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即权力”的哲学本质

文/王馥芳

“话语即权力”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就职演讲《话语的秩序》中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最强隐喻之一,也是最为有力的哲学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不仅仅把话语看成是“纸上苍生”,而且看成是对社会实践主体具有支配性和役使性的强大社会力量。福柯把这种力量定义为“权力”,并由此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话语即权力。福柯所言的“权力”是指一种渗透于社会实践主体之中的、难以被人们感知,却又无所不在的“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是一种带有司法之立法功能的支配性社会力量。这种支配性力量管约或者役使着社会实践主体,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话语即权力”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后期所提出的本体论主体间性思想。从语言的本体性出发,海德格尔提出了“语言即思”的哲学命题。“语言即思”颠覆了传统的说话者和语言之间的“说与被说”关系,而把说话者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一种“应合者与说”的关系。“应合者与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主客体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说话者主体和对象主体(语言)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两者相互对话、相互理解。

从本体论主体间性思想出发,福柯同样赋予话语以“主体间性”:“话语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是生活主体和对象能够相互交融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因“思”是说话者本体自身的一部分,故海氏是在本体论的框架下探讨语言的主体间性。而“权力”因是说话者本体之外的“他者”,是社会主体之中的一部分,福柯因此首次把话语从说话者主体之中剥离出去,使其成为一种制约、役使、支配或者界定社会实践主体的强大社会力量。人类和话语之间的关系遂由海氏所定义的说话者主体间的共在关系,变身为社会实践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把话语作为说话者主体自身的一部分延展到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一部分,福柯给话语赋予了社会主体性,从而使话语对社会实践主体具有支配意志。福柯的哲学命题,奠定了话语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由此,话语既不是说话者主体的单纯客体,也不是说话者主体自身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支配社会实践主体的权势力量。

语言学界的一个共识是:话语是有等级的。最低层次的话语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话语。它们一经说出便消逝,几乎对公共社会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真正对社会文化生活有影响的是代表社会主流叙事的法律、政治、宗教、哲学、科学、文学和生态文本。这些文本除了它们自身的表述之外,还不停地被人评述或者评说。这些文本自身的叙事以及其所招致的各种评述使得其背后所代表的制度意识不停地被强化,从而成为真正对社会生活有影响的强势或者“威权”话语。但话语作为权力对社会主体的支配性不是绝对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形塑和限制。

形塑话语的限制机制

1970年,福柯就任法兰西学院院士时发表著名的就职演讲《话语的秩序》。在演讲中,他指出了限制话语的三组主要手段,或者说区分了三种形塑话语的系统:外部排斥系统、内部程序和话语应用条件限制系统。外部排斥系统主要通过禁律、区别和歧视以及真理和谬误之分这三种排斥手段限制话语的力量。福柯指出,支持这三种排斥手段的是制度。内部程序是“话语本身的自行控制”机制,它主要通过评论原则、话语冲淡(rarefaction)原则或者说作者原则、学科的组织与评论原则来限制话语中的偶然因素并降低话语的不可预测性。话语应用条件限制系统主要是通过话语仪规、话语社团、信条原则和社会性占有来“决定话语的应用条件,对话语持有者给予一定的规范,这样便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使用话语了”。此外,福柯指出,教育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制度化的医疗系统也同样构成了(至少是在它们的某些方面)一种控制话语的制度。综合来看,话语的制造和形塑是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力量相互角力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体制网络系统的力量日益强大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体制系统网络正在成为制造和形塑话语的最重要的力量。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体制”或者“制度”业已成为一种最为有力的控制和限制话语的程序。话语的制造和形塑受到整个体制系统网络程序的控制、选择和组织。

体制系统网络程序的作用一方面在于禁锢话语内容、固化话语形式和话语的言说程序。另一方面在于压制、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其他话语的权力。首先,体制通过诸如禁律、规定和劝告等排斥手段禁锢话语内容;其次,体制通过程式手段固化话语形式和话语的言说程序;再次,体制通过褒奖和惩罚机制来确立体制性话语对其他话语的优势;最后,体制通过合法与非法的区分以完全消解某些话语的力量,并形成合法话语与“非法”话语的二元对立。在这四种排斥手段中,合法与非法的区分是体制对其他话语的主要形塑和限制手段。

体制所制造的“体制性话语”不是纯粹之“思”的结果,其在本质上是一种依赖制度支持和配给的、优先享有社会性占有的“威权”话语。“体制”不但为其自身所制造的话语设置条框,而且通过运用各种限制机制对其他话语施加压力,以压制、削弱、甚至完全消弭其他话语的力量。中国的某些官员往往把“体制性话语”的“威权”发挥到极致,形成备受公众诟病的“中国式官话”。

体制和话语的权力本质

体制或者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制造和形塑话语的重要程序,另一方面,它也是话语得以对社会主体行使其支配和役使权力的保障机制,即话语“威权”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制度的保障。福柯在《话语的秩序》演讲稿中指出:制度对形塑话语的外部排斥系统提供支持。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制度之所以可以给形塑话语的外部排斥系统提供支持,原因在于“排斥性”亦是“制度”的本质特征。

任何制度都试图在正义理论或者“真理话语”中寻求其基础的合法化和立法的权威性依据。正是制度的“合法化”使得其本质上具有“排斥意志”。“制度”的排斥性主要表现在“合法意志”本身的绝对性。虽然“制度”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己任,但因为制度本质上的“排斥”性质,“正义”和“真理”最终只能是“制度”的理想化诉求。很多时候,普通大众对“制度”那强大的排斥机制是毫无意识的。

