被洪水冲塌,由公常出资修复。2009年春,村民集资再次重修。

林清桥,其栋梁和两根金桁均为长13米的统桁,跨三间桥亭
古亭:遗爱亭。位于曹山殿前,系骑路石柱亭,后因道路南移,交通功能不再。吕郁华(1843~1909)、张经绪(1843~?)等于光绪戊子(1888)年募建。亭柱联:“地接南湖引人入胜;山环西岭且住为佳。”

遗爱亭

位于村东的同乐亭,亭联:“力倦到来稍歇憩;路遥前去莫耽延。”
古渡口:山荆头义渡。乾隆年间,南上湖西村人何礼賐(1743~1820)在今石狮桥处设立渡口,名“山荆头义渡”(道光《东阳县志·卷三·建置志三·桥渡》)。何礼賐的族孙、林头桃园人、乾隆戊申(1788)举人何豫(1758~1849)在《商房礼一千五百六十七乡祭酒礼賐公传》中说:“荆溪故有桥,雨兼旬,蛟发辄坏,(何礼賐)为渡航,并以田给榜人(船夫)数椽寝息,翼以亭。”(民国22年重修本《东阳何氏宗谱·文集第四·行述二》)道光私刻本《东阳县志·卷之二·桥渡》“山荆头义渡”条下云:“南湖(南上湖)前有荆水(南江),北通宁、绍,南通台、温,春夏涨发,行者病涉,賐设航以渡,割膏腴田十亩为修航及篙工计。复于岸上建亭,劳者憩,渴者饮,行人感其惠。”

石狮桥,古渡口旧址在此上游200余米
古碑石及祭器:何氏兰亭碑: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法帖》,笔飞墨舞,气象万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王羲之也因此帖被尊为“书圣”。唐初,王羲之书法被视为异宝,唐太宗也酷好此道,派御史萧翼从辩才处设计赚取此帖。得帖后,命欧阳询照真迹勾摹勒石于学士院。五代朱梁时移置汴京。辽太宗耶律德光破后晋,携此石北去,后中道崩殂,碑石弃于杀虎林。宋庆历年间,李学究得此石。定武太守遵仁宗之命,重金购下置于定州州治(今河北定县)。定州在唐时属义武军,宋时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军”为“定武军”,该石刻遂被命名为《定武兰亭》。靖康之变,腊月初一,金兵进入汴京,将皇宫內苑的物件掳掠一空,此石独得保留。汴京留守宗泽见到此石,将它封好,次年(1128)送往扬州。宋高宗驻跸扬州,将石碑放在身边,拓印数本分赠大臣。过了月余,金兵抵扬州,高宗仓皇过江。后来向子固任扬州统帅,受命冥搜此石,竟不获。

何氏兰亭碑拓本
三百多年后的明宣德四年(1429),扬州石塔寺和尚疏浚水井复得此石,已缺一角,字有剥损。何士英时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运使,将此石进呈皇上。宣宗念何士英为官清正,遂将此石赐给他。何士英告老还乡,携此石回南上湖,命子孙世守勿弃。隆庆五年(1571),何士英六世孙何思明(1546~1613,字施之,号静虚)赴京,请山阴状元张元忭为此石作序。
明万历年间,东阳知县黄文炳听说有此碑石,遂命轿往观。何氏人见父母官前来,不敢拒,也不虞有他,就拿出碑石。不料知县见此宝物,顿起贪念,命轿工纳入轿中,飞奔而去。何姓人闻讯大愤,聚众拦截。黄知县见人情汹汹,知不可强取,也自觉理亏,羞恼之下,便将碑石推出轿外。《东阳何氏宗谱》载:“明万历间,邑令黄文炳到地就观,毕,纳诸舆。族孙遮道喧聚,舆不获前。黄投诸地,石裂为三。”断纹呈“丫”状。何姓太婆命孟仲季三房子孙分藏一块。经此一劫,何氏子孙坚藏此石,秘不示人。规定只于王羲之写兰亭序的纪念日——每年的三月初三,各房携石到何氏宗祠凑成一体,捶拓若干份,以作厚礼赠送亲朋。外人如需捶拓,规定章程须趸交大洋二十元。新中国成立之初,此碑石捐献给国家,初藏于东阳文管会,后由省博物馆收藏,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何士英1436年所撰关于何氏兰亭碑的“自识”