制度主要通过运用合法与非法的区分这一排斥机制以达到消弭其他话语权力的目的。借助其“合法意志”,制度一方面强制推行其所制造的话语形式,另一方面以“立法意志”确立其所制造的话语的“威权”。话语威权主要源自“体制”这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国家机器职能的管理机制所颁布的合法性。

在各种社会体制中,教育制度对话语权力的分配或者配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福柯指出:“任何教育制度都是维持或修改话语占有以及其所传递的知识和权力的政治方式”。一个好的教育制度,至少必须具有以下几种可能性:一是,鼓励受教育者质疑和批判体制或者制度的弊端;二是,能够源源不断地给受教育者提供精神燃烧的源动力,受教育者凭藉这种精神燃烧成就“纯粹之思”或者“独立之思”,并最终将之转化为优化制度的力量;三是,能够提供洞察庞大的体制系统网络内部规律的思维和分析工具;四是,教育体制本身必须有足够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得体制网络系统的科学、公正重构成为可能。

在话语“威权”有日益滥用之势的今天,探讨体制与话语的权力本质关系,不但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深化体制改革之于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而且认识到体制改革的攻坚性。

(0)

相关推荐

  • 《威权统治的转型》摘抄

    ~~~~~~~~~~~~~~~~~~~~~~~~ <威权统治的转型>摘抄 与象征着威权统治最高点的"有序"时期相比,逐渐远离这个时期的行为会创造一个"失序&q ...

  • 豆瓣9.2,这本书是解读权利的封神之作!

     01  初次接触福柯的书,个人感觉,读的十分吃力.第一遍下来,似乎只能知道福柯论述的大概.少则一个句子多两三遍,多则仔细研读上十遍.可能是自己的悟性不足吧. 但是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一本书看一 ...

  • 福柯说权利与话语

    一边读一边在想,福柯的这些想法在当时一定引起轰动.比如有人会说福柯你好阴暗啊,怎么能这么悲观的看待世界?福柯一定大概会有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辛酸与众人沉浸于被操纵的话语却不知的无奈.有人会说福柯你否定了 ...

  • 制度、体制、机制,你能分得清么?

    这三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静下心想想,你真的理解它们的概念和之间的关系么?本文用最简明的语言进行解释. 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是宏观,侧重于整体建构.任 ...

  • 田湘波:制度创新如何彻底遏制腐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6:14 正义网-检察日报 作者:田湘波 杨燕妮 我国的反腐败历史经过了清官反腐.重典反腐.运动反腐到权力反腐的漫长历程,但腐败现 ...

  • 郭凯 | 面包与选票

    这是『思想周刊』的第八十三篇文章 自二战结束以后,世界以较为前世平和的姿态出现在世纪中叶,但是仍旧有两种文化对立,并且存在至今.当然其中一种被世界广泛采纳,我们称之为自由主义抑或政党政治.另一种由少数 ...

  • 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性暴力叙事

    这个文本的故事很简单,即:"整起事件很可以化约成这第一幕:他(李国华)硬插进来,而我(房思琪)为此道歉."这是这个文本最核心的故事,这一简单的语句可以让读者直接体会到这个性暴力叙事 ...

  • 学习哲学基本知识与研究哲学本质,不是一回事

    学习基本的哲学知识,与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现成的物理学知识一样,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后者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和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前者的目的是解决认识活动和生活工作与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 ...

  • “中国哲学本质上就是人生哲学,是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本质上就是人生哲学,是中国哲学最高成果,因此王阳明心学就是中国人生哲学最高成果,王阳明这个中国明代的大思想家,在中国本来是家喻户晓,我讲的是本来历史上,在今天是不是家喻户晓不得而知 ...

  • 50部哲学原著,揭示生活的本质!

    特别推荐 永久珍藏丨西方哲学史入门目录大全 最受读者欢迎的哲学类 汉译名著Top50 哲学不是深藏象牙塔里的秘密,  也不是学者们赖以求生的技能. 哲学来自生活,关于生活, 为每个接触它的人带来幸福, ...

  • 战争的本质是政治权力的争夺,而不是正义与...

    战争的本质是政治权力的争夺,而不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 剥削的根本因素是话语权的不平等,而不是资本或私有制.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航标,是社会正向有益的规则.不是维护统治的手断,和阶级利益的工具. 社会主 ...

  • 汉学主义 || 顾明栋:走出语言研究的语音中心主义 ——对汉民族文字本质的哲学思考

    顾明栋,男,1955年生,中国江苏人,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语系,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 孔子学院院长,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美国& ...

  • 哲学是研究存在,本质,精神,概念,思维,...

    哲学是研究存在,本质,精神,概念,思维,意志,规律各等的追求真理的学科.有两大派系:唯心与唯物(这两派没有高下之分,向内求理和向外求理都是求理).注重辩证与逻辑,像对立与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之类 ...

  •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太极哲学近乎完美的解释了黑洞的本质!

    物极则变,变则化,变化之源是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太极说明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解释天地星辰的运行规律. 浩瀚的宇宙中,无数黑洞神秘地藏身于星系中,伺机吞噬一切.宏观上看,宇宙中最神秘天体黑洞的演化过程 ...

  • 科学技术相关的哲学问题(四)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表示事物的内在与表象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水平和深度的一对哲学范畴. 现象(phenomenon)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与本质 ...

  •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看清权力的本质

    人们渴望权力. 权力能决定我们的生活方式,能决定谁拥有物质上的优势. 伯特兰·罗素曾说过,权力是人类关系的根本力量. 正如音乐剧<汉密尔顿>中那个经典桥段,权力决定了谁生.谁死.谁来讲述你 ...