东村张柏春宅院中字迹漫漶之古碑

宋刻“南渡世家”石碑四块,一字一石

太傅祠庙门抱鼓石及祠内巨碑。明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进士、
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金华人潘徽曾作《太傅公庙门记》


明初两淮都盐运使何士英告老还乡稳船石两块

太傅祠明代祭器一套
五、传统物产
丝绸。南上湖为始于唐宋的东阳丝绸的重要产地,纺织业为传统家庭手工业,村中女孩从小必学。所织土布、土绸、土织带、土织围裙,式样不一,花色繁多。妇女擅绣者颇多,制作绣花鞋、绣花帽、绣花围兜、绣头额、绣帐额、绣花扇心历负盛名。1936年南上湖老厅曾举办一次端午节香包展览会,所展香包有花、果、瓜、豆、虫、鱼、鸟、兽,无不肖形象物,各竞其巧。绣、络、编、锁等技艺,各尽其长。
木雕。村中多百工艺人,泥水匠木匠甚众,尤以木雕艺人为著。1992年全村有木雕专业人员400余人。有不少木雕艺人定居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


西村“九间头”槅扇门腰板古诗集句诗意雕刻
苹果。南上湖为北苹南种的典型。苹果向为北方所产,1956年,吕汝德从嵊县购入苹果苗,开始北苹南引栽培试验。1959年结下第一批苹果,至1960年代最高株产136.5公斤。东、西两村成片栽种苹果。西村被评为省农业先进单位。1968年,县革委会开现场会推广苹果种植。同年,省农科院引进80余个苹果品种,在南上湖作南方苹果栽培适宜性试验。1979年,东村苹果产量50吨。1982年,东村被评为省农业先进集体。1984年,浙江苹果栽培适应性学术研讨会在东阳召开,会上,专家们再次肯定南上湖苹果栽培的成功经验。南上湖盛产苹果三十余年,直至上世纪末。
六、文化习俗
戏班。“老紫云”班。创办早,影响大,是以演唱侯阳高腔、昆腔、乱弹“三合”之典型。1918年,夏阳山行头主杨时正从嵊县崇仁镇买来“裘紫云”行头,改名“杨紫云”。1923年卖给南上湖“同德堂”药店老板张经友(1845~1933),易名“张紫云”。1925年,张经友又向上卢卢永和买来一副行头。于是将“张紫云”分成“老紫云”和“新紫云”两个班。张经友自己经营“老紫云”,“新紫云”给其次子张翊潭(1874~?)管理。1951年9月,“老紫云”与“王新喜”组成“东阳剧团”,1954年11月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更名“东阳婺剧团”。“老紫云”拥有剧目:高腔、昆腔各18本,乱弹36本,共计72本,另有一些折子戏。“老紫云”演员阵容强大,名伶众多,文武兼优,演艺不凡,名播浙江南半部的金、衢、严、台、温、处六府,据称花头台系其创编。其戏台鹤顶格柱联“紫气满乾坤,舞罢天仙割乐府;云风弥宇宙,演来怪剧醒人心”,横批“老实好”。
罗汉班。南上湖尚武之风颇盛,中武秀才者多人。其中吕志武(1714~1783)中乾隆元年丙辰恩科第13名武举人,赴部拣选一等,以卫千总叙用。南上湖罗汉班约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其时倭寇猖獗,民间习武以自卫,后演变为强身健体、表演交谊的活动。聘拳师教习套路,农历七月半开始,于农闲夜间集中于祠堂、厅堂或空地演习。逢湖溪六月初四,横店六月十四、八月十三,郭庄八月十三,南上湖九月二十庙会时举旗出演,表演走阵、打盾牌、拳术、刀枪、棍棒及叠罗汉等活动,也到前山何、后山店、郭庄等地演出。叠罗汉的名目有背独脚、造牌坊、叠龙亭、叠小井、搭仙轿、刘海戏金蟾、童子拜观音等。外出表演时罗汉班人一律穿黑衣、红裤、竹节袜、黑白帮布鞋,腰系扎缚或花袱,赤膊,不戴帽。

武秀才吕齐松(1869~?)练武之石墩、石杠铃,
另有120斤重大刀两把,1958年大办钢铁时被卖;吕齐松曾任厦门海防营营长
莲花头。即莲花落,也称“讨饭莲花”。表演者穿着特殊服装载歌载舞,以娱乐劝善。其服装样式,已历三次演变。第一代,头戴稻草编的箍圈,前额箍上插有雉尾或象征羽毛的稻草秆辫,白色内衣,外披稻草衣,胸前画有朱砂图案,下围稻草编成的短裙,赤足。第二代,身着类似清代朝服的褂子。第三代是长衫,外套羊皮褂,戴茶色眼镜。1983年2月,东村李松良以此参加浙江省民族民间舞蹈现场交流会表演,文化部和浙江电视台现场录像。
七、史事传说
皇帝赐字定排行
修玉牒官何淡和监修何梦然叔侄为本族修家谱,嘉定十二年(1219)八月初一,宁宗赵扩皇帝下诏:“家之不可无谱,犹国之不可无史也。史以纪万世帝王之统,谱以载一家衍派之详,有国有家,此为巨务。乃者玉牒维新,既贤劳而奏绩;庐江贻远,可合族以联宗。特假尔淡尔梦然三月,编修家乘。且赐男女行号二十代,世世钦承,永沐光宠。男行:百千万庆清,得衍贵曾成,绍宗衍惠泽,崇礼永安和。女行:次正晋彝敬,训重胜义荣,淑慎常贞静,端定保康宁。”
第六世何淡这一辈开始为“百”字辈。皇帝赐字定排行的情况,除了皇室和孔子家族外,似不多见。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皇帝也给女子排行,可能独此一家。
东阳五府何为首
东阳五府,指的是五位宰相级别的高官葛洪、乔行简、马光祖、厉文翁、何梦然的府第。五府有个排序的问题,如果按这五人的出生先后排列,就是上面的顺序,何梦然排在最后,进入宰执行列也迟于葛洪、乔行简。但由于宋度宗的一道敕旨,何府一跃而成为五府之首。宋度宗于咸淳二年(1266)十月十五日给何梦然的敕旨中说:“尔何梦然,朕亲臣也,又师臣也。则他日为国家世臣可知,特赐尔世世云仍,永称何府,盖殊恩也。夫乔也,厉也,马也,葛也,彼既累世称之,朕亦仿宠嘉焉。五府同称,百世罔斁,均沾一视之仁,宜分先后之序。”由于度宗的敕旨,遂有何、乔、厉、马、葛的顺序。而何氏则颇以度宗的敕旨为荣,其宗祠楹联赫然书曰:“理学名宗,豫秦晋皖浙,几经迁移,德高望重,荣居五府之首;南渡世家,公孙姬韩何,数易姓氏,丁旺才宏,名列吴宁望族。”
两朝君王敬师臣
何梦然在理宗、度宗两位皇帝的心目中,地位颇重。理宗皇帝赵昀与何梦然可谓“君臣之间礼义兼至”。理宗皇帝曾有御诗二首,其一为:“经帷讲诵得元龟,三百余年厥鉴垂。易暴从仁开令绪,任贤去佞衍丕基。时观往牒宜加省,日近诸儒赖进规。坐致太平今日事,愿歌既醉万年诗。”其二为:“春秋万古一权衡,削笔昭昭揭日星。道贯百王垂大法,义先五始定常经。是非褒贬寓深意,理乱安危烛未形。内夏外夷归一统,烨然治家炳丹青。”除这两首诗外,景定年间,还对何梦然下了四道圣旨,从中也不难看出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
景定三年三月五日,理宗皇帝还荫封了何梦然祖上三代七人。景定四年癸亥春日,理宗皇帝为何梦然的《千里马图》御书“萧萧千里马,个个五花纹。”赐名其书房为“月斋”,以示他为官清廉,又下旨建府。赞扬他“忠实平实”,又亲书 “平实堂”三字。
何梦然又是度宗赵禥做太子时的老师,彼此感情深厚。咸淳五年(1269)春,度宗问侍臣曰:“朕在青宫时,何梦然教朕'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其人安在?”侍臣曰:“已作古矣!”上哀悼不已,加赠紫金光禄大夫、少傅、永国公,食邑四千八百户。度宗帝命宫殿画师为何梦然制作了一幅遗像,并写了御赞。
巨贾报恩曹山殿

曹山原为曹姓太祖之地,曹氏绝嗣后归属张氏。吕、张两姓商议,共建曹山太祖庙,名为曹山殿,其后演变为吕、张两姓的本保殿。建成后,太祖化一老丈云游四方。苏州一巨贾病入膏肓,命若游丝。太祖妙手回春,巨贾康复如初。为答谢再造之恩,巨贾特地来到南上湖拜谢老丈。到后方知并无老丈其人。到曹山殿,见殿内太祖像与老丈一毫无差,才明白自己是太祖化身所救,连忙跪地叩谢。遂斥资扩建庙宇,重贴金身。此后四方求医问祷者络绎,农历九月二十为曹山太祖庙会。
何精神学法夺雨
何精神,南上湖人,不知其生卒年月,也不知是何时人。相传他在年轻时即寻访名山,求道学法,善于钻研,不耻于问。十年辛勤,年方而立的何精神已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驱邪捉鬼更是小菜一碟。某年盛夏,连月不雨,禾苗枯焦。何精神见此情形,也焦虑万分。大旱望云霓,有一天,果然从西边飘来大片黑云,但被风裹挟向东疾飞而去。百姓只能望着老天干着急。何精神见状,就到村子西南靠近南江叫“云头背”的地方披头散发,步罡踏斗,仗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云层止步,大雨倾盆而下,一直下了一天一夜,直下得河满池满。旱情也得以彻底解除,庄稼也有了收成。人们都十分感激何精神。但过了不久,一个晴天霹雳将何精神劈死了。原来,那大片黑云是到天台去降雨的,何精神作法将其拦截,违犯了天条,因此遭天磔。还有一说,何精神对此已有预知,躺到棺材里,嘱其母勿开。后提早开启,何精神得破伤风而死,葬在草桥。何精神为民夺雨而殒身,百姓感念不已,就在今供销社东边修了一座五间两居头的“道院”纪念他,何的塑像在东边居头。每年六月迎花灯和除夕祭祀必到道院和草桥墓地。塑像系立像,解放初被毁。
八、著名人物
何椿(1136~1196),字伯寿。南上湖始迁祖何汝能第三子,现居南上湖何氏的直系祖。谱载任邵武军通判。《宋登科记》1922页载:“何椿……(何)松弟。孝宗朝登进士科。曾任福州侯官县丞,迁摄长乐县令。(宋唐士耻《灵岩集》卷八《府判何公行状》)”《府判何公行状》一文见《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588页。
何逮(1153~1203),字思顺。力教诸弟何造、何逵、何淡。擅诗,陆游见其遗稿,感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超然于世俗毁誉之外”。以不得见其人深为遗憾,为何逮作《墓表》。陈亮则为何逮母杜氏作墓志铭。
何逵(1163~1216),字泽可。南宋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傅行简榜进士。历任高安教授、浙西提举司干办公事,以子梦然贵,累赠太师、惠国公。何逵于嘉定乙亥年(1215)亲手制订了《遗训》,俗称《太师惠国公遗训》,共十四则。第一则,历数当读之书,“欲知立身不陷过恶,须熟读《童蒙训》,并《名臣言行录》,并晦庵《小学》之书,欲习举业进取功名,须熟读《古文关键》、《苏文进策节》、《史记》、西汉八书诸志事实及其间文之雅丽者记诵之。又看《丽泽集》文,熟此诸文,则出笔自然,远过于人”。第二则,“宁可欠饭食,不可不每岁请先生,或往就师读书”。第三则,讲孝道,“惟孝可动天地,能谨事后母,尤最称孝感”;其他有讲家和,务勤俭、惩忿怒、戒酒色、禁赌博、讲薄葬等。《遗训》重视教育,眼光高远,对何氏家族影响深远。六子皆出仕,其中梦开、梦祥、梦然皆进士。
何淡(1165~1222),字履常。何逵之弟。太学上舍生第一,嘉泰三年(1203)成为免试成进士的三人之一(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六·选举四》2233页进士名录)。历任武冈军学教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国子学正、太常博士、国子丞秘书、宣教郎。著有《通鉴手抄拙录》、《贤关漫录》、《武攸录》、《武林录》。其子何塾为端平二年(1235)乙未科吴叔告榜进士。
何梦祥(1201~1260),字视履,号爱山。中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徐俨夫榜进士。历官余姚尉、军器监、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直宝章阁浙东提刑、直敷文阁、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徽猷阁直学士、主管建宁知府武夷山冲佑观、直宝文阁太平州知州。
何梦然(1207~1267),字子是,号月斋。为文雄深雅健,中南省试第一,登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留梦炎榜进士。初任南康军教授,宝祐年间,历任国子监书库官、迁国子正、太学博士、国子博士、国子丞、秘书丞兼右曹郞官、兼庄文府教授、安吉知州。景定元年(1260)任殿中侍御史兼侍讲;秋,升侍御史。景定二年四月,任端明殿大学士、佥书枢密院事,旋兼太子宾客,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封东阳郡开国公;十月,任同知枢密院事;十二月,兼参知政事。景定四年三月,兼知枢密院事;九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景定五年五月,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建宁府,是年建府于南上湖。五年夏,告老还乡,上允所请,诏加资政殿大学士,东阳郡开国公。咸淳三年(1267)又建府第于东岘峰下紫金里(今卢宅何府基),同年十月卒。加赠紫金光禄大夫、少傅、永国公。后裔衍于林头等地。
梦然与兄梦申共同研究注释《周礼》。宋濂《题东阳二何君周礼义后》称:“东阳何氏,宋季多以科史发身。内舍生梦申与其弟参知政事梦然,所作《<周礼>义》各一首,皆近道之言。”所著《<周礼>义》,《续文献通考》有著录。文天祥有《谢何枢密启》,对何梦然的识拔表谢忱。
据《宋登科记》,庐江何氏在宋代的进士共11人,为何松、何椿、何坦、何逵、何淡、何怡、何塾、何梦祥、何梦然、何恜、何梦开。
何士英(1366~1445),字子文,号友松。明洪武丁丑(1397)以荐辟任陕西平凉知府,次年陈请归养父母忤旨,被贬广东廉州判官。永乐元年(1403)复任平凉知府,恰逢有关部门核实仓储粮食,前任亏空数千石,何士英倾家财补偿。辖下百姓深为感动,帮他弥补亏空。凉州北临沙漠,地旷人稀,土瘠民贫,何士英奏罢徭役苛税。任满离开,父老遮留载道,礼部郎中邵正赠诗,有“前任只多琴与鹤,此行惟有影和身”之句。被明成祖列为天下十八清官之首。永乐十八年春,升亚中大夫。不久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此职被视为肥缺,何士英遵循古法,严格按照儒家的道统当官,忠于职守,为官清廉。他自号“一白”,立志清白为官。宣德十年(1435),年届七十,告老还乡。何氏小宗祠三间三进,即称“一白堂”,上世纪60年代南上湖小学扩建时拆毁。
吕伦成(1617~1697),字汝化。三藩之乱时率众保卫乡土,名重乡里,系乡饮介宾。多做义举,在八面山北麓建桥。八面山又称“社山”,南上湖在八面山的北麓有田地。但村庄与八面山之间隔着南江。秋冬之时,尚能涉水而过;夏秋汛期,则洪波翻卷,滚滚滔滔,无法过江。吕伦成见此情景,决定捐资建桥,以解民忧。桥于康熙十三年(1674)建造,长10仞,约合30米。这应该是石狮桥前身的前身。为护桥,在桥南建涵碧庵,招僧住持,并助田数亩、山若干,以维持僧人生活。
【五点考证】
1.骆太婆迁居南上湖的时间为政和六年或七年(公元1116或1117)。因何元卒于政和五年六月初七,其时骆太婆40岁,长子汝明20岁,次子汝能18岁,幼子汝锡10岁。“厥后骆氏偕仲季二子自古竺(原文为“竹”)迁居上湖,抽棘肇基。”(《东阳何氏宗谱》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本卷十七“世传”第七、八两页)。“厥后”就是“其后”,“其”指代何元安葬于向竹坞屏峰。待祭祀秋收等事完毕,已近年关,因此当年迁居南上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为此,何豫在道光丁酉谱序中说:“太傅公随骆氏母再迁南湖,稽其时,在政和六年或七年。”(《东阳何氏宗谱》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本卷一“文集·谱序”第十九页)何豫(1758~1849)是何汝能二十一世孙,林头桃园人,乾隆戊申(1788)举人,享年九十二,曾在一白堂任教回迁南上湖居住数年(见民国谱《文集·行述·和字行·和五百五十三孝廉杭州昌化县训导葕洲公行传》第八页),系何氏清代的两名举人之一,为著名学者。“稽”就是“考核”,何豫的说法是合理而可信的。
2016年或2017年,是何氏肇基南上湖900周年。
2.骆太婆插棘占卜在宗谱上没有依据。2001年重修之《东阳何府宗谱》卷一《文集·里居·林头村记》354、355页:“安人骆氏途经山清水秀之南湖,见其寓有钟灵毓秀之象征,拟转迁于此,遂翦棘培基于其地,以志占卜。翌年复往省视,所插之棘茁壮成长,应验占卜,即偕同次子汝能、幼子汝锡二公爰居南湖。”涉及迁居南上湖的有多处,如前文所述“厥后骆氏偕仲季二子自古竹迁居上湖,抽棘肇基。”民国谱卷三《文集·行述·始祖·宋赠太傅六府君行状》第一页:“母骆氏携公与季弟,胥宇上湖,翦棘肇基,构堂轮奂。”只提到“抽棘”或“翦棘”。“ 棘”的本义为有刺的酸枣树,也泛指带刺的植物;“抽”就是拔去,“翦”通“剪”,就是砍掉。综合看,就是骆太婆拔去砍掉荆棘之类,也就是“开荒”,并没有倒插以占卜 。
3.关于现居南上湖何氏、即三房的直系祖何椿的材料,谱上很少。人物介绍部分的资料来自《宋登科记》,但上面说何椿是金华人。因何氏发族东阳不久,说成祖籍地金华,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
4.南湖吕氏不可能源于瑞山吕氏。吕玖不是瑞山谱上的吕纯玖。《南湖吕氏宗谱》光绪乙巳重修本、民国丁卯续修本,《太平吕氏宗谱》民国辛未存堂本,均以吕玖为太平吕氏始祖。吕玖,字玉成,排行第五十,生于宋天祐年间,娶清渭芮氏。根据其子吕遵生于北宋熙宁戊申(公元1068年)上推,天祐应是皇祐之误。《南湖吕氏宗谱》2004重修本将吕玖生年确定为皇祐己丑(1049),基本合理。太平吕氏的前四代均生于北宋。而瑞山吕氏的《瑞山吕氏宗谱》民国辛巳重修本卷四23页载吕纯玖:“崇五十,讳纯玖,字恒初,号玉成,迁居永邑太平,生卒缺。娶清渭芮氏,生卒缺。”瑞山吕氏的前几代大多生卒缺,仅吕纯玖的祖父吕祖烈(即吕祖谦之弟)有“公生当绍兴之季”。绍兴为宋高宗年号,系公元1131—1162年,“季”就是末年,绍兴末年应在1150年以后。根据吕祖谦生于1137年推算,吕祖烈上有四位兄长,吕祖谦为长兄,以间隔两年计算,吕祖烈生年不会早于1145年。如果各以20岁生子推算,吕祖烈之子吕訚年生于1165年,吕訚年之子吕玖生于1185年。这样,吕玖至少比吕纯玖早生136年,比吕纯玖的五世祖吕好问(1064—1131)还早生15年,有五代(吕好问——吕弸中——吕大器——吕祖烈——吕訚年——吕纯玖)的代差。虽然两人的排行、迁居、娶妻有相同之处,但字号不同,生年相差太大,吕玖是北宋人,吕纯玖是南宋人。
5.南上湖集市的形成应早于康熙年间,或在明代后期。康熙二十年(1681)赵衍编纂的《新修东阳县志·卷一·职方类五·乡都》已载“有上湖市,五、十日爲期”,则集市的形成必早于康熙二十年。横店在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万历年间厉思恩有义市之设。从当时人口、经济、地域等因素推断,南上湖集市的形成应该和横店相近或稍迟。
【参考文献】
1. 《宋史》
2. 雍正《浙江通志》
3. 《宋登科记》
4. 康熙《新修东阳县志》
5. 道光《东阳县志》
6. 《东阳市志》
7. 《东阳市文化志》
8. 《东阳县地名志》
9. 《东阳何氏宗谱》民国壬申重修本
10. 《东阳何府宗谱》2001重修本
11. 《太平吕氏宗谱》民国辛未存堂本
12. 《南湖吕氏宗谱》光绪乙巳重修本
13. 《南湖吕氏宗谱》2004重修本
14. 《托塘张氏宗谱》民国庚申续修本
15. 《托塘张氏宗谱》2002重修本
16. 《东李宗谱》2003重修本
17. 《东阳名村志》
2014.6.18脱稿
原载《东阳古村落(上册)》及《东阳人》第45期
《文化东阳》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